噓!自己看,這可是一篇讓您在端午節聚會中脫穎而出的好文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一到端午節,大家一定就想起來許仙和白娘子了!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當年白娘子喝了雄黃酒,變身大蛇。一下子把許仙嚇嗝屁了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那蛇作為五毒之一,還有哪些是其他四毒呢?為什麼端午節要避五毒,人們還常佩戴五毒手串呢?

中國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中國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五毒”之蠍,其“毒在尾”

《蠍蛇吟》:“蛇蠍雖不同,其毒固無異”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蠍子是何物?隋代劉焯《毛詩義疏》認為是一種古稱“蠆(chài)”的毒蟲:“蠆,一名杜伯。河內謂之蚊,幽州謂之蠍。”看來,蠍子是北京一帶先叫出來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蠆,毒蟲也。”魏張揖《廣雅》也稱:“杜伯,蠹,蠆,蠍也。”可見在古人的眼裡,“蠆”就是蠍,蠍即蠆。

而在商周金文,“蠆”字就是蠍子形狀。“蠆”的繁體字是“蠆”。蠍這類毒蟲尾部帶毒刺,古稱“蠆芒”,《本草綱目·虫部》“蠍”條引古人言:“蜂、蠆垂芒,其毒在尾。”蠆毒與蛇毒一樣可怕,被刺中可致命。北宋邵雍《蠍蛇吟》詩裡寫道:“蛇毒遠於生,蠍毒近於死。蛇蠍雖不同,其毒固無異。蛇以首中人,蠍以尾用事。奈何天地間,畏首又畏尾。”

因為蠍毒很可怕,傳商代末君紂王的寵妃妲己發明一種叫“蠆盆”的酷刑,就是將人放進有蛇蠍的坑中受刑,故妲己這類女人也被稱為“蛇蠍美人”。歷史上還有以蜇人取樂的記載,據《北史·高綽傳》,昏淫的齊後主高緯有一次問同父異母的南陽王高綽,在地方上做什麼最快樂。高綽說:“多取蠍,將狙(蛆)混看,極樂。”高緯當夜讓人弄來蠍子,放進浴斛裡,要人光著身子躺進去,人被蠍子螫得反覆號叫,高緯見狀大笑不止,還對高綽說:“如此樂事,何不早馳驛奏聞?”

民間認為農曆五月為“毒月”,尤以五月初五最毒。巧合的是,高緯和高綽恰巧都是端午這天出生,這加劇了“毒端午”出惡人的印象,民間除毒蠍風俗日盛。

“五毒”之蛇,其“毒最烈”

《本草綱目》:蝮蛇之毒“不即療多死”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五毒”中以蛇和蠍的毒性最大、害人最深,所謂“蛇蠍心腸”、“心如蛇蠍”就是這個意思。元雜劇《抱妝盒》唱詞道:“便是蛇蠍心腸,不似恁般毒害。”

蛇是爬行動物,因為體溫低於人類,又被稱為“冷血動物”。儘管大多數的蛇都無毒,但有毒的蛇都能要人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蝮蛇”條引南朝梁陶弘景語:“蛇,黃黑色如土,白斑,黃頷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與同。蛇類甚眾,惟此二種及青為猛,不即療多死。”又據《博物志》:“蝮蛇秋月毒盛,無所螫,齧草木以洩其氣,草木即死。樵彩,設為此草木所傷刺者,亦殺人。”連腹蛇咬過的草木都能毒死人,可見其毒性之強。過去如果被毒蛇咬了,為保命只能趕緊將被咬部位剜掉。東晉醫藥學家葛洪《抱朴子》稱︰“蛇類最多,惟蝮中人甚急。但即時以刀割去瘡肉投於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焦盡,人乃得活。”

因此,在端午節出現“避毒禳殃”的風俗後,毒蛇自然就被列入要除殺的對象。如何避害?使用雄黃。傳蛇最怕雄黃,《抱朴子》稱:“昔員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揭趍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蛇去也。”過去山民進山時身上都帶雄黃,“蛇若中人,以少許雄黃末敷之瘡中,登愈。”

“五毒”之蜈蚣,毒蛇的天敵

《抱朴子》:蜈蚣見蛇,“能以氣禁之,蛇即死矣”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蜈蚣古稱“蝍蛆”。因為多足,又被稱為“百腳”,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說的就是蜈蚣。蜈蚣之毒並沒有蛇、蠍可怕,能入選“五毒”或與其“比毒蛇還毒”的說法有關。據《抱朴子·登涉》記載,過去南方人多用蜈蚣來捕蛇:“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蜈蚣,蜈蚣知有蛇之地,便動作於管中,如此則詳視草中,必見蛇也。”山裡多大蛇,蜈蚣“能以氣禁之,蛇即死矣”。

因為蜈蚣能降蛇,民間還有用蜈蚣防身的。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卷三里有一段描寫:“嶺南多大蛇,長數十丈,專要害人。那邊地方里居民,家家蓄養蜈蚣,有長尺餘者,多放在枕畔或枕中。若有蛇至,蜈蚣便噴噴作聲。放它出來,它鞠起腰,首尾著力,一跳有一丈來高,便搭住在大蛇七寸內,用那鐵鉤也似一對鉗來鉗住了,吸它精血,至死方休。”魯迅入選語文課本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的“飛蜈蚣治死美女蛇”的故事,就是基於這個民間說法。蜈蚣連毒蛇都能治死,是不是更毒更厲害?!

史料還有蓄養蜈蚣制“蠱毒”作惡的記載。《太平御覽·疾病部五·蠱》引《續搜神記》一則故事:剡縣(今浙江嵊州)有一家用蠱毒害人,“人啖其食飲,無不吐血死”。有一道人來到這裡,吃飯時口唸咒語,有兩條長丈餘的蜈蚣從盤中爬出來。顯然這故事虛構成分太多,但透露出古人對毒蜈蚣印象很深。

“五毒”之壁虎,比虎還狠毒

《淮南萬畢術》:“守宮途齊,婦人無子”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壁虎長得特別,漢武帝時詔拜為郎的東方朔稱:“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本草綱目》將壁虎與“蛇”一起分在“鱗部”。壁虎古時多稱“守宮”,其來源說法不一,可能過去宮殿大宅牆壁上多見,與被當成靈物有關;還可能與秦漢時流行的宮廷秘術有關。據西漢劉安《淮南萬畢術》:用壁虎製作一種東西塗在女子身上,“與男子合陰陽,輒滅去。”晉張華撰《博物志》稱:“蜥蜴或名蝘蜒,以器養之,食以硃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肢體,終身不滅,唯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

傳雲,東方朔奏漢武帝試之,有驗。”

古人為何認為壁虎狠毒?或與其能令女子絕育之傳說有關。《淮南萬畢術》記載有“守宮塗臍絕育法”:“守宮途(塗)齊(臍),婦人無子。取守宮一枚置甕中,及蛇衣,以新布密裹之,懸於陰處。百日,治守宮、蛇衣,分等以唾和之,途婦人齊,磨令溫,即無子矣。”虎毒不食子,守宮能令人無子,不可謂不毒。

魏晉及以前尚無“壁虎”叫法,《本草綱目》中除了“守宮”,還給出了“壁宮”、“壁虎”、“蠍虎”、“蜓”4個別稱。其中的“蠍虎”叫法,最能體現古人對壁虎的態度,直接認為其與毒蠍無異,甚至更毒。而從食性來說,壁虎似也比蠍子厲害,敢食之。《太平御覽》引《春秋考異郵》稱:“土勝水,故守宮食蠆。宋均曰:守宮生於土,蠆藏物,屬坎,水也。”

“五毒”之蛤蟆,其毒在分泌物

《淮南子》:“蟾諸,月中蝦蟆,食月”

嘘!自己看,这可是一篇让您在端午节聚会中脱颖而出的好文

“五毒”中的蛇、蠍、蜈蚣、壁虎都是公認的,只有“第五毒”說法不一,有的地方認為是“蛤蟆”,有的稱是“蜘蛛”。與其他“四毒”不同,蛤蟆和蜘蛛還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吉祥之物,為什麼又成了“五毒”之一?這與其自身的分泌物確實含毒有關,但與古人早期錯誤認知也有關。

以蛤蟆來說,早期古人認為蛤蟆並不是好東西,與蜈蚣、蛇是一夥的。《淮南子》稱:“月照天下,而蝕於蟾諸;騰蛇遊霧,而殆於蝍蛆。蟾諸,月中蝦蟆,食月,故曰食於蟾諸。”蟾諸即蛤蟆,蝍蛆是蜈蚣,秦漢時人們認為月食是因蛤蟆作怪,把月亮吃了,並將這種現象與蛇遇到蜈蚣就危險一說相提並論,自然蛤蟆就不是善物了。

民間將蜘蛛當成“五毒”也是這個原因,傳蜘蛛會傷人,甚至食人。《本草綱目·虫部》“蜘蛛”條引宋朝藥物學家寇宗奭語稱:“蜘蛛品多,皆有毒……遺尿著人,令人生瘡癬。”蜘蛛毒人的記載頗多。唐劉禹錫《傳信方》記載,當年判官張延賞被蜘蛛咬了脖子,頭面腫得有巴斗大,差點死了;還有的人被蜘蛛咬後,腹鼓大如孕婦。

“五毒”雖毒性極強,但均怕雄黃酒,所以過去端午節“男女皆飲雄黃酒”以避五毒。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即稱:“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餘酒染額胸手足心,無虺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