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如果清朝拒不賠款會怎樣?

天馬行空138234507

甲午海戰可以說是中日實力反轉的轉折點,藉助賠款日本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級大國,而清朝卻逐漸沒落,清朝滅亡後中國軍閥混戰成為一個動盪不堪的國家。



如果清朝當時拒不賠款,可以說日本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和清朝的地大物博比起來,日本的資源可以說是捉襟見肘。

在甲午戰爭開始前,日本海軍在朝鮮集結,可以說是集全國力量來應對這一場戰爭,無論是當時的清朝還是日本都不具備自主建造大型戰艦的能力,全都是從西方購買,但清朝海軍總噸位勝於日本,可是由於統治者只顧個人享受,挪用軍務用款,導致清朝海軍在裝備上遠遠落與日本,這是甲午海戰慘敗的一個原因。


清末著名的維新派改革家宋玉仁對日本看的非常透徹,他認為日本此戰是拼盡全部,而日本彈丸小國國力遠遠比不上清朝,所以宋育仁上書朝廷之說

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

認為打持久戰日本必敗,而事實證明他的想法非常正確。在日本外務大臣了陸奧宗光呈交給天皇的奏摺中寫到

“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清朝只要堅持,日軍必敗,而在得悉黃海海戰失力後,宋玉仁更是兵出奇招,與使館參議楊宜治,翻譯王豐鎬等密謀,購買五艘戰艦,魚雷快艇十艘,招募歐州水兵兩千人組成水師。以保護商隊為名,自菲律賓直攻長崎和東京。日本當時全國的水軍都在黃海,而日本大部分城市又都貧困不堪,如果此舉成功,定能反敗為勝,在積極籌措得到張之洞等一眾大臣的默許下,宋玉仁將準備完畢的水軍交給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理率領,但是此時清朝有意媾和,所以此舉遭到李鴻章的強烈反對,之後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奇襲日本的計劃宣告失敗。



日本拿到賠款後不僅快速回血,更是將資金大批投入教育、軍事等方面,使日本迅速成為了一個世界級的大國,為之後全面入侵中國埋下伏筆。可以說如果當時清朝不賠錢,日本不僅不會繼續戰爭,極有可能會主動求和,但清朝統治者目光實在是太短淺了,不能從長計較。

如有錯誤缺漏之處歡迎在評論中指出


淺讀歷史

結局不好說,說不定沒有了後來的二戰。

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日軍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力盡勢窮……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要著。


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中日的第一次較量,結局是以當時亞洲第一海軍北洋軍閥的全軍覆沒告終。戰爭結束之後,兩國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向日本賠款23000萬銀元,並且割讓臺灣島。

甲午戰爭之時日本國內情況如何?其實當時日本是外強中乾,國內各種矛盾特別激烈。而且日本國內的彈藥基本打光,同樣是作為農業國,日本當時根本拖不起。他們外務部部部長曾經說道:



國內海陸軍備殆已空虛,而去年來繼續長期戰鬥之我軍隊人員,軍需固已告缺乏。

因為當時日本的彈藥裝備和中國一樣,都是從西方購進。不僅是日本打不下去,當時清朝也是打不下去,但是清朝代表不了中國(這句話可能有點矛盾)。

其實是說中國地大物博可以拖得起,但是日本彈丸之地,他們最迫切的是需要錢來恢復經濟。當時兩方都是強弩之末,但是們比他們稍微好一點。如果學習日俄戰爭,中國接下來是必勝。



當時很多人都反對議和,比如第一段話就是駐紮在山海關的劉坤義所分析。還比如張之洞、宋慶、李秉衡、依克唐阿這些軍事大佬都極力上書反對議和,像國外的《泰晤士報》也是很看好中國。

但是當時的大權被慈禧與李鴻章掌握,他們不想再繼續打下去。才被日本拿走數億銀兩,讓他一躍成為亞洲最強。可以這麼說,日本就是清政府養起來的!


如果再打下去,清朝可能會亡,但是中國不會亡。慈禧選擇了保清朝,棄中國的做法。


史之策

甲午海戰後,清朝如果拒不賠款,日本是拿中國一點辦法都沒有。

兩國間發生鬥爭,雙方的體量很重要。



那時候,清朝雖然體制很落後,各方面都不發達,科技也不先進,但優勢是,中國的體量太龐大了。

日本就好比是窮人開著個小皮卡車,要和中國的奔馳車懟一圈。咣噹,頭一圈,他們贏了。

如果這時候,賠給他們錢,他們就能去修車,甚至去買一個更結實,更大的車來懟。



但咱們不給他這個錢,咱們應該扔了奔馳車,換上寶馬車,繼續和他懟。

寶馬也輸了,不怕,又扔了,咱們換上法拉利再跟他懟。

咱們中國有錢啊,清政府還不缺這幾個銀子。終於,咱們把他懟翻了。好辦,指著奔馳,寶馬和法拉利,這些你都老老實實地賠。

這一下,就把他摁死了。因為日本窮,他只有這一輛皮卡,他再買不起了。

中國體量大,可以輸很多次,而日本,一次都輸不起。輸一次,這一輩子就交待了。

甲午海戰,中國是輸了,但中國還遠遠沒有到傷筋動骨的時候,而日本,實際上連再戰一次的經濟實力都沒有了。海戰是最耗錢的啊。



賠了款就是變成了資敵。會產生以下的壞處:

一、壯大了敵人。

狼崽子迅速補充了營養,變成了惡狼。日本擺脫了經濟上的窘境,拿著錢搞發展,國力大增。

二、助長了敵人的氣焰。

打贏了就能拿到錢。從此以後,日本與中國的外交上一旦發生糾紛,日本的第一個選項就是戰爭。有了甜頭,就被慣壞了,他們把戰爭當成了對付中國的最佳手段,這也導致了後來日本對華的強硬政策。

三、激發了敵人的野心。

日本雖然很想侵略中國,獲得中國的領土和資源,但起初只是嚮往和垂涎。但戰勝得到賠款,大大增強了實力,他們就野心勃勃地把侵略中國的企圖製成了計劃,定成了國策,落入了實施。以後,就一步步逼迫,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四、激起國內的動盪。

不僅扶持了敵人,也使國內的愛國人士大為不滿和憤慨。不僅敵人看透了清政府的懦弱,國內人士也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有志之士群情激昂,從此走上了反抗和推翻清政府的道路。這個賠款,實際上是給自己掘墓。



那麼以史為鑑,我們應該採取的正確措施是什麼呢?

一、堅持不懈地打下去,決不苟和。

勝敗乃兵家常事,輸一次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以輸,但決不能讓敵人得利,這是最基本的原則。海戰不行,還有陸戰,陸戰不行還有巷戰,反正,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況且,那時候的日本,還根本不具備覆滅中國的實力。

二、揚長避短,迂迴戰鬥

海戰沒有優勢,咱們不要和他日本硬扛啊。

海面那麼寬廣,當時又沒有雷達,日本總共才幾條船,能封鎖住那麼大的海面嗎?咱們繞道走,去日本,打不過日本海軍,還打不過他的平民?繞著日本島,使勁轟炸啊。撞他的漁船,轟他的港口,屠殺他的平民,毀掉他的建築,看誰更狠。

等他海軍來支援,咱早就跑了,那麼寬廣的海洋,到哪兒找去?

三、逮捕他的使臣,扣押他的旅客,沒收境內日本人的資產,把境內日本人都抓起來,刑訊逼供,當成間諜辦理。商店貨物全部扣住,賣掉充作軍費。



反正一個原則,永遠不允許敵人得利,想方設法地儘量給敵人造成巨大傷害。

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老老實實地來賠款了。


饞嘴肥貓1

打個比方,你跟一個黑幫大佬賭錢,你賭輸了,不給錢也不想打欠條,請問這個黑幫大佬能放過你嗎?清政府面臨的也是這樣一個難題。

此時的北洋水師已經幾乎覆滅,雖然還有其他艦船,但是已經再難與日本抗衡,關鍵此時日軍打到了遼東半島,山東威海也丟了,如今龍興之地已經快要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沒有了海軍,日本還會不停的襲擾沿海地區,這個時候不賠錢還能怎麼辦?再想打,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拿什麼跟日本人打,陸軍此時已經不再是忠心耿耿的八旗軍了,此時日本氣焰正盛,很多陸軍軍官畏日軍如虎,而且一個個都有私心,都想保全自己的實力,而讓其他部隊送死,這樣的將和這樣的兵怎麼跟日本打?

更關鍵的一點日本在戰前製造了大量戰爭輿論,打出的口號是用“正義的文明”打擊“野蠻的落後”,而且明確的表示日本不想與漢人為敵,主要對手是奴役漢人的滿清統治者。這些話讓滿清政府最害怕,如果日本此時再出資幫助那些勢要推翻滿清的有志之士,或者鼓動漢人推翻滿清,這無疑是清政府最大的麻煩。

如此一來,能用割地賠款的方式迅速停止戰爭,對於清政府是最好的選擇。反正賠的也是漢人的土地,只要龍興之地不丟,日本人不摻和大清國的事就行。這點錢,這點地,對於大清國來說不算什麼,但如果跟日本打持久戰,也許能拖垮日本,畢竟日本此時的國力並不是很強大。但是這段時間的變數不定,日本人不會輕易放過甲午之戰的勝利果實,一定會用其他陰謀來給清政府造成更大的危害。雖然此時有外國人願意出面調停,但是慈禧是不信任這些洋鬼子的,他們無利不起早,都在垂涎大清國這隻肥羊。

自己事情自己辦,大不了賠點錢,然後輕鬆過幾年,強大之後咱再戰。這就是當時慈禧、光緒和滿人官員心中所想。所以不賠錢不可能,你想打,慈禧老佛爺不想打,大清國是人家的,人家說了算!


大獅

當馬關條約簽訂的那一刻,日本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長舒了一口氣,中國終於同意了條約上的全部內容,戰爭結束了。



在簽訂條約之前,李鴻章一直在和伊藤博文周旋,因為長期搞外交的中堂大人知道,日本的軍力雖然強大,但是國民經濟不濟,如果戰爭變成持久戰,那日本便打不起了,到時候局面勢必會變得對清國有利,所以此前對於日本人提出的條件,李中堂是一概不同意,割地不給,賠款不行,也是把伊藤博文氣的不行。


日本方面,雖然國民叫的嗷嗷響,說什麼要打到北京。日本陸軍部也是一口咬定還能打,但是海軍部卻頻頻向內閣催促快快簽約,咱打不起了。於是乎,伊藤博文覺得將槍口轉向慈禧和光緒,通過皇帝太后來壓李鴻章就範。於是日本陸軍陳兵山海關,嚇得不明事理的慈禧和朝廷趕緊催促李鴻章簽約,所以中堂最終也就是砍掉了兩億量白銀的賠款,把中國推上了恥辱架。

假如清政府當時能繼續槓下去,最多就是和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侵華一樣出逃北京,然後日軍在北京鬧一番,最後經濟垮了,勤王的軍隊來了,日本戰敗。



但是就算曆史這樣走,也沒啥好高興的,中國的海軍垮了,而日本只是沒錢了,看中國被打成這個熊樣,歐洲必來搞事情,日本幾年之後也會捲土重來,而慈禧他們還是那個樣子,那到時候的戰敗代價怕是會更大,所以國民晚醒不如早醒,歷史就這樣發展了,一切都是必然。


火器工坊

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全面學習引進複製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僅僅經過了20多年,就已經發展壯大,成為了發達國家。

日本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跟歐美帝國主義分庭抗禮,於是就幫助大清帝國的附屬國朝鮮,擺脫大清帝國的控制,實現獨立自主,使其免受歐美帝國主義侵略掠奪壓榨。

為了鎮壓農民起義,大清帝國的軍隊跟大日本帝國的軍隊都應邀來到了朝鮮,在完成了平叛工作以後,清日軍隊就爆發了衝突,朝鮮國王於是就發佈詔書,對大清帝國宣戰,並讓日本軍隊把大清帝國的軍隊驅離了朝鮮半島,朝鮮國王稱帝。

大清帝國為了維護自身的臉面和地位,於是就租用英國的商船運兵到朝鮮,被日本聯合艦隊擊沉,這就嚴重挑戰了大清帝國的亞洲盟主的權威,大清帝國於是決定教訓日本。

在大東溝,北洋艦隊首先向日本聯合艦隊開炮,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且戰且退,退回到軍港要塞,日本陸軍在大清帝國的陸路登陸,大清帝國陸軍不堪一擊,軍港,要塞,被日本海陸軍團團包圍,北洋艦隊只能投降。

如果大清帝國拒絕跟日本達成妥協,日本軍隊就會繼續增兵,進攻北京,大清帝國所受到的損害,還會更大,因此,簽訂合約,割地賠款,也就再所難免。


瀋陽楊藝


一葉小舟風雨渡

西太后就得讓權給光緒帝,由光緒領導南方將領繼續抵抗。但西太后寧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也不會讓出權利。李鴻章深喑此意,忠實執行了她的賣國政策,以致於此。日本本來已經下不下去了,正在與英談借款事宜,大清錯過了“反敗為勝”的大好時機。


陽城幹部

這個問題幼稚。

如果繼續打,日軍除了遼瀋還會佔領平津。遼瀋是大清龍脈,平津則會帶來亡國的可能。事實上南洋水師已經拒絕與北洋配合,很難說能從南方調多少有戰鬥力可以與淮軍相比的軍隊,農業國家調兵和動員可能會半年以上。因為大清沒有國家意識,更多是為了自己的江山。慈禧不會冒一點失控的風險,賠點銀子確實是小事。

這也能夠說明,為啥幾年後十萬大清精銳打不下東交民巷,也擋不住兩萬八國聯軍,因為沒有人心。而三十多年後的抗戰是多麼艱難,領導人多麼堅毅。


蘇172916210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清政府打不過日本,是不敢打。因為在剿平太平天國和捻軍等一系列發爭已經壯大了湘軍和淮軍等漢族軍隊和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等漢臣實力派。如果甲午戰爭清政不認輸繼續打,必然要進行全國動員。那麼戰爭打完之時也是漢人重新掌握全國政權之時,這是滿清貴族所不願看到的,所以才會急不可耐的求和割地賠款 ,換得他們的榮華富貴。可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