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一百万人住在上世纪废弃地堡,歌厅、台球应有尽有


在60年代和70年代末期,为预防冷战中核爆炸造成破坏,毛主席指示建造具有能够抵挡核弹爆炸的地下庇护所。仅在北京,大约建造了1万个这样的地堡。

在60年代和70年代末期,为预防冷战中核爆炸造成破坏,毛主席指示建造具有能够抵挡核弹爆炸的地下庇护所。仅在北京,大约建造了1万个这样的地堡。

这些人都害怕都拍到,因为他们告诉家里,自己在北京有好的工作,住在大公寓。图为一名租客在用手机看电视。

地堡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虽然这里通了电,为了在战争后提供给人们居住几个月,还建造了污水系统,但这里缺乏通风管道,空气停滞在这里发霉。居民还不得不共用厨房和洗手间,而这样往往很不卫生。

身穿西装在外工作一天后,回到这里享受一盘台球。

2010年,为了解决被房东忽视的安全隐患问题,北京出政策禁止将地堡或其他储物空间用于居住,但是清理工作迄今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地底的居民无处可去。

在过去几十年里,北京房价暴涨。平均一平方米的住宅要价为4万元,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居住最昂贵的城市。尽管如此,数百万人从农村地区迁移到首都,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由于廉租房的机会有限,地堡是这些外来人口少数可行的选择。一个小单间每月只需要275元,而可以容纳10人的宿舍,每月只需要137元。23岁的女子正在自己房间休息。

许多年轻人相信住在地下,只是他们生活的过渡阶段,一定会捱到挣钱换大房子的那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