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馬爾爲什麼誇張倒地?范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世界盃淘汰賽間隙,內馬爾又成了風口浪尖的人物。原因是因為多次被對手放倒後,他在地上略顯誇張的表演,似乎引起了很多球迷的反感,最明顯的一次在於,當拉雲踩了他一腳後,他的反應特別激烈,差點引發了雙方的衝突。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萊因克爾在推特上諷刺:

“自從有了opta的統計以來,內馬爾是疼痛忍受度最低的球員。”

德國名宿馬特烏斯也看不慣,他表示:

“內馬爾不需要這樣做,他是一個出色的球員,世界上最好的5個球員之一,為什麼他要去做這樣的表演呢?那不會讓他博得任何同情,馬拉多納從來不表演,梅西也是,我們需要像內馬爾這樣的球星,但沒有表演。”

馬拉多納評價也不高:

“當墨西哥球員踩到他的時候,我想要哭,但一會看到他生龍活虎繼續帶球奔跑時,我又想笑。”

但是也有人表達了對內馬爾的支持,大羅就是其中一個,他給予非常正面的評價:

“觀看足球和解讀足球有很多種方式。我反對所有關於內馬爾演戲的觀點。他是一名聰明的球員,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不被剷傷。我不認為裁判對他有足夠的保護。如果別人反覆踢我的時候,我會感覺到不公平。那樣對於內馬爾的批評都是胡說八道。”

很多遠在千里之外的球迷也批評內馬爾,給他冠上了“影帝”的稱號,甚至還覺得他經常用花式動作羞辱對手,活該被踢。

更有好事者做了很多搞笑的圖來諷刺他。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瑞士媒體統計了一項數據,他本屆比賽一共在地上躺了14分鐘,在對陣墨西哥的比賽中,在右腳踝被拉雲踩到後,內馬爾倒地近2分鐘。那場比賽中,內馬爾共有5分29秒處於倒地狀態。

小組賽階段,在對陣塞爾維亞時,此項統計數據為1分56秒;對陣瑞士時則是3分40秒。目前為止累計總時長為13分50秒。

似乎內馬爾確實活該被踢!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但是,嘲諷者和批評者似乎也忘了內馬爾受到的侵犯:

本屆比賽,他已經有23次遭到對手侵犯,高居球員榜首,平均每場有至少6次被對手放倒,還不包括那些未被吹罰的犯規。

對瑞士的比賽,他有10次被反倒在地,很多都是明顯沖人去的惡意犯規。

這些數據,批評者們似乎視而不見。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內馬爾到底有什麼錯呢?

他犯規了嗎,沒有!

他彩虹過人違反足球規則嗎,沒有!

他倒地是因為假摔嗎,顯然不是,每一次都是對手踢倒他之後才倒地的。

來,看看下面這些圖,看看對手是如何用犯規來阻止他的吧:請注意,以下7張圖全部來自小組賽對陣瑞士的比賽。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這些動作,就算你不懂規則平時不踢球,也知道性質有多惡劣吧!

或許只有大羅才深刻的感受到內馬爾的選擇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自己受到更多無謂的傷害。

還記得範巴斯滕嗎,他球風乾淨,踢的瀟灑,只能在28歲離開賽場,30歲便宣告退役,他最讓我們感到惋惜的話便是:

我停下來的時候太年輕了,只有28歲,我一直都認為更美好的東西在前面等著我。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為了阻擋他,對手無所不用其極,各種惡意的飛鏟讓他多次重傷,不得不在一個球員的巔峰年齡告別賽場。

還有羅納爾多,球場上拉都拉不倒,對手總是用各種背後剷球來招呼他,讓他傷痕累累,重傷之後的狀態也遠不如20出頭的年紀。

你想想,多少人希望看到一個健康完整的大羅踢到30歲的,但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奢望而已。

內馬爾為什麼誇張倒地?範巴斯滕和大羅就是擺在他前面的“反例”

所以有這兩位名宿的“反例”在前,內馬爾這樣做有錯嗎?

被踩了,被踢了,疼不疼,有多疼,只有內馬爾知道!或許沒有他表現出來的那麼誇張。

但是,對手有沒有犯規,怎麼犯規的,我們都是肉眼可見的。

內馬爾倒地翻滾再誇張,只有他沒有假摔,都是不違反規則的;

但是對手的犯規,不管是拉拽,還是故意踩踏,不管造成的傷害有多大,只要有這樣的行為,都是犯規的!

我想,這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違反規則的人應該被批評,而不是違背某些人“道德感”的行為應該被批評。

怎麼摔是他的事,但犯規的是對手,內馬爾憑什麼被你們嘲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