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低空辦」成立,爲「低空飛行」探路

首个“低空办”成立,为“低空飞行”探路

首个“低空办”成立,为“低空飞行”探路

文| 社論

據報道,6月27日,四川省低空空域協同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在成都正式掛牌成立。據悉,這是全國首家組建的省級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機構。

囿於通用航空產業與社會消費的雙重需要,低空開放問題近年備受關注。有媒體曾總結,2010年,國務院、中央軍委發文釋放低空空域開放信號;2011年,時任民航局局長李家祥指出全國低空空域的全面開放要爭取到2015年實現。但如今距離這一時間表已經過去3年,我國通用航空器“上天難”的問題仍未解決。

近兩年,低空開放似有加速跡象。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了《關於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優化空域結構,推進空域分類管理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建立空域動態管理、靈活使用機制。

去年底召開的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也提出,繼續推動低空空域開放,簡化飛行計劃審批報備程序,全力推動通用航空發展。

由這些政策信號到這次首個省級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機構成立,都表明低空開放已是箭在弦上。

低空開放的首要問題是安全,其次是空域管制權的協調。也主要由於這兩個方面的原因,我國的低空開放水平,相較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一直處於相對“保守”的狀態。這一方面體現在空域管制非常嚴,另一方面是通航飛行審批覆雜,像近幾年消費級無人機的“黑飛”現象突出,就有此無奈原因在內。

但低空空域的過度保護狀態,與社會需求和通航業發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國目前的通航業範圍,仍主要侷限於森林巡防、農林作業、警務巡查等公共領域,不僅規模小,距離市場化和大眾也有相當距離。這一現狀,既制約了通用航空服務業的發展,也令相關的通航產業、技術的發育受限。

而如果能加快低空管理體系的改革,實現低空開放,不僅有利於我國相關的航空產業,而且,對於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未來物流等產業,也會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和空間。

有研究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民航業營業收入6393億元,若達到合理比例,我國通用航空收入應在640億-960億元左右,而實際上僅為80億元,這與正常規模仍有較大差距。

合理而充分的低空開放,是發展通航業的前提和基礎性條件之一。雖說低空開放不是簡單放開低空管制權,但過緊的空域管制,不利於激發各方在人才培養、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的積極性,從而抑制整個行業的活力。

通航業發展要邁入快車道,就必須打破目前的僵局狀態,在低空開放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就眼下而言,推進空域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在通航飛行和空域審批方面的軍民融合與協調,當是緊要之務。

四川“低空辦”的下一步工作,重點是要圍繞制定規章制度、低空協同空域劃設和調整、簡化通航飛行審批流程等方面進行試點、創新。應該說,這個方向是比較明確的,也對準了當前低空開放的癥結。

對此,不宜單一歸因,但不可否認,目前的低空開放和管理水平,無疑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們希望,首個地方“低空辦”的成立,能在這方面破題,也讓低空開放早日“撥雲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