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知止而能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

書房和家作為工作一天之後聚神, 內觀和內修之所,應宜清雅,戒奢豪, 讓自己身心能徹底放鬆, 止,而後方能觀。

在崇尚詩文才學、文章作得好可以經邦治國的古代中國,書房(文房、書齋)可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地方。

書房裡有筆墨紙硯、琴棋書畫,有金石印章、筆格鎮尺,有鐘鼎掛屏、文史典籍,還有香爐、手爐、筆筒、香筒、如意、鐘磬等文房清玩。而所有這一切,不管實用之物還是裝飾擺設,又幾乎都離不開書房內的傢俱。它們共同構建了中國式書房文化。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明清兩代的傢俱製做,造就了中國乃至世界傢俱文化和器物造型藝術的一個高峰。假設乾隆帝也和明熹宗一樣是位“木匠皇帝”,我們看到的清廷書房陳設會不會是另一番樣子?因史實並非如此,後人難以推斷。但即令沒親自做木工,乾隆對木工活計的重視和尊崇同樣創造了經典之作,包括書房內用的傢俱和陳設。皇帝的倡行是明清兩代傢俱業發展的一個體現,更多的力量則來自廣闊的民間,包括文人。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歷代有作為的皇帝都很重視自己的“書房”,至乾隆為最。書房不僅關乎閱讀經史典籍,更關乎經幫治國之大事。皇帝倡行之下,民間唯其是瞻。即便一般文人學士,有一方安靜的書房,也是平生最上心事之一。

能稱作“書香門第”之家,必有書房。書房在家中應該是最高雅的居所,它能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如果說客廳關乎面子,書房則於面子之外,還關乎心靈。在這方小天地裡,可讀書弄琴,可吟詩作畫,可焚香品茗,可執棋對弈……從書裡的墨香到墨池裡的筆影,都聯結著文人的內心世界。唐代劉禹錫有一間書房,因“斯是陋室”,建築外觀上估計與諸葛亮的茅廬類似,和鄉里不起眼的草舍沒啥兩樣,但因“惟吾德馨”,便可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足令主人自賞自傲,自得其樂。梁啟超有飲冰室,使他在清末亂世身居書房冷峻思考,出手奇絕文章,給時人以啟迪。現代文化人同樣在意自己的書房,即便是忙於經營的企業家,也會在書房陳設上下許多功夫,許多時候,並非為了裝點門面。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數十年前,當國人還在對西方傢俱充滿嚮往與崇拜時,西方人已經對遺落在海外的中國明清傢俱大為驚異,細加品賞了。明式風格的“中國椅”一度成了中國古典傢俱代名詞,而且這種浪潮現在日見洶湧了。

在國內,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國傳統傢俱也抖落歷史的風塵,從“舊時王堂前燕”,成為一些時尚白領家庭的新寵,形成了一股傳統傢俱潮流,帶給人們一縷別有情致的古韻。

傳統傢俱蘊含著中華民族濃郁的歷史和文化,品類豐富,文化內涵源遠流長,從宮廷專用的車、轎、桌、椅、案、屏、墩,到百姓人家使用的屏風、酒櫃、電視櫃、陳列櫃、立櫃、多寶閣等,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國古典傢俱製作體系。

中國古典傢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是蘊含著獨特意趣的文化精粹。

人云“器物有魂魄”,萬千器物,都蘊藏著匠人寄託在其身上的神韻和靈魂。

中國古典傢俱種類繁多,不管是花樣繽紛的椅凳,古樸典雅的床榻,還是用途繁多的案几,儲衣納物的箱櫃,無不體現著中國人的文化精神與情趣。

藝量視角: “傳統是根,現代是身”,如何將現代家居與古典傢俱相融合,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不同的閱歷、素養,做出不同的詮釋。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椅凳:禮儀待人

儒家學說提倡禮儀待人,崇尚端雅的行為舉止,而這種文化和審美觀在中國古典傢俱,特別是椅凳類傢俱的佈置格局和構造製作上明顯體現。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古人生活處處與禮為伴,因此,椅凳佈置格局非常考究,如《禮經釋例》中載“室中以東向為尊,堂上以南向為尊。”在椅凳類傢俱陳設方面“文左武右”“以東為左、為上” “男左女右”等觀念充分反映了禮的規範。根據身份的尊卑貴賤、等級和地位的不同,所使用的坐具品類和方位也有所區別。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椅凳的構造上也充分反映了禮的規範。比如清代的太師椅,靠背、扶手與椅面呈90度直角,中國人講究坐的姿態。這太師椅正符合中國人“正襟危坐”的禮儀要求,使人們自覺成為克己復禮的實踐者,也是符合中國文化精神和審美取向的一種姿態。

箱櫃:中和之道

中國人在性情上追求中庸,在審美觀念上推崇“平實”“和諧”。這也成就了中國古典傢俱溫潤而厚重,中庸而平和的品質特徵。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櫃類是傢俱中的又一大類,有頂箱櫃、圓角櫃、畫櫃、五屜櫃等。箱櫃的中和之道,體現在不同材質的相宜並用。比如明代的鐵力木圓角櫃,整個櫃子以鐵力木為主,門板五抹四段芯板均為癭木鑲嵌,體現了不同材質的美感。強調“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造物中能夠取長補短,兼容幷蓄。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在造型設計中也講究中和,如明代圓角櫃,多以線條柔緩的曲面造型,少有堅硬的稜角,與中國人中庸而平和的品格相互呼應。其櫃柱腳也相應的做成外圓內方,呈現中庸方正的理念。結構的設計複雜而精巧,使得一切榫卯結構都不外露,充分表現了儒家的道德禮儀教化和含而不露、沉靜內向的審美特徵。

床榻:天人合一

古代中國人非常認同天與人的和同關係,無論是繪畫、建築、園林、雕塑,還是傢俱,人們的造物活動中都會映射出“天人合一”的觀念。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中國傳統傢俱對於天人合一的追求,主要體現在對自然事物的運用上。在床榻的用材上講究天然的優良木質,突出木質的自然紋理;在裝飾工藝上,其內容也均取自大自然的萬物,如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山水樹木。強調美從自然來,主張從自然中獲取靈感,以“自然”為審美的最高境界。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此外,古人講,床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床榻是一個人的天地,天地透過傢俱理念將床榻之精神融容入人心。

案几:文人閒趣

傳統傢俱與古人日夜為伴,是人們生活方式的縮影。古代的桌案几按照其形制

的不同、功能的不同,使用場地的不同,種類非常繁多,也正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人的閒情逸致,喜怒哀樂。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配合彈奏古琴的傢俱有“琴桌”或“琴幾”,琴桌一般在桌面底部另鑲擋板,並鏤孔,目的在於使得琴聲在桌面下產生共鳴。古人對音樂的熱愛不僅本於修身養性的需要,更是追求藝術美的途徑。琴桌多造型簡素、清雅,呈現明顯的文人氣質。

在室內焚香,人們通常將香爐放置於專門的小几上,稱為“香幾”。形態婉轉美妙,製作精良,裝飾豐富,連同“焚香”一起,構成了明代文人閒賞生活中重要的一項。還有趣意盎然的棋桌、古雅的酒桌等等,無不體現著古代文人優雅的閒情逸趣。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藝量視角:

無論是簡潔的造型、挺拔的線條,還是散發著自然純美的木質紋理,中國傳統傢俱都蘊含著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有人說,古典傢俱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承載著中華幾千年來的文明,流淌著華夏名族謙虛禮讓、堅忍不拔、和諧秩序、寓意深遠的的精神境界。

藝量人居環境溫馨提示:

書房的陳設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有吸收、轉化能量的能力。尤其是空間環境——有一條看不見的能量鏈,通過我們的神經,於無形中傳遍我們的全身,又與我們所遇之人和事的能量相連,從而在無形中,對我們發揮著無偽的影響。而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地久方知地有權”——在一個空間待久了,物我同舟,人天合掌,能量互相感應,人們受限於空間。這是“天人合一”的規律所致,萬物均莫逃乎此。

古人說,任何事物都有道,即“有物有則”——即便是書房的陳設,也如理如法。其事倍功半或事半功倍的效果,令人輾轉相隨,無法僭越。

書房在明代,已成為了文士們燕閒生活的主要場所。其陳設格局,史上論述頗多,但以明代戲曲家高濂(史載:其能詩文,兼通醫理,擅養生。旁及藏書、賞畫、論字、侍香、度曲等,情趣多樣)所述最為精緻——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高子書齋說》(高濂):

書齋宜明淨,不可太敞,明淨可爽心神,宏敞則傷目力。……齋中長桌一,古硯一,舊古銅水注一,舊窯筆格一,斑竹筆筒一,舊窯筆洗一,糊鬥一,水中丞一,銅石鎮紙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滾腳凳一,床頭小几一,上置古銅花尊,或哥窯定瓶一。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閒時置蒲石於卜,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冬置暖爐一。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一,如吳中雲林幾。式佳。壁間懸畫一。書窀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之,禽鳥人物不與也。或奉名畫山水雲霞中,神佛像亦可。名賢字幅,以詩句清雅者,可共事。上奉烏思藏鉻金佛一,或倭漆龕,或花梨木龕以居之。上用小石盆一,或靈壁應石,將樂石,崑山石,大不過五六寸,而天然奇怪,透漏瘦削,無斧鑿痕者為佳。……幾外爐一,花瓶一,匙箸一,香盒一,四者等差遠甚,惟博雅者擇之。……坐列吳興筍凳六,禪椅一。拂塵、搔背、棕帚各一,竹鐵如意一,右書架一。

高濂筆下的這一隅之地,盈盈趣趣,令人神馳不已。這樣的書房,即便是在今天,也是令人夢寐以求的——“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從高濂對書房內部陳設物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推想出明代文士書房陳設的大致樣貌。

然而,“萬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由於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流轉,書房之陳設,也隨之輾轉。

那麼,適用於今人的、有物有則的書房該是什麼樣的呢?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現代書房的陳設

1、空間

古人對空間的理解,遠比我們今天要深邃的多。一個空間的選擇,首先地要有氣,地有生氣才能養人;不養人的地方,對生命來講就是矮化。

古人總結:宅大是一虛,宅小不可期。意思是說,一個人長期使用的空間,並不是越大越好,但也不能過於狹小逼仄,一定要適中。適中才能聚氣,才能養人,才有活力和生機,才有情感和溫度。

那麼,什麼標準才是適中呢?以城市為例:人均20至40平米即可。若再大,則宜多養植物來暢生氣。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2、格局

書房空間的佈局陳設,要保證疏朗有致。太密則顯得壓抑,太疏則空曠。

書房中一般擺放書桌、椅子、書櫃、几案、盆景、植物等物件,一定要令其錯落有致,次第相迎——“安器置物者,務在縱橫得當,使人入其戶登其堂,見物物皆非苟設,事事具有深情。”(李漁)

錯落的一個參照標準是,以書桌所在而論——右高左低為首選。(“西高東下,名曰魯土,居之富貴,當出賢人。”語出《緯略·宅經》,注:古人以“物物一太極”為綱,以書桌坐向而分左右東西。即不論現實方向為何,)

需要清楚的是,忌諱中空、三角形、八字形、四方等形制,宜水曲和品字型,物件也切忌繁冗。

此外,在傢俱上的陳設,款式、結構、色彩等也要相得益彰。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3、書桌

對於書桌的擺放,也有基本的要求。首選的是,在進門的四十五度斜對角處,有生氣之處。

忌諱的是,直接對牆面壁或書桌所處背空。

在書桌的選取中,方形的書桌為首選,忌諱不規則形狀。在材料方面,以“木養人”為原則,最好使用木製書桌(最宜實木、嘉木),不喜金屬、合成製品等。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4、植物

植物適宜在門口處或書桌旁擺放,房間的東南處也是不錯的選擇。

對植物的選擇要求是:要充滿生機、茂密,如文竹之類的;忌諱有刺、露根。有刺者,是非難平;露根者,令人被動。諸如金虎、仙人掌之類的所謂“辟邪”之物,最為大忌。

此外,還要避免乾花——很多人喜歡在書房佈置乾花,一是看起來養眼,一是方便打理。殊不知,乾花放在室內,最為傷肺;還會產生燥氣,令人火氣陡增。一個本應鮮活的植物,卻變成了一個失去水分的生命物象,就勢必會令人躁進乖張,缺少調柔。

尤其是盆景,更要注意露根的植物和乖張不潤的山石。否則心中抑鬱難解,糾結廣佈。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5、水景

常言道:一竅通關做大媒!

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竅,一竅通而竅竅通。這個竅,相當於穴道,穴道要是打開了,就必然會有生機。因此,要知道這個竅在何處,並將門或窗或水景設在此處,即通風或見流水處。這樣的話,對智識的引會,往往有著不可思議的功用——即古人所說的“發文昌”的功用!

找到這個竅所在的位置之後,可以開窗、門或設置水景(哪怕是飲水機也可以),用以釋放和增加空間的活力。

人在這樣的空間佈局中,往往會事半功倍!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6、香器

香,在傳統文化之中有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之義,飽含敬天法祖的精神。

自宋代開始,燕居焚香成為了士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書房焚香,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種雅習——“塵尾唾壺俱屏去,尚存餘習炷爐香”這是詩人陸游晚年的生活情景,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篇《焚香賦》。可見香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明代著名詩人孫枝蔚曾說“時之名士所謂貧而必焚香必啜茗……”,一個人不管窮到了什麼地步,都要品茶,焚香,以證自己有士之風雅。

香,有安神之功用,是書房的有益之物。

人在書房之中,讀書之前,淨手焚香,一則是對文字的敬畏,二來是看著那香氣絲絲縷縷地升騰,嫋嫋娜娜地瀰漫,在綿綿藹藹的氤氳香韻中,既可調神,又令遐思,心情也會隨之舒展和亮麗起來……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曼妙生姿顯典雅品位,中式園林之美

中國園林,博大精深

若從殷、周時代算起

至今已有三年多年曆史

是世界園林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我國地域廣泛

其江南地區

廣東沿海地區

四川一帶地區園林

較為豐富特色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便有了

江南園林

嶺南園林

蜀中園林

北京四周,以及山東,山西,陝西

等區域的園林風格較為相像

固統稱:北方園林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蘇州的私家園林,都是“養出來”的。

造園難,養園更難。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師”。

演戲如此,造園亦然。以有限之面積,造無限之空間,是以少勝多,見微知著。

對於如此珍貴的土地,當然要格外用心尊重。

園林,在中國古籍里根據不同的性質也稱作園、苑、園墅、池館、山池、山莊、別墅、別業等。它們的性質、規模雖不完全一樣,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一定的地段範圍內,利用並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闢山水地貌、結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築的佈置,從而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居住的環境。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蘇州的私家園林是不斷生長的建築。

蘇州園林的美,不僅在於園林剛剛營造完備後的美景,更在於一代人、數代人不斷修繕養護,沉澱而來的時光和歷史文化。

就如同玉器古玩,一定要主人不斷把玩摩挲,才能積澱出珍貴的包漿,從而成為珍貴的文物。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景”是園林居所最大的特點。園以景勝、景因園異。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雖亭臺樓閣,山石水池,而能做到風花雪月,光景常新。

拙政別墅園內景觀隨四季更迭,而各有異彩。

春有“潺湲化境”;夏有“玉虹飲澗”;秋有“丹霞待霜”;冬則有“山水無墨”。設計師疊山理水,以至“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拙政園 傳承500多年曆久彌新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雨中拙政園的臺階 經幾代人的踩踏形成包漿

回顧蘇州古典園林的發展歷程,每一座古典園林的形成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經過歷代園林主人和能工巧匠們的逐步完善而形成博大精深的藝術風格,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珍貴文化遺產。

如曾國藩說:“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

處鬧市中,而隱於山水;榮華富貴,卻淡泊名利;

往來熙熙,更求寧靜致遠。這樣的居所,亦為人生的境界與歸宿。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三分在造 七分靠養

明代的造園大師計成在《園冶》中提到“三匠七主”,大意是,園子最終的樣子三分靠匠人,七分靠主人。

園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園主人的品性和人格。營造中的園林,反應了園主人胸中的丘壑;

而傳承而來的園林,則不僅能體現第一代園主的性情,更是一個家族傳承不衰的精神圖騰。

蘇州園林是中國隱逸文化的集大成者。隱逸的本義裡就包含著修身養性的理念。

著名的園林藝術家、中國古建築學家陳從周先生曾說過:“園林不在乎飾新,而在於保養;樹木不在於添種,而在於休整。”蘇州園林的精髓,在營造之妙,更在養園的樂趣。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中式私家園林的養護,可以說是全世界園林養護中最難的。

和西方園林追求權力和禮制進而以“幾何圖形”作為養護的標準不同。中式園林的養護修繕,不僅是園主的心境變遷和通過養園而完成的精神理療,也能顯露一個家族的源遠傳承,甚至可以體現歷史上中國人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的遷移。

中式私家園林的養護之道,可以說是博大精深,但是研究中國園林的歷史,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方法。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行走坐臥

蘇州的私家園林,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庭院。

庭院的養護,最核心之處就是行走坐臥,也就是需要一種庭院生活方式的注入。

清晨時分,在庭院裡靜坐、讀書或者打一趟太極拳;

日上三竿,在院子裡含飴弄孫,看花開花落;

黃昏日落,在曲曲折折的小徑散步歸來。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庭院裡的生活,讓整個園林注入了人氣和生機,因此行走坐臥也成為私家園林裡最佳的養護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蘇州園林因為沒有人居住、遊玩而漸漸頹廢、成為荒園的原因。


修花養木

花木是園林的“毛髮”,也是園林構成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同時也是園林景觀中極易發生變化的要素。

因此花木養護在園林中尤為重要。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陶淵明《歸園田居》裡所說“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意趣在園林裡,就體現在對植物的養護中。園林就像園主精神世界的外放;修剪花木,就是園主與自然和內心的溝通。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蘇州園林裡花木的養護也傳神地表達了中式的天倫地理,不僅僅是灑水澆花那麼簡單。比如,水中植蓮,往往象徵著園主高潔的志向;而環園植桃李,因桃李為道教之木,則代表著驅邪的願望。


臨池戲魚

一座水池,就是一個“小千世界”,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因此,養護水池時既要注意維護池塘的美感,為了保持水池生物鏈的有序,更要注重生態平衡。

因此,養護水池,要定期去除水藻青苔,也要注意魚類的投放。養魚喂餌,是一種休閒,也是一種把玩園林的養護方式。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中式園林中最矜貴的生物大概非“錦鯉”莫屬。

錦鯉被稱為“會游泳的藝術品”,據說錦鯉的不同花色,也代表著不同的吉祥寓意。

養一池的錦鯉實屬人生享受,自己打理水池更是閒時勞作的最佳方式。


磨山補石

石文化是蘇州園林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石頭象徵山水,蘇州園林裡的石頭,象徵了中國文人的的山水情節。

門前的抱鼓石、腳下的卵石鋪地、石階、池邊的湖石,雖然最初都是由匠人堆砌而成,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三分靠匠人,七分靠主人,園林中主人入住後,往往會根據不同的生活習慣,在有意無意間,造就了每一座園林與眾不同的形態。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門前的抱鼓石,會因為小孩子的嬉戲、老人的撫摸,形成具有一層柔和光澤的包漿。

腳下的卵石鋪地、臺階會因為園主一家的行走,最終“長出”獨特的紋路。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而形態各異的湖石經過雨水和時光的釀造,有些會長出淡淡的青苔,有些則會被風雨雕琢出更加美麗的形態。

藝量人居環境:中國傳統家居、園林不止是文物,更是文化

園區設計獨具匠心,通過假山、亭臺、遊廊、曲池、方沼、花牆、小橋等元素形成對話。

以建築軟化建築,使園內光景常新,移步換景,觀之不盡。

對於一座私家園林來說,最好的養護方式,就是盡情享受這座園林的情境。

引言縱觀私家園林發展史,從魏晉到明清的歷史長河裡,無論戰事頻仍,還是經濟繁榮,文人都標榜“啟美涵養君子,不屑於近俗為伍”的思想

他們避世求靜,息政退隱,在一草一木、一塌一幾的丘園中養素以獨善其身,在造園和賞園的審美觀照中反映著自己的人生見解,表達“遊心物外”的超越,成為文人展現生命意義的載體。可見,在任何時代發展背景下,私家園林建造的審美理想都是一致的,都包含著取法自然,追樸去巧的哲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