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劉佑年:用「鍾心」耿耿,爲歷史擺渡

大國工匠劉佑年:用“鍾心”耿耿,為歷史擺渡

劉佑年

他三十年匠心,練就一副“金耳朵”於毫釐之間,為世界雕琢東方神韻!他就是4月“荊楚楷模”劉佑年。

 劉佑年,武漢工控藝術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作為“系列青銅打擊樂器複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負責人,劉佑年被稱為“金耳朵”,能夠準確地聽出“哆”與“來”之間的1/20差異。他還打造了迎接新世紀到來的千禧鍾,將北京奧運鳥巢幾百只編鐘的音色調校得分毫不差,驚豔世界。

中華和鍾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套編鐘,吸納曾侯乙編鐘等古鐘精髓的同時,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設計、製造而成。整套鍾高3.8米,寬21米,三層編鐘共108件,完成下層18件鎛鍾研製工作的是武漢工控藝術製造有限公司,而這18件鎛鐘的項目負責人和調音師,就是劉佑年。

與編鐘的淵源

著名考古學家鄒衡先生曾說:“什麼能夠代表中國?在我看來無外乎兩者,一是秦始皇兵馬俑,二是曾侯乙編鐘”

而劉佑年與與編鐘的淵源,也要追溯到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州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驚豔出土。當年20多歲的劉佑年有幸在博物館第一次聽到了那套古編鐘的現場演奏,中華雅樂的魅力讓他至今不能忘懷。

機緣巧合,1986年劉佑年進入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加入了研製編鐘的隊伍中。研發人員首先要做的就是解讀曾侯乙編鐘的古代音律。

復活華夏正音

給編鐘調音,是件苦差事。重的編鐘有幾百公斤,打磨時只能先找準角度,把鐘體放好,然後保持同一個姿勢,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打磨出的銅屑四處飄散,粘到皮膚上就奇癢無比。

要保證音準,又要不失編鐘特有的清越悠揚的音色,這細微分寸的拿捏全在調音師砂輪下的毫釐之間。三十年如一日的反覆甄別,讓他練就了一對“金耳朵”,能夠聽辨出相鄰的兩個音階之間二十分之一的微妙差距。

日復一日的不停打磨,成百上千次的反覆調音,劉佑年和他的團隊鑄造的編鐘終於發出了悠揚動人的聲音,那份清揚優雅足以媲美曾侯乙原鐘。

中華古音奏響神州

近年來,由劉佑年主持製作的上百套系列青銅打擊樂器和他本人調製的上千口編鐘,遍及臺灣、香港和內地的20多個省市區博物館、高等學府、專業樂團和旅遊景點。高品質的編鐘樂器,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禮樂重器,到訪歐洲、日本等地。劉佑年說,做了這麼多年,希望能夠將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重振失傳的技藝。他說:“我們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工匠精神,需要踏實、專注,把事情做得越來越好。”

如今,劉佑年仍過著與編鐘為伴的日子,以他的寂寞堅守,傳承著一份穿越千年的匠心,用他的執著和專注,為世界敲響歷久彌新的東方神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