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鍛造與鍛打

鍛造與鑄造機械加工

一樣,是很主要的金屬加工方法。在鍛造設備上藉助工具或模具產生的衝擊力或靜壓力,使坯料產生局部或全部塑性變形,以獲得一定幾何形狀、尺寸、質量及力學性能的鍛件,這種加工方法稱為鍛造。

與其他加工方法比較,鍛造加工具有較高的生產效率,且可消除零件或毛坯的內部缺陷。鍛件的形狀、尺寸穩定性好,並具有較高的綜合力學性能。單就加工而言,鍛件的內部質量優於任何一種金屬加工工藝。

瞭解鍛造與鍛打

▲不同加工方法得到的零件低倍宏觀流線

鍛件的最大優勢是韌性好、纖維組織合理、鍛件間性能變化小。

鍛造生產的不足:不能直接鍛製成形狀較複雜的零件;鍛件的尺寸精度不夠高;鍛造生產所需的重型機器設備和複雜的工模具對於廠房基礎要求較高,初次投資費用大。

冷鍛與熱鍛

按加工時溫度不同,鍛造分為冷鍛與熱鍛。

冷鍛:對處於室溫的金屬材料進行壓力加工的鍛造工藝。

熱鍛:金屬材料被加熱到再結晶溫度以上,固相線以下的狀態時進行壓力加工的鍛造工藝。

再結晶溫度:粗略的計算可取該金屬的熔點之0.4倍為再結晶溫度。

此外還有溫鍛,溫度介於冷鍛與熱鍛之間。

自由鍛與模鍛

按成型是否用模具,鍛造通常分為自由鍛、模鍛和胎模鍛。

自由鍛指鍛造時,金屬胚料收到上下抵鐵的壓力,向四周(水平方向上)產生自由的塑性變形。自由鍛的基本工序包括鐓粗、拔長、衝孔、切割、彎曲、扭轉、錯移及鍛接等。

區別於自由鍛,模鍛是將加熱後的金屬坯料固定放置在模鍛設備上的鍛模內鍛造成型的。金屬胚料的塑性變形受模具型腔的限制,是“不自由”的。

胎模鍛指在自由鍛設備上使用可移動模具生產模鍛件的一種鍛造方法,是介於自由鍛和模鍛之間的一種工藝。

鍛打也是鍛造,之所以說鍛打而不說鍛造,更多是為了與機軋相提而論,用於描述鋼材(主要是模具鋼材)的成型方法。與上面的鍛造最大的區別是,鍛打造鋼是各個方向都要捶打,而鍛造零件時,用力的方向與零件成型的方向一致。前者是為了改善內部組織與性能,後者更多是為了得到一個特定的形狀。

機軋,也就是軋製,指在軋機上,通過軋輥對金屬的碾壓改變其形狀的鍊鋼方法。 鍛打,是將金屬加熱以後,多次捶打,通過鍛錘的衝擊力改變內部組織與形狀的鍊鋼方法。

鍛打的注意事項:鍛打時堅持多向鐓拔,反覆鐓粗、拔長,將網狀碳化物和共晶碳化物打碎,消除碳化物的不均勻性。鍛後應注意緩冷並及時退火。

通常來講,軋製的鋼材,縱向的強度要大於橫向的強度(即所謂的“各向異性”),為了保證在各個受力方向都有最佳的機械強度(達到“各項同性”),鍛造作為一個良好解決方案的好處在於:可以消除鋼鐵在冶煉過程中產生的鑄態疏鬆等缺陷,優化微觀組織結構,同時取得完整的金屬流線,使後續的加工件具備較好的機械性能。

舉例來說,Cr12型高碳高鉻冷作模具鋼結晶過程中析出的碳化物極其穩定,以常規熱處理方法無法細化。用鍛打的方法就可以打碎共晶碳化物,改變其不均勻的分佈狀態,起到細化作用,從源頭上保證了模具的強度、韌性及使用壽命。

鍛造不僅使鋼中的碳化物分佈均勻、強韌性提高,而且在模具中形成合理的流線排列,促使各方向淬火變形趨向一致。因此,模具鋼,特別是精密模具和重載模具的毛坯,必須進行合理的改鍛,這不僅關係到製造加工的效率和熱處理的質量,而且可以顯著提高模具的使用壽命。

總體而言,鍛打料的品質大大優於機軋料,但實際的市場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

市面所見的鍛打模具鋼材,大部分都是小廠生產。小廠生存不易,都是低價競爭,低價競爭很大概率上會發生偷工減料,導致在材質上首先就不達標;其次,即使成分達標,小廠囿於設備能力和技術實力,鋼材本身的品質有先天缺陷;鍛打後需要及時配合預先熱處理,很多小廠的熱處理能力也不過關。

在這種情形下,鍛打料的質量就可想而知。加工或熱處理開裂並不鮮見。用戶購買鍛打料,初衷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材料性能,但結果也許正好相反。

這並不是說鍛打鋼料的性能優勢就沒有了,只是市場現狀如此,如果一味追求鍛打料,材料的風險反而提升。

在初軋、鍛造製程及熱處理等諸環節正規作業的前提下,鍛打鋼料的品質毫無疑問是優於機軋鋼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