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出兩個倒黴的皇帝,這個帝王師的教材有毒嗎?

對於西方人來說,一個能持續1300多年的考試製度簡直就是奇蹟,他們想都不敢想,更不要說執行。這就是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科舉考試的終極獲勝者就是狀元。

在大部分中國人心目中,八股文是被批判的對象,如同孔乙已一樣迂腐。有沒有例外的奇才?這個可以有,畢竟全國的能人還是很多的,但也不一定能成事。翁同龢,就是科舉考試的能人,清朝狀元。他當過兩個皇帝的老師,是一個準備傳播儒家秘籍的人,結果卻教出兩個最鬱悶不幸的皇帝。

那科舉制度是不是一黑到底。翻一下全球史就會發現,千年來引導中國文明的科舉考試曾經是最先進的選拔人才方法,通過考試進入國家管理層比較公平,甩了西方的貴族世襲制幾十億裡地……

培養出兩個倒黴的皇帝,這個帝王師的教材有毒嗎?

科舉考試也很累人,很多考生背聖賢書都背得頭昏目眩,據說曾國藩背書到半夜把小偷都刺激得從房樑上跳下來,聽不下去了……

怎麼這麼煩呢?科考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當年的考題就是從某一段文中選擇一句讓考生八股一番,如果不知文題出自哪本書,不瞭解上下文意思,恐怕考生會呆立半天,抱頭大哭。

翁同龢是地道的北京人,在北京胡同長大。或許當年也佔了地利條件,在清朝咸豐六年他考中狀元。一路升遷為尚書、軍機大臣。

培養出兩個倒黴的皇帝,這個帝王師的教材有毒嗎?

然而歷史畢竟不是狀元能書寫的,清朝的衰退已無法避免,翁同龢註定要與慈禧打交道,走進幽深的皇宮給同治上課,想為大清續命。

同治從出生後就沒多少快樂,父親咸豐皇帝一死,同治小皇帝的童年就生活在兩宮太后的陰影中,一直到了成年他就連自己選擇媳婦的權力也沒有。

翁同龢給年幼的同治準備的教材是《帝鑑圖說》、《聖祖廷訓格言》、《清朝開國方》、《經史語錄》、《毛詩》、《孝經》這類書,另外的《尚書》《孟子》等經典也由別人來教。

培養出兩個倒黴的皇帝,這個帝王師的教材有毒嗎?

《帝鑑圖說》是明朝張居正給萬曆皇帝編的教材,因為這本教材有生動的配圖,學生和老師都還能互動,學起來還有點意思,其他的教材讓同治小皇帝很崩潰。按翁同龢當年寫的日記來看,小皇帝實在是沒心情每天學這些,可能是小孩還沒玩夠。強迫學的東西太多,又不切實際讓大腦遲頓。翁同龢也看出同治的頭昏腦脹,他對做詩背書也是煩透了,總想往外跑,後來跑出事了。

當翁同龢回家為母辦喪事,守孝三年期滿回京後不久,同治就病逝了,才19歲。按風言風語的傳說他是得了花柳病死的,這位得憋成啥樣啊,在皇宮中看來是真不自由不快樂,結果跑出皇宮就智商歸零出事了。看來不管是多麼強大的教材也無法讓小皇帝們成熟,沖淡他們人生的鬱悶……

培養出兩個倒黴的皇帝,這個帝王師的教材有毒嗎?

後來,光緒被扶上皇位,翁同龢挾著教材又進來了。這次他吸取對同治教育的正反經驗。上面說的那些教材依然要用,翁同龢也經常給光緒講解時政,西方的科技文化也有涉獵。這樣,光緒慢慢能接受一些新知,對國內國際形勢有了一定了解,為他日後的變法圖強埋下伏筆。

從戊戌變法失敗前後也可以發現,翁同龢恐怕還有讀書人的普遍侷限,那就是用書本講道理方式來做事,傳到光緒的頭腦中就成了硬傷,無法控制國家大勢,無法應付老謀深算的慈禧,無法左右袁世凱這樣的梟雄……

培養出兩個倒黴的皇帝,這個帝王師的教材有毒嗎?

翁同龢的失敗,也是儒家意識形態在帝制大鍋中最後的亂燉,只是兩位短命不幸的皇帝虛不勝補,已經無法雄起,無力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