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會寧:老區的新長征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這是一片乾渴的土地,目力所及,梁峁起伏,溝壑縱橫,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不適宜人類居住之地” 。

這是一片鮮血浸染的土地,光耀千秋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大會師發生地,由此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這是一片書香瀰漫的土地,自古尊師重教,英才輩出,全縣每年有五六名學生考進清華北大,是聲名赫赫的西北狀元縣。

這裡,就是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的甘肅省會寧縣。當脫貧攻堅的衝鋒號吹響之際,這裡仍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今天,會寧縣58萬人民、53萬農村人口正在進行著“一戶一策”產業全覆蓋的宏闊實踐,產業基礎薄弱這個窮根正被徹底拔去,脫貧攻堅新長征中的會寧大地,生機勃勃、日新月異。

我的故鄉並不美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會寧縣位於甘肅省中部,年平均降雨量370毫米,年蒸發量達到1800毫米,在這塊面積相當於上海市的土地上,低矮的植被焦灼地訴說著乾渴的生存狀態。車窗外那不時掠過的溝壑、斷崖,直觀地暴露出黃土高原的截面,就連路邊白楊樹的葉子,也缺少五月裡應有的光澤。每戶農家都建有收集雨水的水窖,夏天的雨水順著院裡的斜坡流到地窖裡,經過簡單過濾和生石灰消毒,就用來淘米做飯。這在城市裡或南方,幾乎是不可思議的。

採訪中,縣委書記王科健蹲在地上,一邊熟練地用樹枝在地上勾勒著會寧地圖,一邊介紹著會寧的總體情況。“水是生命之源,我們會寧嚴重缺水。我來會寧工作9年了,時間越長,越深地體會到悲天憫人這個詞的含義。我們會寧老百姓的條件太艱苦了。”

2014年精準識別之初,會寧有貧困人口16.99萬,貧困發生率高達31.44%。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在這片土地上顯得異常沉重。

從土話裡吸取智慧

“學而優則仕”。在這片乾渴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會寧人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孤注一擲地寄託在兒孫讀書成才上。家有萬擔糧,不如兒孫在學堂,是會寧人的共識、共舉。會寧人家家戶戶齊心協力勒緊褲腰帶苦供學生,成果輝煌:明清兩代出過文武進士20名、文武舉人135名、貢生396名。這幾年,甘肅86個縣(市、區)每年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大約90多人,會寧一縣就能有5~6名之多,2016年更是考入10名,這在甘肅乃至全國教育界都是奇蹟。

幾十年來,領導苦抓、社會苦幫、家長苦供,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成為會寧縣耐人尋味的現象。用會寧幹部的話來說,會寧群眾不缺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關鍵是,如何讓他們“苦供學生”的手頭寬裕起來?如何讓這片乾渴的土地變得地肥水美?“會寧夢”,山長水遠,路在何方?

當然在問計於民。

來會寧工作之前,王科健在白銀市委政研室工作,隨時隨地做調查研究已經內化為他的習慣。來會寧後,一次王科健到黨家峴鄉毛坪村入戶調研,遇到一位農民,他家的地種得又多又好。“咱農民就得守哈(下)一頭子,把地種好,保住咱的底兒。” 王科健從這樸實的話中受到啟發,後來,“守住一頭子”就成為全縣脫貧攻堅的基礎工程——發展100萬畝全膜玉米,100萬畝黑膜馬鈴薯。會寧縣有390多萬畝耕地,農村人口人均耕地7畝多,但水澆地只有20萬畝。這兩個“百萬畝”是會寧人應對土地乾旱的“道道”,也是會寧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會寧縣委書記王科健入戶調研,問計於民

目前,會寧縣保水保墒的覆膜面積已達226萬畝。遠遠望去,黃土高原上,層層梯田美如畫,道道地膜閃銀光,會寧人以智慧和勤勞交上的這份錦繡答卷,讓這片原本貧瘠、可憐的土地倍加精緻,令人分外感動。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在會寧人民的艱苦奮鬥下,今日的會寧大地錦繡如畫

“多做幾樣子”,是王科健向另一位農民取的經。楊崖集鎮東陽村一位養殖戶養牛、養羊還養豬,“豬牛羊行情不穩定,咱農民說了不算。咱就得多做幾樣子,一樣行情不行,還有另一樣彌補,這就能把日子過穩當了。”這位養殖戶“多做幾樣子”的智慧,又讓王科健陷入深思。

因農業上的靠天吃飯,會寧百姓窮則思變,形成了悠久的養羊傳統,當地有全省最大的肉羊交易市場,每天清晨四點,一車車會寧人養出來的羊,就在顫巍巍的“咩——咩”聲中被運往省內其他縣乃至陝西、寧夏等省。於是,會寧縣委、縣政府結合立地條件和產業特點,做出了在肉牛、肉羊、大棚蔬菜、中草藥種植等方面“多做幾樣子”的部署。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守住一頭子,多做幾樣子”,這來自農家、帶著“土味兒”的智慧,經縣委縣政府的精心規劃和部署,在脫貧攻堅期的會寧縣迅速演化成58萬人民齊謀產業“達標”的宏大脫貧實踐。

咬定“達標”不放鬆

“達標”,是一個在會寧縣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熱詞。

2018年,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略,針對全省產業基礎薄弱現狀,甘肅省委書記林鐸提出了在全省制定落實“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的工作策略。會寧縣在實施這一策略時,將工作重點放在脫貧致富的富民產業上,具體就是精準到戶的“產業達標”。

達標的規定為:除個體經營戶、有技能外出務工戶和整戶常年外出有固定收入戶這“三類貧困戶”、且戶均純收入達到兩萬元以上外,其餘脫貧戶或未脫貧戶均要實現:飼養基礎母牛5頭以上、基礎母羊20只以上,種植蘋果、核桃、中藥材5畝以上、瓜類10畝以上。這就意味著所有的達標戶,僅憑達標產業這一項,戶均純收入至少可達2萬元,加上其他補充產業的收入,完全能夠實現穩定脫貧。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一戶一策,貴在到戶。會寧縣對剩餘貧困戶即13964戶63656人的達標產業進行詳細摸底,根據群眾意願劃分類別:其中,依託肉牛養殖脫貧3337戶15483人,依託肉羊養殖脫貧5585戶25762人,依託蔬菜種植脫貧2276戶10455人,依託其他特色產業脫貧307戶1396人,依託個體經營脫貧251戶1142人,依託有技能務工脫貧604戶2748人,依託整戶外出多人固定務工脫貧344戶1924人,依託政策性兜底保障脫貧1260戶4746人。

以“飼養基礎母牛5頭以上”為例。縣扶貧辦主任童琳介紹,2017年省定的脫貧戶人均年純收入要達到3700元以上。一頭懷牛犢的基礎母牛價格在13000元左右, 懷孕10個月後產下牛犢,牛犢養到10個月能賣到一萬元。養5頭基礎母牛,保守地按出欄4頭牛犢計算,一年收入最少能有4萬元,除去養殖成本,每年純收入最少能保證2萬元。按每戶4口人計,人均年純收入就是5000多元,這就充分保證了一戶四口之家的穩定脫貧。

為讓群眾早達標、早受益、早脫貧,會寧縣制定瞭如下激勵政策:對養殖基礎母牛達到5頭以上的達標戶,每年補助2500元,連補四年。同時,會寧縣的幾家定點幫扶單位——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天津和平區也對會寧縣產業扶貧傾力支持,貧困戶新引進一頭基礎母牛,兩家公司給予補貼3000元,縣財政再配套2000元。甘肅省的白銀有色集團還投入1000多萬元支持會寧縣壯大肉羊養殖產業,並幫助土高山鄉興建了肉羊交易市場。這樣的激勵政策,加上全產業鏈的周到服務,使會寧縣貧困戶肉牛養殖戶達到9096戶。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如同養5頭基礎母牛可以達標一樣,其它達標產業如肉羊養殖、蔬菜大棚種植等的規劃,也都是會寧縣結合市場行情、生產實際,與農民在田間地頭掰著指頭算出來的脫貧道道,戶均年純收入也都在2萬元以上,同樣可保證一家四口人的脫貧問題。貧困戶發展這些產業同樣享受激勵政策。

為推進產業達標,會寧縣還出臺了對貧困村的激勵政策:貧困戶的產業達標率為100%的村,視貧困程度深淺,可獲得100萬元或50萬元的獎勵,用於鞏固提升貧困戶的產業。這樣的激勵政策,讓鄉村幹部、駐村工作隊熱情高漲,同時也加速了全縣生態農業的推進力度:種植業產生的秸稈粉碎後發展養殖業,養殖業中產生的有機肥滋養種植業,以農養農,良性循環。

以全面小康為目標,以“產業達標”為任務,會寧縣各行各業勠力同心,眾志成城,打響了脫貧攻堅這場新時期的“新長征”。

新長征,“會師精神”再傳承

長征的勝利,離不開偉大的長征精神。會師之地,“會師精神”傳承激盪。

1936年10月10日傍晚,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歷經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於會寧成功會師,標誌著長征的結束,是中國革命的新起點。紅軍離開會寧北上抗日時,會寧人“最後一碗米,端來做軍糧;最後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後一床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也要送到部隊上。”當時只有6萬人的會寧縣,人民群眾傾其所有,貢獻糧食500餘萬斤、牛羊牲畜2800餘隻、布匹衣物6800餘件,500餘名會寧子弟參軍擴紅。會師結束後,會寧人民還熱情接納紅軍傷病員400餘人。會寧人民對中國革命的無私奉獻,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動人篇章,也是長征“會師精神”的重要財富。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在新時期的長征路上,會寧精神再度傳承,成為產業“達標”的珍貴財富和堅強支撐。“要用組織化、市場化的路子,大力培育富民產業、致富家業,讓貧困戶附著在產業上脫貧奔小康。”這是白銀市委書記蘇君對產業扶貧的要求。如何實現組織化、市場化?會寧全縣一盤棋,勁往一處使,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產業扶貧上斬關奪隘,為“會師精神”注入了新時代的內涵。

牛軍,會寧縣發展畜牧產業的“牛司令”。原本在鄉鎮任鎮長的他,2016年4月,被縣委安排到縣畜牧局任局長,助力全縣迅猛發展的畜牧業。會寧百姓原先有養羊的傳統,養牛並不突出。百萬畝紫花苜蓿和百萬畝全膜玉米的種植,為全縣發展養殖業提供了充足的草料保障。為發展牛產業,壯大羊產業,“牛司令”每天奔走於養殖戶家、鄉村畜牧站、龍頭企業、交易市場,從品種改良到牛羊防疫、到飼養培訓、到養殖管理、到養殖保險、到市場建設、到情況監控,忙得沒有上下班、節假日,成了名副其實的“牛司令”。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圖為會寧縣畜牧局局長牛軍(左一)在肉羊交易市場檢查工作

脫貧攻堅期的會寧大地上, 肩挑重擔、四兩撥千斤的“牛司令”們越來越多。

這種“小群體、大規模”的養殖方式,離不開龍頭企業帶動。2014年,經縣上領導多次做工作,會寧名人——北京西部馬華餐飲集團董事長馬曉華女士安排其弟弟馬曉軍,注資千萬元在會寧成立了甘肅弘利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擔起會寧縣肉牛養殖、品種引進、檢驗防疫、牛羊回收、屠宰加工的重任。據瞭解,西部馬華已在全國開有60餘家連鎖餐飲店。經弘利公司屠宰、精加工後的牛肉,每3天冷鏈直運北京、西安等市的分店,供不應求。

脫貧攻堅期的會寧大地上,反哺家鄉、返鄉創業的馬曉軍們越來越多。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韓家集鎮袁家坪村850座塑料大棚的崛起,是在歲末年初3個多月中搶時間、鬥嚴寒、趕進度拼出來的。從蔬菜育苗到市場銷售全過程中,鎮村和農牧、扶貧等部門堅持“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服務”的原則,統籌推進每個環節,做到服務第一,質量第一,效率第一。在育苗過程中,通過補助資金的方式引進了全自動育苗機,解決了菜苗出苗率不高、育苗成本高的問題。在栽植過程中,通過引進土專家現場指導,解決了農民不會種的問題。在田間管理方面,採用農技人員分片包乾方式,解決了田間管理不規範的問題。在蔬菜儲藏方面,採取自建氣調庫,解決了菜品儲藏難的問題。在銷售方面,與蔬菜企業簽訂合同,採用訂單農業的方式,解決了蔬菜豐收不增收的問題。如今,2萬座大棚在會寧拔地而起,荷蘭豆、西藍花等塑料大棚高原夏菜以訂單方式漂洋過海,遠銷英美、歐盟等國家地區和國內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在脫貧攻堅期的會寧大地上,向著勝利、排除萬難的鄉鎮幹部越來越多。

會寧縣扶貧辦主任童琳是位女同志,個頭不高,拼勁十足。童琳有近20年的鄉鎮工作經驗,到縣扶貧辦工作後,為把縣委縣政府的決策迅速落實到會寧的128個貧困村、十多萬貧困人口上,熬夜加班是常態。“搞大數據工作時,我們連續加班。有一次深夜加班後下樓,我有了瀕死體驗,覺得周圍人說話的聲音好遙遠,走路搖搖晃晃身不由己,那一刻,感到自己肩頭的擔子好重好重……”童琳說。

春雨潤桃紅,和風吹柳綠。聚力攻堅中,會寧貧困戶的日子大變樣了。

楊克勤的幸福生活

甘肃会宁:老区的新长征

有文化,有幹勁,又趕上了“一戶一策”的好政策,楊克勤的日子自然過得很帶勁。老楊家7口人,和大多數淳樸厚道的會寧農民一樣,楊家父子倆也未分家。老楊有三個孫子,兩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三個讀書娃每年的生活費就得4萬元。錢咋來?養牛!

2015年起,楊家父子利用5萬元的精準扶貧專項貸款開始養牛,他們學會了以自家玉米秸稈為主、購買配料為輔科學配制飼料,學會了給基礎母牛接生,學會了待牛反芻後再添加飼料讓牛上膘……村上有3名畜牧技術員,負責上門收牛、防疫、處理一切疑難問題,只需一個電話就能趕來。三年間,老楊喂的牛犢們都茁壯成長,從未發生過病死現象。目前,老楊家牛羊的存欄量分別為12頭、80只,去年純收入達到了10萬元。當說起今年那5萬元3年期的貸款已到期,老楊輕鬆而肯定地說:“國家扶了咱,咱發展起來了,還貸款沒問題!”

老楊有40畝地,種了15畝玉米、6畝馬鈴薯,全部覆了地膜;還種有6畝小麥,5畝胡麻,8畝扁豆。15畝玉米全部用來發展養殖業,老楊自己花2000多元買了秸稈粉碎機,這種機械沈屲村家家戶戶都有——因為每家都需要。種玉米雖效益不高,但玉米和秸稈經牛羊的肚子一轉化變成畜產品,可就值錢了。老楊自豪地說:“一頭小牛犢一落地,就值三千元;以後每養一個月,就多賺一千。”

老楊說,他把牛犢養到10個月時,會賣給弘利公司或是外來的牛販子去育肥,他由此入手一萬元。牛羊糞便,是他發展種植的有機肥,自家的不夠時,還要跟鄉親們買些,一三輪車牛糞要50元。這三年,老楊的時光就是在種地、產牛、養牛、賣牛的節奏中度過,寒來暑往,牛的哞哞聲越發響亮,老楊一大家的日子越過越殷實,這個7口之家的小康夢,已然實現。

產業達標的老楊一家,2017年已脫貧,脫貧攻堅期的共和國檔案中,少了7位貧困人口,但對他家的幫扶政策還要持續到2020年。

到今年6月底,會寧縣2018年預脫貧人口全部實現產業達標覆蓋;今年底,2019年預脫貧人口全部實現產業達標覆蓋;到2019年6月底,2020年預脫貧人口全部實現產業達標覆蓋。老區會寧縣向貧困發起的總攻,密鼓緊鑼戰正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