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創建才三年的公司,要讓雲計算在中國「化云為雨」

一家令人刮目相看的公司

如果告訴你,以上這一連串頭銜,都屬於一家創建才剛剛三年的公司,你會覺得驚訝嗎?

這家令人刮目相看的公司,就是駐雲科技。

這家創建才三年的公司,要讓雲計算在中國“化云為雨”

讓雲計算“化云為雨”

作為一家2013年7月才成立的企業,駐雲科技創始團隊的八位成員,主要來自IBM、EMC、HP等跨國IT巨頭。而隨著中國雲計算用戶群的不斷進一步擴大,公司經過三年的發展壯大,目前員工數量已經擴張到了一百八十人左右,其中光是技術研發團隊就佔到了約一百二十人。

從創建伊始,駐雲科技就始終專注於雲計算諮詢、解決方案和服務領域,立足阿里生態,提供了包括諮詢服務、方案設計、系統實施、應用遷移、系統管理、混合雲管理、數據中心建設在內的各種雲服務,為企業構建DT時代完整的互聯網生態。阿里雲、陌陌、相宜本草、綠城集團、老廟黃金、GEELY、好時、海康人壽、新華社、我愛我家、用友、夏普、飛利浦、藝福堂、友邦保險、張江集團等一大批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知名企業,都是駐雲科技的服務客戶。

駐雲科技聯合創始人、COO肖凱向筆者透露,公司的使命是讓雲計算“化云為雨”,幫助中國企業真正瞭解、學習和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基礎技術,實現向“互聯網+”的轉型與升級。

這家創建才三年的公司,要讓雲計算在中國“化云為雨”

給企業一個向雲轉型的理由

駐雲科技創建之初,適逢雲計算剛剛在中國落地,開始有企業用戶嘗試雲計算業務的時候。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要讓企業從傳統IT架構轉型到雲計算?給個理由先?

“雖然我們公司目前的客戶,主要以金融等多個行業的傳統企業為主,但其實最早的客戶都是互聯網客戶。因為互聯網企業對於雲計算有著天然的親和力。但是互聯網企業在整個IT產業裡的比重並不高,傳統的實體企業比重更大。像金融類客戶原來就有著非常完善的IT基礎設施,慢慢會把越來越多的業務嘗試搬到雲上。而包括零售、服裝等許多傳統行業,從2015年開始也越來越多地選擇了雲計算平臺。”肖凱介紹說,“為什麼大家都會看好和選擇雲計算?因為雲計算在成本和彈性上擁有太明顯的優勢。如今不僅是企業,我們生活的整個社會都在被互聯網化,幾乎所有的消費者都已經遷移到了移動互聯網上,包括人們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消費習慣,都在發生變化,企業也必須隨之轉型。而這就涉及企業的IT基礎架構是否能夠適應互聯網應用的需求。舉例來說,‘雙11’高峰時期的成交額,可能會是平時的十倍甚至幾十倍,這時候企業如果臨時再去加服務器,根本就來不及,只能通過雲計算才能滿足這種巨大的彈性需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傳統企業紛紛向雲計算轉型,因為你必須適應互聯網化的需求。”

“大家願意選擇雲計算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大數據分析和數據營銷。企業想要進行用戶畫像,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進行分析,需要非常大的存儲空間和很強的計算能力。但是對於很多客戶來說,這種需求只是需要不定期地計算一下,所以我們可以採用雲計算的方式來滿足不定期的計算需求。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隻需要用幾萬塊錢,就能夠滿足以前花幾百萬才能完成的工作。”肖凱表示,“雲計算的這種特性,也鼓勵了企業可以去做更多的業務創新。以前如果企業方向判斷錯誤,在硬件上的投資也是不可撤銷的,會造成很大的資源和資金浪費。而現在通過雲計算,企業可以先用較小的成本進行嘗試方向是否正確,發現不對還可以馬上停止。這也是為什麼企業現在可以敢於去做業務創新。因此雲計算給企業不但帶來了更大的業務彈性、業務創新,而且還包括業務試錯成本的降低。”

這家創建才三年的公司,要讓雲計算在中國“化云為雨”

駐雲的三大產品體系

“當時的阿里雲才剛剛開始穩定,只有七個產品,但是現在已經發展到有一百多個了。”說起駐雲的創業史,肖凱侃侃而談,“我們一開始的想法,就是想幫助客戶實現從傳統IT架構到雲計算的變遷。然而在當時中國的環境,純做這方面的服務是很難收費的,因為你很難去把服務規模化、產品化。而我們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堅持把服務產品化,這才最終形成了目前的CBIS雲平臺商業服務系統、CSOS雲安全運維繫統、雲計算培訓三大產品體系。”

在介紹駐雲科技目前的產品時,肖凱表示,公司之所以會去做面向企業的雲平臺商業服務系統,是因為會有大量的企業需要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服務,而這些雲都需要做一個統一的管理和運營。“許多企業往往都有很多不同部門甚至是子公司,以前按照傳統模式,每個部門或子公司每年申請IT預算並不是統一的,而且系統也是分裂的。但是到了雲計算時代,就需要把數據集中化,才能做大數據分析和業務創新。而駐雲科技所做的就是提供這種平臺,包括企業內部和客戶都能在平臺上進行申請,做到統一的IT運營管理,讓企業能夠做到數據和信息集中,把所有系統和資源都可以匯聚在一個平臺裡。”

肖凱指出,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企業並不需要自己建設數據中心,所有的業務都可以用阿里雲來完成,對內則可以集中資源去做成本管理。“以前就算申請了100萬資源也不知道具體怎麼用的,現在則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個系統的CPU利用率如何,包括用戶、成本、數量、計費等都可以看到,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成本管理。包括傳統的SI系統集成商,如果希望構建自己的雲平臺,譬如醫療雲,運動雲,體育雲等等,通過駐雲提供的平臺都不需要做大量投入,只要用阿里雲的產品做一些包裝就可以上線。”

駐雲的第二個產品,是雲安全運維管理平臺。“以前企業的硬件資產大都只有自己內部訪問,相對來說還算安全,但是如今架設在雲上的虛擬機究竟是誰在使用訪問?出現故障又是誰造成的?這些問題都很難知道。而通過我們的平臺,用戶可以知道所有的運維日誌操作,包括對一些危險操作的屏蔽,也就是需要經過確認和審批才能執行危險操作。再就是可以進行分權限管理,讓開發團隊和測試團隊都有自己獨立的賬號,能夠做相對獨立的管理。”

介紹到駐雲的第三個產品,也就是雲計算培訓平臺,肖凱指出,以前企業培訓往往需要把職員召集起來,但是駐雲在雲上面開發了一個自助學習平臺。當用戶想要學習如何構建視頻直播平臺時,駐雲可以創建一個真實的視頻直播環境,為其提供一步步的學習指導,用戶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就可以知道應該如何構建直播平臺。這樣要比看書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且價格非常便宜可能只需要數十元,不管是學習效率還是培訓成本,就較傳統方式有極大的飛躍。

這家創建才三年的公司,要讓雲計算在中國“化云為雨”

攜手阿里雲助力企業向雲轉型

“說到公司的產品體系,目前市場上如果說單一的業務領域,可能還有競爭對手,但是我們通過這三大產品體系形成了所有相關業務的閉環,這一點是目前其他廠商都沒能做到的。”肖凱表示,“駐雲目前和阿里雲在一起攜手合作,幫助更多的企業客戶向雲轉型。阿里雲目前有1000多個API在我們產品中實現,而我們的產品也會針對阿里雲的可視化架構模板等進行合作。”

“從三年前到現在,駐雲做的每一個項目、每一個產品都得到了阿里和客戶的高度認可,這些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尤其是服務方面。我們的每一個員工都非常拼,對客戶和技術方面都非常瞭解。甚至於我們的銷售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都可以去自學雲計算的技術,包括阿里雲的認證。我們的架構師剛來時可能只是熟悉某一個領域,但是現在可以做幾十種架構。大家都是為了自己心中雲計算的理想,希望能夠一起在中國的雲計算領域做一些事情。”談到駐雲科技的團隊,肖凱顯得非常自豪,“現在我們正在幫助幾千家企業上雲,對於很多客戶的場景需求,包括技術方面都有很多理解,知道應該怎樣運用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來滿足客戶的需求。未來在雲計算領域的開拓上,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可以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