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老」陷阱 被保健品俘虜的中國老人


老人為買保健品花光積蓄的事件已不是少數,老年群體作為保健品的重要“客戶”,往往是受騙很長時間後才被發覺,甚者有部分老人是甘願受騙。

陝西咸陽81歲汪大爺家的一間臥室裡堆滿了各種保健品,汪大爺指著一盒膠囊說:“這個膠囊我第一盒吃了一段時間,胃有點不舒服,就沒再吃,想退也找不見銷售公司了。”2015年開始,便不斷有人叫他去參加各種健康講座,兩年多買保健品花十多萬元,有20種之多,其中有價值近萬元的保健品還未開封,不少包裝盒上落滿塵土,而買保健品的錢都是他自己的養老金和存款。

81歲的菅桂雲老人先後多次購買了5大箱保健品共計32400元,並獲贈多種治療保健設備。但在服用4個月後,菅桂雲老伴高允起的血壓莫名升高了,擔心與所服用的保健品有關,兩位老人都停止服用保健品,並想找到銷售員孔某退貨,但此時,孔某卻聯繫不上了。菅桂雲老人購買的保健品和設備裝滿了一輛電動三輪車,但老人說這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更多的在家裡。


76歲的長沙老人彭國慶(化名)陸續接到3名自稱“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的電話。在對方的推銷下,老人先後購買了1臺2500元的儀器和3160元的藥品,然而病情卻未見好轉。第3名“專家”忽悠老人繼續買藥時,老人意識到被騙拒絕付款並要求退貨,這時先前噓寒問暖的“專家”在電話中變了口氣:“你不買藥,就(砍)斷你的腿包餃子吃。”

長沙,陳老家的餐桌上堆滿了瓶瓶罐罐,其中一大半是藥品。老人的女婿說老人平時是“把藥當飯吃”。

江蘇省南京市,陳先生的老父母曾被一家保健品中心組織去清涼山附近聽課,並在課後“鼓勵”老人購買他們宣傳的保健品,老人們擋不住誘惑紛紛購買,陳先生老父母也購買了近5萬元,但因一時未帶那麼多現金便被要求將餘款打下欠條。但陳先生老父親服用該保健品一段時間後,病情不但並未好轉,反而還加重了,而此時上次送貨的推銷員卻一再上門催討3萬元欠款。無奈陳先生老父母只得打電話給兒子,兒子隨後報警。


西安李女士80歲的老母親被一家賣健品的推銷員迷得五迷六道,想著法子去交錢買東西。被女兒發現後老人不好意思的笑了,“當時宣傳時說可以包治百病,還是中央領導服用的,我就相信了,他們還說給送好多禮品。”在女兒的陪同下,老人前往這家公司索要買保健品的錢。圖為工作人員將老人購買的4999元保健品退款,兩位老人感謝。

國內的保健品市場一度十分火熱。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保健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能調節人體的機能,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國外一般稱其為膳食補充劑。就名稱便可看出,國人更多的是將保健品與藥品劃等號,認為其功效相同,並盲目追逐。

國人對保健品的盲目崇拜不單表現在國內市場,國外的保健品更是國人追捧對象。澳大利亞珀斯,藥房、保健品、護膚品商店針對中國遊客,醒目處均標有中文說明,老年保健品尤為火熱。

國人本就對保健品的認識存在偏差,老年群體更是成了保健品騙局的“重災區”。陷入其中的老年人大都沒有太多積蓄,平時省吃儉用,而推銷員也正是看準了這些老人“貪小便宜”這一點,給老人以小恩小惠,便可輕鬆吸引老人上鉤。

在武漢商業吃穿用商品迎春大聯展上,幾個舉著“免費領取禮品”牌子的中年男女以送小掛件為名,吸引老年人,然後將其帶到指定的櫃檯前購買商品,大多數老年市民大呼上當。展廳內,組委會雖有“免費禮品都是欺詐不要上當”的提醒和在展廳外設有治安崗亭,但此現象仍然屢禁不止。


山東省濟南市舉行保健品展覽會,200多家保健品企業參展,現場展銷的保健品多達上萬種,大部分都瞄向了老年人市場,很多展商都打出了根治改善老年人多種疾病的招牌,以此吸引老年人購買。不少老年人帶著多個購物袋、拉著購物車現場購買保健品。

除了給老人送禮品、上課洗腦外,保健品騙局中推銷員最常用的“殺手鐧”是打親情牌。越是上了年紀的人越是懼怕孤獨,渴望被關注,但兒女工作在外很難長時間陪伴老人,推銷員則利用老人的心理空缺展開“親情攻勢”,與老人建立感情後讓老人自願拿出錢來購買保健品。

在鄭州市一場招聘會上,一名男子正在為前來應聘的女大學生們看手相。這家公司是保健品公司,招的是宣傳員,要求應聘者要學會看人的手相,知道對方得的是哪種疾病,這樣才能方便推銷產品。

在3·15晚會曝出保健品騙局、青島老人買保健品跳樓的事件中,媒體的關注度很高,不少人認為兒女應該做好老人的“第一道防線”,事實上更重要的是制定相應的市場規範、加大違法打擊力度,若不是在這個基礎上,恐怕兒女本身也很難分辨這其中的真假是非。

比起老人花光積蓄買到無效保健品而言,所買保健品對老人產生毒害效果是更讓人難以接受的。

西安未央宮街辦西葉寨村一處廠房內,一個利用雞飼料等獸藥製售假冒偽劣藥品、假保健品的窩點被未央警方端掉,涉案金額高達500餘萬元。在簡陋的環境中,製假分子利用雞飼料灌入膠囊中製作假藥。據製造廠房負責人宋某交代,他幹這一行才一個月,“都是上線拿來原料,給我們加工的。不知道原料是什麼,這些膠囊根本吃不成。”

中國老人的保健意識萌發得較晚,隨後的追捧熱潮又顯得“用力過猛”,在對保健品認識的偏差與保健品行業的混亂之間,大量老人成為了保健品的俘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