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老”陷阱 被保健品俘虏的中国老人


老人为买保健品花光积蓄的事件已不是少数,老年群体作为保健品的重要“客户”,往往是受骗很长时间后才被发觉,甚者有部分老人是甘愿受骗。

陕西咸阳81岁汪大爷家的一间卧室里堆满了各种保健品,汪大爷指着一盒胶囊说:“这个胶囊我第一盒吃了一段时间,胃有点不舒服,就没再吃,想退也找不见销售公司了。”2015年开始,便不断有人叫他去参加各种健康讲座,两年多买保健品花十多万元,有20种之多,其中有价值近万元的保健品还未开封,不少包装盒上落满尘土,而买保健品的钱都是他自己的养老金和存款。

81岁的菅桂云老人先后多次购买了5大箱保健品共计32400元,并获赠多种治疗保健设备。但在服用4个月后,菅桂云老伴高允起的血压莫名升高了,担心与所服用的保健品有关,两位老人都停止服用保健品,并想找到销售员孔某退货,但此时,孔某却联系不上了。菅桂云老人购买的保健品和设备装满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但老人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在家里。


76岁的长沙老人彭国庆(化名)陆续接到3名自称“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的电话。在对方的推销下,老人先后购买了1台2500元的仪器和3160元的药品,然而病情却未见好转。第3名“专家”忽悠老人继续买药时,老人意识到被骗拒绝付款并要求退货,这时先前嘘寒问暖的“专家”在电话中变了口气:“你不买药,就(砍)断你的腿包饺子吃。”

长沙,陈老家的餐桌上堆满了瓶瓶罐罐,其中一大半是药品。老人的女婿说老人平时是“把药当饭吃”。

江苏省南京市,陈先生的老父母曾被一家保健品中心组织去清凉山附近听课,并在课后“鼓励”老人购买他们宣传的保健品,老人们挡不住诱惑纷纷购买,陈先生老父母也购买了近5万元,但因一时未带那么多现金便被要求将余款打下欠条。但陈先生老父亲服用该保健品一段时间后,病情不但并未好转,反而还加重了,而此时上次送货的推销员却一再上门催讨3万元欠款。无奈陈先生老父母只得打电话给儿子,儿子随后报警。


西安李女士80岁的老母亲被一家卖健品的推销员迷得五迷六道,想着法子去交钱买东西。被女儿发现后老人不好意思的笑了,“当时宣传时说可以包治百病,还是中央领导服用的,我就相信了,他们还说给送好多礼品。”在女儿的陪同下,老人前往这家公司索要买保健品的钱。图为工作人员将老人购买的4999元保健品退款,两位老人感谢。

国内的保健品市场一度十分火热。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保健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能调节人体的机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国外一般称其为膳食补充剂。就名称便可看出,国人更多的是将保健品与药品划等号,认为其功效相同,并盲目追逐。

国人对保健品的盲目崇拜不单表现在国内市场,国外的保健品更是国人追捧对象。澳大利亚珀斯,药房、保健品、护肤品商店针对中国游客,醒目处均标有中文说明,老年保健品尤为火热。

国人本就对保健品的认识存在偏差,老年群体更是成了保健品骗局的“重灾区”。陷入其中的老年人大都没有太多积蓄,平时省吃俭用,而推销员也正是看准了这些老人“贪小便宜”这一点,给老人以小恩小惠,便可轻松吸引老人上钩。

在武汉商业吃穿用商品迎春大联展上,几个举着“免费领取礼品”牌子的中年男女以送小挂件为名,吸引老年人,然后将其带到指定的柜台前购买商品,大多数老年市民大呼上当。展厅内,组委会虽有“免费礼品都是欺诈不要上当”的提醒和在展厅外设有治安岗亭,但此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保健品展览会,200多家保健品企业参展,现场展销的保健品多达上万种,大部分都瞄向了老年人市场,很多展商都打出了根治改善老年人多种疾病的招牌,以此吸引老年人购买。不少老年人带着多个购物袋、拉着购物车现场购买保健品。

除了给老人送礼品、上课洗脑外,保健品骗局中推销员最常用的“杀手锏”是打亲情牌。越是上了年纪的人越是惧怕孤独,渴望被关注,但儿女工作在外很难长时间陪伴老人,推销员则利用老人的心理空缺展开“亲情攻势”,与老人建立感情后让老人自愿拿出钱来购买保健品。

在郑州市一场招聘会上,一名男子正在为前来应聘的女大学生们看手相。这家公司是保健品公司,招的是宣传员,要求应聘者要学会看人的手相,知道对方得的是哪种疾病,这样才能方便推销产品。

在3·15晚会曝出保健品骗局、青岛老人买保健品跳楼的事件中,媒体的关注度很高,不少人认为儿女应该做好老人的“第一道防线”,事实上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的市场规范、加大违法打击力度,若不是在这个基础上,恐怕儿女本身也很难分辨这其中的真假是非。

比起老人花光积蓄买到无效保健品而言,所买保健品对老人产生毒害效果是更让人难以接受的。

西安未央宫街办西叶寨村一处厂房内,一个利用鸡饲料等兽药制售假冒伪劣药品、假保健品的窝点被未央警方端掉,涉案金额高达500余万元。在简陋的环境中,制假分子利用鸡饲料灌入胶囊中制作假药。据制造厂房负责人宋某交代,他干这一行才一个月,“都是上线拿来原料,给我们加工的。不知道原料是什么,这些胶囊根本吃不成。”

中国老人的保健意识萌发得较晚,随后的追捧热潮又显得“用力过猛”,在对保健品认识的偏差与保健品行业的混乱之间,大量老人成为了保健品的俘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