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董柏年:姚江上遠去的小貨輪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董柏年:姚江上遠去的小貨輪

延綿幾千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在紹興段稱為四十里河、寧波段名姚江,在寧波三江口與奉化江交匯後入甬江。過去在陸上交通尚未發達之際,水路則是相當紅火。當時從上虞縣的通明閘下到餘姚縣城老江橋(通濟橋)碼頭,就有一支船隊,因主要承載著城鄉間的貨物交流,人們習慣稱其為“小貨輪”。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董柏年:姚江上遠去的小貨輪

(過船閘水道)

提起這趟小貨輪,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有深刻的記憶,沿河兩岸方圓幾十裡的百姓走親訪友、進城買賣都少不了它。

早些年,餘姚的經濟在周邊幾個縣中可謂獨佔鰲頭,有“小上海”之稱,我家鄉的山區屬四明山脈,山裡的特產深受城裡人的青睞,在當地不看好的價格到了餘姚城就能翻番。

譬如秋天的小柿子俗稱紫紅柿,從山上採下的收購價才五分一斤,稍加處理後在餘姚就可以賣兩角一斤。不過,一般外地人不便在市面上叫賣,貨輪一到碼頭就有本地小販以稍低於市面上的價格成批收購。所以,擔著百來斤柿子上一趟城可有十來塊的收入,這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了。

小貨輪的航速大約每小時五公里,加上沿途要停靠十來個埠頭,不到二十公里的水路要花費四、五個小時。好在票價便宜,全程才五角。為了趕上早市的尾巴,只能把開船時間提早到凌晨四點半,夏天倒是天已有些亮,冬天就難了,從家到碼頭有五、六里地,那會兒沒有路燈,手電筒屬於高端用品,一般人買不起也捨不得買。

單走夜路倒沒啥,關鍵是要肩挑一百多斤的貨物,要是再碰上陰雨天就更麻煩了。還有那候船的時間也不好掌控,在那時鬧鐘不是一般家庭有的,更不用說手錶了,掌握時間全憑感覺。

家有老人的就有明顯優勢了,我那七十多歲的爺爺可以依據月亮的位置推算時間,凡我們要坐船前一天就告訴他,到時間儘管放心睡,誤不了。遇到陰雨天就只有瞎曚了,經常是半夜趕到碼頭,上不了船隻能蜷縮在碼頭邊的屋簷下,那才知什麼叫漫漫長夜。

“我身邊的運河故事”徵文選登|董柏年:姚江上遠去的小貨輪

後來運輸社為了方便乘客,特地在開船前半小時先鳴笛兩下,臨開船前十分鐘再響第二遍,這樣一來那種徹夜等船的情況沒有了,但路程在半小時以外還是常為時間糾結。

小貨輪由一艘機船拖幾條蓬船,另有一條有正規座位的客船,可以透過玻璃窗看河兩邊的風景,沒有多少行李的乘客和小孩往往爭坐這客船,後來的只能在蓬船內將就,那蓬是弓形的,人在裡面只有在中間才能直著走,高個兒還需彎腰,人貓在艙內什麼也不能做,只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馬達聲和汽笛鳴。四個半小時那才叫煎熬。

多年來,小貨輪在城鄉交流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功績,人們的喜愛還在於它的準確的報時作用。冬天,下午四點半那熟悉的“嘟”“嘟”聲響起時意味著可以收工了,附近村莊頓時炊煙四起。但在夏天,那正是天氣剛涼爽農活出效率的大好時機。

後來,公路多了、汽車普及了、營運線路擴展了,四個半小時的水路在陸上只要四十分鐘,小貨輪也只能是遠去的記憶了。不過,近幾年,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將運河的延伸段改造一新,運河的面貌也是今非昔比。

(本文為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我身邊的運河故事"(浙江段)徵集發佈活動來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