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朋友家有倆兒子,大的十歲,溫文爾雅;小的四歲,調皮搗蛋。有一次小兒子在書房一邊玩遊戲一邊上竄下跳,不小心就磕到了腿,哭得驚天動地。爸爸從客廳三步並作兩步邁進書房,開口就是:“我早就告訴你不要瞎蹦,不聽,這會兒挨摔了吧?”然後又說:“碰哪兒了?怎麼碰的?”

小兒子正疼著,爸爸卻又“哄”不到點兒上,一著急一委屈,尖叫了半分鐘愣是不停下來。這時媽媽也趕過去了,正看見惱羞成怒的爸爸拍了小兒子一巴掌,並說“你還上房揭瓦了”。

媽媽什麼也沒說,抱起小兒子去另外一個房間了。

事後我的朋友,這位媽媽告訴我這件事,並對她老公說她“慣著小兒子”這句話產生了懷疑和恐懼,因為她不知道她的行為算不算“慣著”,這樣下去會不會真的讓小兒子無法無天了。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我並不覺得這是“慣著”,摔疼了就是摔疼了,還不讓哭嗎?還不讓有所表現嗎?爸爸接受不了小兒子摔疼之後的尖叫,覺得這是任性,一個男孩兒怎麼能如此任性,一點都不像他哥哥那麼穩當懂事。

其實小兒子的尖叫是因為摔了之後本來就很疼了,爸爸非但“共情”不到,還總說些“沒用”的話,情急之下只好給自己的情緒找個突破口。

爸爸的行為比較吻合多數家長的做法:你犯了錯之後,我就得敲打敲打你,不惜諷刺挖苦你,省得你下次再犯!

好像避免犯錯誤的捷徑之一就是捱罵挨諷刺,誰被罵得多被諷刺得多,誰就會成長得比較健康順利!

就像宋丹丹對待巴圖,倆人參加的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看起來是很美好的,但是當宋丹丹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為大家準備早餐時,她說:

“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你看看人家。”

這說明她認為巴圖沒有按照她想象的那個樣子成長;她還公開巴圖小時候的糗事當作笑料,絲毫都不顧忌巴圖的面子。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刀子嘴”反映的是家長們深深的焦慮和對自己的不滿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懂事、優秀、合群,不希望孩子叛逆、過於個性化,總之是“你長成我希望的樣子,我就滿意了”,當我滿意的時候,我自然不會諷刺挖苦你,為你驕傲還來不及呢!

要說自戀,沒有比愛挖苦諷刺的家長更自戀的,因為他們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孩子;

他們只看到自己的願望,沒有看到孩子的獨特;

他們只願意為了自己的願望而“努力”挖苦諷刺,而不願潛下心來去試著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

這種自戀並不是愛。

她出於擔心客人們不知道哪條毛巾是用來幹什麼的,就告訴媽媽說:“我把這毛巾拿出去吧,萬一客人們用了呢?”她媽媽用一種非常鄙夷的眼光和輕蔑的語氣回覆她:“你以為你是誰呀,誰會稀罕你那條髒毛巾!”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這個來訪者說,她多少年都記得媽媽的神情,難道對於媽媽來說,自己不如客人們更重要嗎?為什麼她只是說出了她的擔心,就遭到媽媽那麼強烈的厭惡?

其實我們不難想象,正是因為家長們有太多自己不能接納的側面,所以才不能忍受孩子身上也存在那樣一個側面。

就像上面那位來訪者的媽媽,她認為和女性的私密之處有關的東西都是不能拿到檯面上去說的,所以她對此很厭惡,這是她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作為她的孩子的我的來訪者的問題。

但是很不幸,我的來訪者確實是因為這個本與她毫無關係的事情給傷害了。

孩子被父母挖苦諷刺,不是因為孩子不好,而是因為父母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些方面而焦慮,或者是父母在兒時也曾被嚴苛對待過,兒時的父母所懷有的憤怒反向形成了對自己的不滿,這不滿從沒有被看到過,只能穿過厚重的歲月繼續延伸。

這樣的愛已然不叫愛,它叫自私或無知,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為什麼類似於”我是為你好“這樣的話總是會招來憤怒,原因就在於家長們總是在掛羊頭賣狗肉。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被挖苦和諷刺的孩子,真的會變好嗎

作為一名諮詢師和一個媽媽,我自認為算一個合格的家長。但我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也出現過令自己後悔莫及的行為。比如我對孩子忘記吃藥這件事就有比較低的容忍度。

我家大女兒的身體素質不算特別好,經常我會被老師通知說,孩子又不舒服了,你快接回去看病吧。我就帶著大寶去看病。醫生給開的藥都是我催著吃,如果上學去,既便她帶著藥,也經常會忘記吃。我就很崩潰,然後就發了一次飆。

我更崩潰地發現,發飆基本沒用,人家該不吃還是不吃,人家也不是故意的,就是說忘了。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好吧,為了避免以後成為仇人,我發誓一定不能再因同樣的事情發飆,並且還要找到一個辦法,讓大寶不再忘記吃藥。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簡.尼爾森寫有一部很有名氣的書,叫作《正面管教》,在書裡她提到:

“孩子有很好的感知能力,卻沒有很好的解讀能力。”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孩子可以很好地感知到父母的情緒,卻不能對這種情緒做出合理正確的解釋。

比如說父母生了二胎,大孩子就會很敏感,TA只看到父母比較多的在照顧小寶寶,TA不懂得小寶寶太小確實需要多多去照顧,而不是因為父母不再愛TA了。針對這件事情向大孩子做出合理解釋,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把這句話放在我家大寶身上,則是,她只知道媽媽生氣了,媽媽發飆了,那是因為她不好。

她並不會知道我生氣是因為擔心她的身體,我害怕她得病,害怕她難受,因為我沒有向她傳達這樣的意思,不知者何為罪?

當然我也會擔心我不是一個好媽媽,這是我自己的問題。

那我何不把我對她的擔心和關心表達出來呢?還有比這個方法更合適的方法嗎?

如果針對這件事情做出正確的解讀,那麼接下來,大寶自己也許就找到了怎樣不忘記吃藥的辦法呢,因為吃藥不再是命令,不吃藥也不再是犯錯,我們在情感上的連接將有助於她把吃藥這個事物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從而主動地去做。

所以,為什麼說常被指責、謾罵、挖苦諷刺的孩子永遠學不會改正錯誤?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非但如此,TA還懷有了一份憤怒或羞愧,將來TA也會這樣去對待別人。這是因為,當TA在被責、謾罵、挖苦和諷刺的時候,TA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父母一股腦扔給TA的是情緒,而不是有理有據、言語清晰的事件說明。前者是無意識的,後者才是意識的。

無意識的內容如果不被意識化,那麼這種無意識就會向下傳承,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越長越像父母,以及孩子被怎樣對待,將來TA也會如何對待別人的深層原因。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爭取做“會愛”的父母

毫無疑問父母們都是有愛的,否則孩子不會長大。但這種愛是無意識層面的。“會愛”才屬於意識裡的內容。一個意識化程度不那麼高的父母算不上好父母。

做“會愛”的父母首先眼睛裡要有孩子,知道你的孩子是獨特的,TA有優點也有缺點。愛誰就以誰為出發點,而不是以自己為出發點,這樣就不會過於控制。不被過多控制的孩子總是有機會去發展自己。

如果你實在接受不了孩子的某些“缺點”,不如想想有這個“缺點”的存在會不會讓天塌了或讓人死掉,如果不會,就有必要在同樣的方面去原諒、寬待自己。如果你允許自己有這樣的“缺點”,那麼孩子的這個“缺點”也就不存在了。

終於找到父母“刀子嘴,豆腐心”的原因了

做“會愛”的父母一定要牢記,犯錯是用來學習的,而不是用來指責。

指責的作用是教孩子遠離你,而與他一起去承擔錯誤,看看在錯誤當中到底發生過什麼,這樣的過程才會讓孩子與你之間的情感得以舒暢地流動。

經過這樣“會愛”的過程,你就“贏得了”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