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秦直道

走進秦直道

千里秦直道,最美在富縣。當我親臨其境,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不是讚譽過高,而是秦直道所處地理位置的優美環境,那種撲面而來的勝景,根本不是一兩句讚揚的辭藻能夠表述得完美。雖然我想象不來世外桃源在哪裡,也沒有歷驗過塵外的仙境,可我覺得,來到位於陝甘交界的秦直道景區,這裡也許就是人們在意念中夢幻的仙人居住和逍遙自在的地方,甚至更美,更讓人痴醉,更讓人覺得此生能到這兒走上一回,足矣!

公元2017年6月25日,在富縣西部的石油小城和尚塬,舉辦“中國.第三屆秦直道自行車聯賽”,雖然我不能與運動健兒們一塊騎行,卻有幸以媒體人的身份參與活動之中,讓這僅僅一天的經歷,給了我太多、太多珍貴的記憶。

清晨六點鐘,所有的運動員、工作人員、志願者及其他方面的人員,乘坐大巴,浩浩蕩蕩從縣城向西進發。高速公路左右兩面,綿延不斷地山巒上,到處是蔥鬱的林木和翠綠的百草,幾乎很少看見裸露的黃土,盡是給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

來到張家灣鎮境內的和尚塬廣場、自行車聯賽開幕式現場時,只見四周已是彩旗飄揚,人潮湧動。廣場東面文化活動中心的門前,掛滿了書畫展品,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志願者忙前忙後。雖然場上人很多,卻是秩序井然。為了觀看和拍攝賽道上的實況,也為了領略秦直道和子午嶺林海的風彩,我與縣網信、外宣、廣電的幾位同志一起,搭乘敞篷越野吉普車,向著子午嶺山脊而去。在這十多公里路況非常複雜的石子路上,司機嫻熟的技術和風馳電掣般的速度,讓我平生第一次感受了野外、特別是大森林深處的強烈顛簸和盡情放縱的兜風,真是有些說不盡、道不完的暢快和刺激。

走進秦直道

經過急上、急下、急轉和衝刺般的飛馳,很快便來到了高聳的子午嶺山脊秦直道遺址上。直道遺址邊緣有一標牌,提示這一段山脈海拔1475米。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直道的輪廓仍然清晰可見,窄處有30米,寬處足有60多米。由於地處茂密的森林之中,自古來一直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生態,儘管直道的路基是經過嚴格夯打而成,土層非常堅硬,路面上仍然因為有足夠的時間而長滿了各種灌木或喬木,想舉目遠望,會被繁茂的蔥林所遮擋,只有沿著直道遺址循序步行,才能欣賞到一段段的真實風彩。腳踩草被和厚積的樹葉,在這淹沒於歷史煙塵中的千年古道上,一邊舒心地穿越,一邊驚奇地觀望這裡的一切,儼然象欲撥開歷史的迷霧,在險象環生的狀態中,激情實足的探險或探秘者。

為了加強中央與北方的聯繫,便於走馬傳書,運送守邊給養,調動部隊,快速馳援前線,抗擊匈奴的野蠻侵擾,秦始皇委派蒙恬將軍督建了筆直、寬闊、舉世聞名的秦直道。

對於秦直道的始築時間,《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六國年表》中皆有記載,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究竟何時竣工,史籍語焉不詳。後人及史學界,一般是根據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七、八月間,胡亥等人曾經由直道南返咸陽而斷定,秦直道完工於此年,也就是說秦代修築全長七百餘公里的秦直道,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我暗暗思襯,這樣的結論似乎多有武斷,根本不合乎歷史的真實情況。就是用現代的技術設備和操作手段,如此浩大的工程,要想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建成,也絕非易事,何況當時是用純人工和極為原始的勞動工具,僅僅用兩年多時間築成,恐怕是天方夜譚。

據《史記.蒙恬列傳》雲:“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湮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史聖司馬遷既然明說“道未就”,可見當時秦始皇崩逝於沙丘,蒙恬含冤而死之際,直道工程並沒有竣工。又據《史記.李斯列傳》,秦二世矯詔僭立後,“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道、馳道,賦斂愈重,戌繇無已。”這就說明起始於秦始皇的直道工程,與阿房宮工程一樣,持續到二世時期方才交工。

秦始皇吞併六國而統一華夏之後,除了其他政績以外,還辦成了兩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一是修築了萬里長城,二是類似今天高速公路的秦直道,可謂在歷史上的影響、貢獻之大。在秦朝滅亡之後,秦直道依然是中原王朝控制北方地區的重要大通道。西漢時期曾幾次對匈奴採取較大的軍事行動,無一例外是通過秦直道來完成。東漢之後,中原王朝政治中心東移,秦直道的功用有所減弱,但這條南北最著名的大道,在促進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流、融合、相互滲透,發揮了巨大和舉世無雙的推動作用。

這條秦時重要的軍事通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重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陝北人將其俗稱“皇上路”,“聖人路”。要說就其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完全可與秦兵馬俑和長城相互媲美。如今直道遺址,全程保存最為完好的莫過於富縣這一段了。這是因為廣闊的植被資源,覆蓋了整個的山山嶺嶺,加之人煙稀少,給秦直道能夠千年留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強勢條件。它全長700公里,在富縣境內就有125公里,幾乎大部分掩映在蓊鬱的林蔭之下,靜靜地散發著古風、古韻的氣息,默默地營造著一個天下無與倫比的誘人魂魄的氛圍。

我們一行所處的自行車賽道,正是在子午嶺山脊的直道遺址上,又位於子午嶺國家級森林自然保護區的腹地,一派古樸清麗的原始風貌,也可以說是未經任何開發的一塊處女地。深入了這個植被十分豐厚的天然“氧吧”,心靈上的感受,果真有在其他地方無法體驗到的震撼。我沿著直道遺址,在林子裡穿行了很久,那真是看不盡的美麗景觀,就連鳥兒的啼鳴聲,好像比其他地方的更加清亮、更為動聽;眼前不時會有小動物出沒,讓我的心情是那麼的放鬆,一時間把纏繞在思想中的任何塵念,一股腦地拋向了九霄雲外,似乎已經步入了沒有紛爭,沒有喧囂,沒有丁點世俗的世外仙境。有人也許不會認同我的言語,但倘若他有興趣,真的到這大自然的縱深放覽一番,就會認為我的讚譽之詞太不夠華麗、太過低調了。

聽朋友介紹和在有關方面的資料裡讀到,這個保護區的植被分為森林、灌叢、草地、溼地四個類型、20個群系;有維管植物104科344屬633種;有國家、陝西省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杜松、陝西鵝耳櫪、文冠果等6種;有脊椎動物27目59科188種,分佈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豹、黑鸛和金雕等,二級有豺、水獺、鴛鴦、灰鶴、大天鵝、紅隼、燕隼、紅腳隼、長耳號鳥等16種,省級的73種。這裡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生態的多樣性,被稱為黃土高原上天然物種的“基因庫”和陝北生態安全的“橋頭堡”。

走進秦直道

當自行車聯賽的運動員全部衝過去以後,按說該是回去的時候了。然而,我們所有人好像都產生了一種對大自然深深的迷戀之情。本可以調車過來,但大家都認為先徒步走上一段再說,想多看幾眼那遠山近景的精彩畫面,想多體會一下被鋪天蓋地綠色簇擁的醉心感覺。雖然天氣炎熱,但林蔭下的空氣,恰象經過了嚴格地過濾,是那麼的清新宜人,使我們沒有感到絲毫炎夏的酷熱,反倒覺著無比的爽快和難遇的愜意。

走著走著,我們不覺來到昭君行宮遺址土臺的下面。大家不約而同,沿著斜坡而上去探究竟。這裡是一個足有兩萬平米的土平臺,為昭君出塞時途經此地,臨時歇息和就寢所搭建行宮的場地。有皓月之稱的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她遠去匈奴和親,使匈奴與漢朝出現了達半個世紀的和好局面。

隨著千年風霜雨雪的駁蝕,當年的行宮早已煙飛灰滅了。但原址遺蹟尚且依稀可辨,足以讓人們站在這子午嶺的最高端,仰望藍天白雲,俯視深谷裡波浪重疊的叢林,遠眺山巒上朦朧的黛色,盡情放開對逝去歲月裡自然風情的遐想。我駐足原地凝立了許久,欣賞著四周妙趣橫生的奇異景觀,幻想著昭君當時一定是立於山巔的最高處,久久地、失神地遙望著京城,遙望著也許永遠再見不到、再也回不來的故鄉。

青草遍地的行宮遺址上,大部分已被喬、灌木所覆蓋,有許多不知名的藤蔓,彎曲和纏繞在樹幹上,或自行騰空,攀援於樹梢,加之林間淡淡飄渺的霧氣,給人一種靈境裡脫胎換骨的感覺。我的一位同伴感慨和玩笑地說,若是能允許在這裡搭上兩間茅屋住下來,全身心地去體味神仙的日子,哪裡就是有再好的地方,我也不去理會了。

在富縣的版圖上,能有這麼大片的、原始狀態的、清幽無比的淨土,真是值得慶幸和驕傲。兩千多年前,秦兵憑藉著直道,摧城拔地,所向披靡,使得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張弓抱怨”。近年來,富縣依託直道特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去吸引大批遊客重走秦直道,垂享漫漫綠野的清純,體味穹谷蒼嶺無羈的流韻,感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氣魄。特別是繼2015和2016年成功舉辦秦直道自行車賽之後,今年又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指導,陝西省體育局主辦,陝西省航空無線電汽車摩托車運動管理中心、延安市體育局、延安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富縣人民政府、延安市橋北林業局共同承辦,陝西關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運營,舉辦了此屆級別更高、規模更大、組別更多、影響更為深遠的自行車聯賽。

走進秦直道

在這裡舉行賽事,是因為整個賽道途經平川、山地、高原地形,沿線跨越河流、山谷、古文化遺蹟、森林景觀帶,無二的優勢,獨有的歷史文化和多樣的地形地貌,最完美的極限類體驗性體育資源,極為適合發展堪稱精品的山地自行車運動。這個賽事為國家B級大賽,分為男子精英組、男子大師組、女子公開組、大眾體驗組四個組別,也是陝西省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自行車聯賽。

青春活力的比賽結束了,並且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可我這次的秦直道之行,給我人生的履歷中,留下了難忘、閃光、厚重的一筆。那直道遺址周圍天然、原始、古樸的自然畫面,每時每刻都縈繞在我的眼前,讓我心潮湧動,讓我感慨萬千,讓我的心魂,被那巨大的“磁場”所吸引,時不時地又飛進了那片綠色渲染的海洋,在那裡逗留,在那裡徘徊,在那裡纏繞著永遠也揮之不散的深深的情結。

走進秦直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