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記憶」蜀道 往事並不如煙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记忆」蜀道 往事并不如烟

蜀道,廣義上指古代從四川盆地通往外界的陸路和水路總稱。它崎嶇難行,引詩仙李白作一首《蜀道難》唏噓長嘆;韓愈經秦嶺感喟“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劉禹錫望三峽興嘆“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對蜀道的探索與開拓,由古至今,從未停歇。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說:“肩挑、背扛、手鑿,世世代代的巴蜀人順險而為,劈山開路,修橋造船,甚至在崖壁築起巍峨天梯,最終打通一條條蜀道,擁抱更大的天地。”

「方志四川记忆」蜀道 往事并不如烟

明月峽棧道。 本文圖片由唐彪攝(視覺四川)

金牛道是“蜀道第一道”

從陝西到四川,相隔著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在古代,穿越秦嶺的主要有四條蜀道,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穿越大巴山的又有四條,分別是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洋巴道。蜀道上,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最先打破“蜀道難”的是金牛道。譚繼和把金牛道稱為“蜀道第一道”,既指它開鑿時間最早,又指它地位最高。“金牛道的雛形可以追溯到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雖然形成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先秦時期人們已經使用此道,當年秦惠王和蜀王相會秦嶺走的就是這裡。”金牛道從漢中起,經勉縣、寧強、廣元、昭化、劍門、綿陽等地,再到成都,沿途地勢陡峭、地震多發,李白有詩為證:“西當太白有鳥道”“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連接金牛道穿越秦嶺的陳倉道,從寶雞益門鎮(陳倉)起,經鳳縣等地抵達漢中。此道繞開了秦嶺山勢最陡峭的部分,路途相對較長,約有1200裡,但是也更為平坦。秦漢之際,劉邦出漢中便是經由陳倉道,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故事也是講的這裡。與金牛道相匯在成都的陰平道,從甘肅隴南起,經文縣、平武、江油,直通成都。《三國志》記載鄧艾帶人用毯子裹住自己,從山上翻滾而下,偷渡陰平直取蜀漢,走的就是此道。

相匯於漢中的還有米倉道和褒斜道。褒斜道是循漢水支流褒水及渭水支流斜水兩條河谷而成的一條穀道,經陝西留壩縣出褒谷抵達漢中。褒斜道早在周代以前就開始使用,武王伐紂之時,蜀王曾出兵相助,就途經褒斜道。西周時褒水流域有褒國,烽火戲諸侯中的褒姒就是經褒斜道進獻給周幽王的。米倉道不是一條道路,而是由諸多路構成,最主要的一條稱“巴江穀道”,是從漢中出發,向南沿濂水谷道,經米倉關到南江,再沿巴河抵達巴中。米倉道和褒斜道的組合是入蜀的捷徑,但是極為險峻。

由漢中至關中,儻駱道路程最短,自周至縣入山向南,出儻水谷至漢中盆地,經洋縣至漢中。它的東邊是子午道,由子午谷入山,經寧陝、洋縣抵達漢中。三國時期,著名的“子午谷奇謀”說的就是這裡。蜀國大將魏延向諸葛亮建議趁長安空虛之時,帶五千精兵從子午道偷襲,若成功則關中即為蜀漢所有。與子午道縱向貫通的是洋巴道,是最靠東的一條蜀道。這條路在唐代尤為繁榮,當時三峽流域產荔枝,將荔枝運送給達官顯貴走的就是洋巴道,雖然艱險,但是因為路程比較短,能保荔枝新鮮,因此洋巴道又叫荔枝道。

「方志四川记忆」蜀道 往事并不如烟

古蜀道示意圖

對外交流通道連接四面八方

蜀道除了前述金牛道等八條道,向東還有川鄂三峽路,向南有川滇五尺道,向西南有邛笮道等。其中,西南方向的道路還通向緬甸、印度,直到大夏(今阿富汗),這條秦漢時期的國際線路成為現在南方絲綢之路一部分。

三峽路是一條水上蜀道,從岷江出發,途經長江三峽,後進入湖北。在古代,三峽“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使得穿越三峽的水上之旅被人視為畏途。不過,這確是一條抵達中原地區的快速通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唐肅宗時期,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貴州,就途經三峽路。杜甫也曾在途經三峽路時,寫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千古絕句。“四川有句俗話,‘出夔門是龍’,這個夔門就位於三峽水路上。”譚繼和說。

“道寬五尺,每級尺階寬窄高矮不等”。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設立的郡縣,秦始皇派遣將軍常頞率軍築路,這條路就是五尺道。它北起宜賓、南至曲靖。譚繼和介紹,五尺道是連接雲南與四川的最古老的官道。

邛笮道位於雅安境內,是古人翻越邛笮山的必經之路,諸葛亮南征時走的就是這條古道。後來明代文人楊慎被貶雲南,也由此道入滇,並留下“九折刺史坂,七擒孟獲橋”的詩句。同時,邛笮道是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標記,對於研究犛牛道走向、笮人的分佈區域等有重要價值。

譚繼和還說,“自先秦起,蜀道不僅四通八達,還走出國門,抵達東南亞。”戰國時期,蜀被秦滅國後,蜀國安陽王帶著小麥,途經西南方向的蜀道,輾轉到達越南北部,並建立甌雒國。到唐宋時期以後,巴蜀與西向的少數民族貿易發展起來,西向橫貫線路的重要性突顯出來,被稱為茶馬古道或鹽茶古道。

古鎮、古驛站、古碼頭、古村落……蜀道不僅留下了道路,還留下了因線路交通而形成的名城古鎮網絡體系,分佈著數量不小的遺蹟遺存,形成了獨具四川特色的文化走廊。“古鎮將整個四川都圍建在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絡之中。”譚繼和用“西瓜藤”比喻蜀道相互連接、相互貫通,而它經過的小鎮、村落、驛站等,就是藤上結的西瓜。

「方志四川记忆」蜀道 往事并不如烟

攔馬牆

沒有蜀道就沒有天府之國

馬蹄聲聲,四川商人滿載茶葉、絲綢、瓷器等沿蜀道出發了。他們或經絲綢之路到達羅馬帝國,或沿南方絲綢之路將貿易從青藏高原延伸至印度洋、紅海之濱,還有的順長江而下,與魚米富庶之地互市交易。可以說,沒有蜀道,就沒有天府之國。

“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辭書《爾雅》記載,我國有大野澤、大陸澤、具圃澤、雲夢澤等農業文明的起源地,蜀地夢郭澤也在其中。譚繼和說,澤地文明是古蜀文化區域一個最重要的特徵,孕育和發展出優越秀冠的天府農業文明。不過“天府之國”的稱謂最早並不是單指四川,還包括關中、秦中、漢中,自東漢以後,“天府之國”才專指四川。

“‘天府之國’的美譽最終花落四川,蜀道起了很大作用。”譚繼和說。《史記·天官書》指出:“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碣。”由此可見,四川是地理位置上的龍頭。同樣,在經濟上也不曾落後。《史記·貨殖列傳》寫道:“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隙”指的是秦隴與巴蜀間的孔隙交通,泛指地勢險峻的蜀道。“貨物”一詞言明蜀道的主要用途是商品交易。“多賈”是說商人在蜀道上往來穿行,互市互利。“雖然地處盆地,但自古以來,成都的工商業都很繁華。從漢代‘列備五都’到唐代‘揚一益二’,成都逐漸成為財富聚集地和文化交流地,甚至吸引來自日本、暹羅、印度的僧人講經佈道。”譚繼和說道。

「方志四川记忆」蜀道 往事并不如烟

米倉棧道。

除追求物質上的富足,蜀人對於精神上的追求也從未遲到,而蜀道既為文人墨客出川一展鴻鵠之志提供通道,也為入川汲取創作養分提供素材。司馬相如、揚雄、蘇軾、李白等人,都是經由蜀道北上步入仕途。而王勃、杜甫、陸游等人都是沿著蜀道進川休養生息。據譚繼和統計,“蜀道”二字在杜甫的詩作裡出現最多,有十餘次。與蜀道最“難分難捨”的當屬陸游,“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甚至把自己的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譚繼和說,“沒有蜀道,就沒有天府之國。反之,沒有天府之國,就沒有蜀道的擴大發展。”如今,西成高鐵開通,實現了川陝交通大飛躍,技術的巨大進步給兩地的人貨交通帶來了無限可能。這正好印證了天府之國有人力、有財力、有能力將“蜀道難”轉變為“蜀道易”。

「方志四川记忆」蜀道 往事并不如烟
「方志四川记忆」蜀道 往事并不如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