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傳統文化」三匯彩亭——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奇葩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渠縣三匯彩亭,是一種以人物造型為主要架構的民間表演藝術,其代表傑作是“高亭子”。三匯彩亭融鐵工、木工、剌繡、縫紉、建築及力學於一體, 匯戲劇、繪畫、雕刻、造型藝術於一爐, 結構巧妙, 工藝精湛,造型奇特,色彩絢麗,凸顯“高、驚、險、奇、巧”的藝術特色,地域風情濃郁, 是川東民間藝術瑰寶。當下,在全國可謂碩果僅存。

2008年,“三匯彩亭”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三匯鎮被命名為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彩亭藝術之鄉”。

藝術形式

三匯彩亭(民間俗稱“抬亭子”),以亭子造型和巡遊表演為主要特徵,既是造型藝術,也是表演藝術。三匯彩亭發端於矮亭子,原先在一個四方桌上供奉,旨在敬神娛神、“蘄子禳災”,“四人舁之以行,遊曳大街”。後經藝人不斷嘗試創新,逐步演變成現在的高亭子。抬亭者需8人。彩亭突出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在約4平方米的平臺中心,豎立一根細長而分節的鐵桿,其上支架橫伸斜展,環環相扣,曲折有致,將從戲文或生活中提煉的人物、情節層疊3-4層,演繹一個主題,通高8米上下;抬亭者俗稱“腳伕”,高矮相當,一式服裝,齊步慢走,抬著“亭子”沿街巡演。亭上兒童扎縛在鐵桿架上或坐或站,舞袖擺手,翻轉滾動,亭子閃閃悠悠、似墜非墜,高而險、奇而巧,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觀眾提心吊膽、驚訝萬分,演者泰然自若、悠哉遊哉。在歡快的耍鑼聲中,彩燈彩旗開路,眾人拉動旱船,滑稽詼諧的“抬總爺”隨後,接著是幾抬彩亭“閃亮登場”,而亭子周圍簇擁著“車車燈”“舞獅”“踩高蹺”等數種川東北民間文藝表演,眾星拱月。龐大的表演隊伍以及追隨彩亭的人流堵街塞巷,使亭子會異常隆重而熱烈。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三匯鎮街道和碼頭進行表演,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抬亭子時間約定俗成,節目樣式基本一致,因此表演期間也叫亭子會。亭子會以抬彩亭、祭拜“三聖娘娘”、看彩亭為主要內容,連續三天,規模宏大,熱鬧非凡,勝似過年。從亭子會籌劃、彩亭的設計捆紮、祭祀活動到正式抬彩亭,前後約需1個月時間;組織者、設計者、工匠藝人及其他社會人員為此忙碌,人們談論的、操作的都與彩亭有關,使集鎮籠罩在濃郁的彩亭藝術和民俗節慶氛圍之中。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高亭上架調整

三匯亭子會與當地獨特文化現象密切相關。亭子會期間要抬“三聖娘娘”,敬神娛神,祈子攘災。《民國渠縣誌.禮俗 下》:“每歲三月十七、八日,高綴彩亭,四人舁之,招搖過市。又有聖三神像,珠冠冕旒,袞衣繡裳,亦舁之以行……”三匯鎮除有五宮、三廟、一庵一寺外,河街上土祖廟的“三聖祠”塑有三女神:“一司送子、一司天花、一司麻疹。世之蘄子禳災者,爭趨焉”。每年三月十五日“飄香”,人們抬著三聖娘娘與土祖爺出行遊街,並敬衣袍、獻彩亭,祈求送子娘娘賜予男孩,痘母、麻母娘娘消災免難。人們爭相送小孩著戲裝上亭臺,連續三年,目的是“逗三聖娘娘喜歡,細娃兒好帶”。於是,三匯鎮抬彩亭,由一般的宗教行象活動,成為“蘄子禳災”的祭祀禮儀。至今,三匯鎮仍然保留著抬“三聖娘娘”的習俗,以祈求子女健康平安。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歷史源流

三匯彩亭始於清初,盛於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年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民俗內涵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匯鎮地處渠江中游,巴河、州河在鎮前交匯,始稱“渠江河”。三匯古鎮開埠甚早,北宋景佑年間(1034-1038年)已有記載,歷為渠北重鎮。由於商埠熱鬧非凡,則碼頭貨棧利害攸關,各幫派勢力的競逐率以文化藝術嶄露頭角。

亭子會的形成,首先基於深厚的地域文化積澱。建置於公元前314年的宕渠縣,土著先民賨人天性勁勇、能征善戰,他們“銳氣喜舞”,創造了燦爛的“巴渝舞”,而後流變為“竹枝歌”,古宕渠文明影響深遠。三匯鎮緊鄰宕渠故城,處於古代賨人重要的城市生活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闕挺拔屹立、遺存千年。彩亭最初源於漢代百戲中的高竿技藝“尋橦”,渠縣漢闕生動地刻錄了尋橦之技的表演情景。唐宋“尋橦”從雜技藝術分流而為“高臺社火”,特點是用綁紮在高臺上的人物造型來表現主題;發展到明代叫“行香走會”,主要內容是“抬閣”:“鐵桿數丈,曲折成勢,飾樓閣崖木雲煙縷形,層置四五兒嬰,扮此劇演”;至清代抬閣叫“抬彩亭”或“抬亭子”。這門技藝有賴口傳心領,且需數樣技巧跨界融合始成,各地已基本失傳。而此時,川東北的三匯古鎮,彩亭藝人得其精髓,將彩亭藝術傳承發展到日趨成熟。

第二,得益於碼頭掌控與商貿競爭。三匯鎮自北宋以來,是川東北最重要的水運通道和物資集散中心。清雍正八年至民國24年(1730-1935年)置縣丞署和分縣署。三匯鎮三江六碼頭,上承千里巴山,下接萬里長江,素有“小重慶”之稱。是民國四川“四大名鎮”之一。交通發達,商賈雲集,工商業活躍。除傳統手工業外,三匯特醋、鍋罐、火柴產生於清代,光緒33年(1907年)商會所轄行幫有19個;至民國30年,造船廠逾10家,工場30餘處。上游各縣物資如米糧、山貨、木材,下游各地的百貨、食鹽多在三匯中轉,大小船塢密密麻麻覆蓋三江,貨走繁忙,一時間熱鬧非凡。顯然,誰掌控了碼頭,誰就掌握了商機和先機。抗戰前後有商號262家,其中茶館30家,旅棧25家,銀行5家。四原輻輳、人聲鼎沸,成了聞名的不夜城。世人皆知,名頭響亮是生意市盈的金字招牌。各行其巧,殊途同歸於文藝取勢。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民國年間,三匯彩亭街頭表演情景

第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民間文藝的多樣性,是孕育藝術新品種的催生劑。明末清初,兩次“湖廣填川”,移居的多為江西、福建、兩湖、廣東及陝西人,且外地客商長期雲集於此。古代賨人的剽勇之風,秦楚閩粵的奮進之氣,多元文化交匯於此,使三匯鎮產生了獨特的文化氛圍。古鎮碼頭之間,各個商會行幫、江湖幫派勢力爭名逐利,官辦的、民間的,造船工匠與行船的,開店經商的、走街串巷的、袍哥“嗨皮”的,迎來送往的、算命燒香的以及各種廟會法事,加上各種民間傳統節日,無不以鬥雀、舞獅、說書、唱戲、耍龍、拉旱船、抬總爺、踩高蹺、車么妹、放煙火架等民間文藝表演來爭奇鬥豔。清初,三匯亭子會應運而出。初由居民自動組織,自備穿戴,自籌資金,於3月15日抬亭子。隨後行幫商會集工匠之精華,專攻彩亭技藝,並於每年定期舉辦“亭子會”,“三匯彩亭”遂以橫空示人,精彩亮相。它不僅成為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也成了三匯鎮獨特的地方性節慶日。

新中國建立後,三匯彩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煥發了新的時代風采,賦予了更新的功能作用,成為一枝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奇葩。

表演盛況

三匯彩亭以其巧妙構思、繁複工藝和獨特魅力獻彩展演,聞名遐邇。《民國渠縣誌》載,三匯亭子會期間“男女遊觀,填街塞巷,鄰封士女不遠數百里爭赴盛會,殆有舉國若狂之概”。

改革開放後,三匯古鎮的彩亭技藝傳承人決心將這門藝術重放異彩。

1982年農曆三月十八日,鎮政府決定恢復舉辦亭子會。是日,周圍及鄰近市縣群眾如期而至,古鎮萬人空巷,彩亭會成功進行了遊藝表演,享譽省內外。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80年代,三匯彩亭藝術恢復表演

1991年6月上旬,渠縣縣委、縣政府在渠江鎮舉辦“渠縣首屆彩亭藝術節”暨川東北物資交流大會,渠江江面同時舉行龍舟競渡,盛況空前,成就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連臺好戲,活動期間拉動旅遊、運輸、服務業營運高潮。通過多次展演巡遊,文化交流促成各主辦地區取得了巨大的貨物流通量和商品發展空間。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1991年6月2日,渠縣首屆彩亭藝術節開幕

三匯彩亭先後應邀參加國家“十運會”“四川省92年春節團拜會”,四川省第三屆“旅發大會”,“世界非遺博覽園展出”“市青運會”“物交會”“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節”等數百次巡遊展演,所涉演出數十個市縣,參加人次數萬,觀眾達數千萬人次。通過巡演,不但傳播了民間藝術的魅力,提高了彩亭自身工藝的不斷髮展,達到美的共享,而且以其豐富的展演形式和藝術魅力,帶動著周邊民間文化、群眾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全面進步。2014年4月17日,通過媒體預告,三匯鎮又成功舉辦“彩亭會”,數萬人蜂擁而至古鎮共襄盛會,全國包括主流媒體在內近100家廣泛宣傳報道。同年9月4日,中央電視臺四套《遠方的家》“江河萬里行”(92)以“渠江古街古樸渠江美”做過特別報道。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傳承與保護

三匯彩亭經300多年曆久不衰,由低及高,由小逐大,形成了今天的獨特民間藝術。歷史上彩亭作品(節目)多以傳統故事為題材設計彩扎包裝,主要從《三國》《水滸》《聊齋》等名著中選材。辛亥革命前後,表現急公好義、精忠報國、勇於反抗封建禮儀的戲文登上彩亭,“敬神娛神”的“亭子會”逐漸演變為“崇善好美”“以文化人”的大眾文娛活動。展演節目有《單刀會》《林沖夜奔》《武松打虎》《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天門陣》《桂英打雁》《岳母刺字》《盜靈芝》《水漫金山》《蕭方殺船》《擊鼓抗金》《扯符吊打》《算糧登殿》《財神圖》《風箏配》《做文章》等等,表現了蔑視強暴、鄙薄奸佞、任俠好義、抵禦外侮、報效國家的正氣張揚,是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誠摯追求。解放後,繼承和發揚民間文藝優良傳統,三匯彩亭煥發新的時代風采。傳統戲文賦予新的含義,創作出《劉胡蘭》《白毛女》《體壇群英》《火種》《國魂》《勇攀高峰》《奔向四化》等節目,歌頌工農兵和知識分子,表現時代的主旋律;《萬石糧食堆滿倉》《責任制好》《香飄萬里》《深化改革》《文明新風》《五好家庭》等節目,表現兩個文明建設成就。

隨著時代發展和彩亭自身潛藏的空間,渠縣在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基礎上,在工藝、題材上作了無數次大膽嘗試,取得了很好效果。非遺傳承人借彩亭藝術本體的造型樣式、技巧平臺,溶入新的時代題材,根據不同時期的需要,設計製作《學雷鋒》《十運會》《新農村》《黃花香》《飛天夢》《嫦娥奔月》《走基層》等數十種具有時代氣息和當前生活情調的現代彩亭,使傳統的彩亭藝術巧妙地溶入現代生活內容,達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效果。寓教於樂,傳播正能量。讓古老的彩亭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延續著彩亭藝術不斷創新發展的生命力,開闢了彩亭藝術走向未來的光輝前景。

渠縣縣委、縣政府在做好大文化戰略佈局中,提出建設“四川文化強縣”的奮鬥目標,作出了挖掘傳承、保護民間藝術重要決策部署,提出了若干舉措並督促落實。

一是加強管理。2009年,縣政府建立“渠縣民間藝術保護領導小組”,縣文廣局、文化館設立“民間藝術保護辦公室”,用近五年時間進行普查登記,造冊建檔,建立了民間藝術人才庫。各部門、鄉鎮建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層層落實保護措施和管理職責,年終檢查考核。2012年,整理、完善國家級、省市級“非遺名錄”資料。2014年,制定、落實《三匯彩亭會保護條例》。堅持一年一度彩亭會表演。2015年,編纂出版《三匯彩亭會》一書;召開三匯彩亭藝術研討會,命名“三匯彩亭會文化生態保護區”,實行掛牌保護。2016年,舉辦三匯彩亭藝術培訓班,培訓傳承人200人;發放彩亭藝術生活津貼。2017年,對《三匯彩亭會》的歷史、發展、傳承保護等開展理論研討,彙編文集。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渠縣攝協會長萬紹榮先生,30餘年追蹤拍攝三匯彩亭,從上萬張照片中遴選400餘幅,自費結集出版。2018年,建設“三匯彩亭會陳列館”;對外免費開放參觀。創辦“三匯彩亭藝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走市場化展演推廣的路子,商演活動進入市場化運營。

二是健全組織。注重引導,開展培訓、傳習活動,對民間藝術實行專業化管理。確保民間藝術不失傳、不流失、促發展、更繁榮的好勢頭。目前,全縣保護傳承下來的民間藝術專業團隊100餘個,各隊均以藝術人才兼任負責人;定期培訓、調研、普查、驗收,政府所保護登記建檔的民間藝術100餘個傳承項目,傳承人代表公佈有300多人。其中“三匯彩亭”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傳承人2人,市級傳承人2人,學員85人。各種民間藝人各民間藝術團體都落實有辦公室、活動室、演練場所,他們的創作活動、組織發展、保護創新等方面有了硬設備。這些人才庫的建立、傳幫帶的管理模式,確保了渠縣民間藝術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三是資金扶持。在優化軟環境的基礎上,資金上作了專項安排。借國家政策,實行省市專項資金、縣財政共同分擔辦法,對民間團體、民間藝術的業務培訓,教學及藝人生活等給予按期補貼,解決了民間藝術團隊、民間藝人無經費支撐的實際困難。近幾年,縣財政用於文化活動開展、民間藝術傳承和保護,民間藝人的傳習培訓經費超過5000萬元。組織領導、工作措施、保護力度到位,民間藝術團隊不斷髮展壯大,民間藝術項目保護有序有效,以確保民間藝術持續發展。從而加快了文化強縣建設步伐,促進了渠縣大文化的全面進步。

「方志四川传统文化」三汇彩亭——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