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家風家訓」遂寧楊氏家訓:清白傳家「愛菜」明志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家风家训」遂宁杨氏家训:清白传家“爱菜”明志
「方志四川家风家训」遂宁杨氏家训:清白传家“爱菜”明志

四川省射洪縣金華鎮松林溝村,是東漢名臣楊震後裔——明代名臣楊澄(楊震第54代孫)家族的居住地。據史籍記述,楊氏家族官風清正、忠誠耿介、勤儉養德、樂善好施,可謂中華文明史上仕宦群體中家風傳承的楷模。

「方志四川家风家训」遂宁杨氏家训:清白传家“爱菜”明志

《楊氏族譜》中記載的《家規明訓》一共十條:“訓宜篤忠順”“訓宜敦孝行”“訓宜盡友恭”“訓宜別尊卑”“訓宜睦宗族”“訓宜務本業”“訓宜崇儉約”“訓勿刁訟”“訓勿淫博”“訓少遊蕩”。規則訓誡嚴明,後人謹遵,因此清白家風能得流傳,族人出仕能守清廉。

清白家風

正己傳孫

射洪縣楊澄、楊最、楊儀三祖孫為官,不僅造福一方百姓,且能勤政廉潔。他們的行為操守源於祖上遺風和自身的修養。楊氏祖先乃東漢名臣楊震,楊澄、楊最、楊儀分別是其54、55、56代孫。

楊震,東漢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時位居太尉之職。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

楊震秉性公正廉潔,不接受屬下私底下拜見。在他前往東萊郡赴任時,途經昌邑縣,時任昌邑縣令王密在晚上懷揣十斤金前來拜訪,楊震說: “我瞭解你,可你卻為什麼不瞭解我呢?”王密說:“這是夜晚,沒有人知道的。”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您知。怎麼能說沒有誰知道!”王密慚愧地回去了。因“暮夜卻金”事,楊震被世人稱為“四知先生”。

他的子孫平素吃的是蔬菜粗糧,出門都是步行。老朋友、長輩中有的勸他開辦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世之人稱我的後代為清白吏子孫,用這樣的品德和名聲作為遺產留給他們,不是很厚重的‘產業’嗎!”

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漢順帝繼位後,下詔為其平反。

今天,人們可以在位於射洪縣瞿河鄉“楊氏宗祠”裡看到,大堂的神龕兩側鐫刻著一副對聯:“重道竟忘三尺雪;傳家不受四知金。”龕上匾額大書“清白傳家”四字。祠堂裡專門建了“四知堂”以志紀念,也是用來警戒後人秉承遺訓,清白傳家。

履職盡責

忠於政事

楊澄(1433~1508),字憲父,號五休,明朝四川射洪(今遂寧市射洪縣)人。據清康熙《射洪縣誌》記,楊澄自幼深受“篤忠順”等楊氏祖訓影響,發憤攻讀,報效國家。成化五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兩淮巡按、滇南巡撫、大理寺丞、左少卿、左僉都御史等職。任職期間,清正廉潔,秉公辦事,政績顯著。五十歲是辭官回到故鄉。正德三年(1508),在家中去世。楊澄著《愛菜說》以菜喻人,借白菜的特性,來說明他對人生、官場的價值取向。因有楊澄淡泊清廉的高貴品質和對子孫身體力行的示範,射洪金華鎮松林溝楊氏人才輩出,“一門七進士”,如楊最,楊儀,西蜀大儒楊甲仁等,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感動的故事,並傳為佳話。楊氏後裔其中一支的堂號取名為“味菜堂”。楊澄還著有《宦轍存稿》行世。《四川通志》有傳。

楊最(1472~1540),字殿之,號果齋,明朝四川射洪(今遂寧市射洪縣)人,楊澄長子。其父勤政為民、清廉自威的從官風格深深影響著楊最。正德十二年進士,歷任工部主事、寧波知府、黃州知府、貴州按察使,政聲卓著。後任太僕寺卿。因直諫阻止昏庸的嘉靖皇帝退隱修煉,被處以杖刑而死。隆慶元年,贈最右副都御史,諡忠節。

楊儀,生卒年不詳,號鏡山,射洪人,楊澄之孫,由正德丁丑(1517)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兵部郎中,嘉靖六年(1527)晉貴州參議,當時芒部苗普奴沙保等攻圍畢節城,楊儀與都指揮李宗佑及僉事龔亨設計,擊退賊人,保全了城池。

「方志四川家风家训」遂宁杨氏家训:清白传家“爱菜”明志

據清嘉慶《射洪縣誌》錄《楊氏文集•恕軒公行狀》記載:黔國公沐淙上疏舉薦楊澄,奏章中就有“其操清潔,其德溫良”之語;楊最為官,在《湖北通志》中也有記載,並評價他“清嚴峭立”。楊澄父子為人為官一脈相承,傳至孫輩並沒有減弱,在明朝一度傳為佳話。

從宦秉廉

歸鄉積善

明正德三年(1508)九月,楊最在《恕軒楊公行狀》中寫道:父親(楊澄)在世時,閒居幾年間,把錢財看得很輕,樂於施捨,補修都陵、廣濟兩座橋,使過往的人免了徒步涉水的憂慮;無償拿出家中幾十畝土地作為義冢,讓死了的人有掩埋的地方;拿出糧食賑濟貧苦百姓,給錢與人辦理喪葬之事。他曾經給兒子們說:凡我所做的,都是繼承發揚前人積善的遺風。

楊最對其父死後情形的描述:出殯時,沒有多的壽衣;裝殮時,沒有整幅的布帛;子孫來奔喪,沒有可以用來發喪的器具。遠遠近近來憑弔的人,這時候才知道父親留給後人的,只有“清白吏子孫”這樣的家風。

《楊氏文集•恕軒公行狀》記載:明萬曆年間(1573~1619),即楊澄去世後70年左右,督學杜應芳到處訪察以前德才兼備的人,因楊澄一生忠誠堅貞的節操,對國家社會有功,具題本上奏皇上,認為楊澄可作為鄉里德行高尚的人,接受崇拜奉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