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科技与人才齐发展

智慧检务通过信息化与检察工作的深度融合,检察工作更高效、透明、便捷,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为司法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检察科技与人才齐发展

江苏省检察机关在检察工作中率先使用案件管理“机器人”。

“有声音、图像、文字和视频,而且随着我的转动,画面也在不断变化,太神奇了!”体验者戴上VR设备,拿着手持操控器,点击开始后,使用者的眼前呈现出了一幅庭审画面,人物是立体模拟的,连眼前桌上档案袋上的字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伴随着审判长一声令下,犯罪嫌疑人被带入了庭审现场,庭审活动开始了……

这是天津市检察机关电子检务工程的一项科技成果——VR(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构建虚拟的司法办案场景,体验者能够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到身处虚拟法庭之中作为一名公诉检察官的情境。在这种沉浸式的教育培训模式下,检察官将面对各种司法办案的难题,寻找应对方法,从而提高业务人员的执法水平。

一直以来,各级检察机关在加快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提升检察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到检察工作中,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搭建资源整合的信息化平台,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应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及相关系统,取得良好效果。

不断加强检察信息化建设工作

2017年9月26日,全国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工作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成果汇聚,来自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机关的智慧检务建设成果在会场展出。江苏检务中“案管机器人”依托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对案件的智能化管理、吉林检务中“智慧检务平台、行政检察与行政执法衔接平台”、上海检务中依托大数据建立具有人工智能属性的六大统一平台,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智慧检务的关键核心技术,谋划和打造智慧检务4.0体系、安徽检务中智能辅助支持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大数据“开口说话”……新技术新应用令人目不暇接,也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科技与检察工作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办案效率,实现了检察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据了解,从“一支笔、一张嘴、两条腿”的“112部队”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检察机关的办案状态,经过二十多年的检察办公自动化探索。目前,全国检察机关以司法办案为中心,实现了办案信息网上录入、办案流程网上管理、办案活动网上监督、办案数据网上统计,并覆盖所有检察业务。

这些年来,最高检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于2014年在全国检察机关部署应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全国四级检察机关各项业务办案全面实现一个标准、一个程序、一个平台。截至2017年年底,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已经运行各类案件4000余万件,总体情况良好,实现了从“纸上办案”到“网上办案”的信息化革命,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引领检察工作现代化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效率,规范了司法行为,拓宽了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此外,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全面部署应用案件信息公开系统,建立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重要案件信息发布、法律文书公开、辩护与代理预约四大平台。全国检察机关统一实现办案流程、结果、文书全面公开。检察门户网站广泛应用,四级检察院视频接访系统、电子卷宗系统、“两微一端”全覆盖,包括智能语音技术在内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广泛推广应用。

2017年9月1日,最高检发布了《“十三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强调要坚持科技引领、信息支撑,加快建立智慧检务五大体系,《纲要》指出,要建立检察信息感知体系、要构建高效网络传输体系、提出打造智能信息服务体系、强调建立智慧检务应用体系、提出优化科技强检管理体系,促进现代科技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马杰认为,智慧检务通过信息化与检察工作的深度融合,检察工作更高效、透明、便捷,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为司法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不断培养专业化的检察人才

智慧检务的优越性毋庸置疑,在重视智慧检务硬件设施的同时,更要注重挖掘培养稳定信息人才的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国认为,“检察机关必须加大检察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借助现代技术办好案件。要注重利用本地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着力解决检察装备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基础性和常规性技术问题。”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快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检察队伍素质和能力。最高检每年组织开展侦监、公诉、职务犯罪侦查等专项业务培训班次30期左右,指导国家检察官学院每年开展省级院班子成员、分州市院检察长、基层院检察长培训,检察业务培训以及西部检察人员培训等领导素能和专项业务培训班次241个,培训25491人次(2013年73个班次,培训7585人次;2014年85个班次,培训9500人次;2015年21个班次,培训1810人次;2016年38个班次,培训4174人次;2017年24个班次,培训2422人次)。大力推动基层轮训。制定实施《基层检察人员轮训办法(试行)》,自2014年起,每三年时间对全体检察干警进行一轮轮训,已于2016年底完成首轮轮训任务,并于2017年启动第二轮轮训工作。

最高检高度重视检察队伍思想建设,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人才培养和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按照“五个过硬”要求和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坚持以岗位素能基本标准为指引,以检察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效益为主线,以深化检察教育培训改革为动力,以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为支撑,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战略任务,构建科学完善的检察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司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检察队伍,为推动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支持中西部地区检察人才建设

“近年来,检察机关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一些地区基层检察院存在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尤其是边疆地区普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极度缺乏双语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席文海对这些问题很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2013年至2017年组织了五批全国检察教育培训讲师团赴西部巡讲支教,认真组织西部巡讲支教,支持中西部地区检察人才建设。先后从全国模范检察官、检察业务专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国家检察官学院精品课程教师和全国检察机关特色培训基地教师中选拔91名教师,深入内蒙古、贵州、云南、西藏、新疆、兵团等20个省区的三级检察机关开展巡讲支教工作,累计培训、座谈、答疑约1349学时,通过视频授课、实训教学、座谈答疑、互动研讨等方式共培训101个地级院、234个基层院的检察干警71775人(次),授课平均满意度为96.1%。

2015年,在隆重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西藏检察机关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也迎来一件大喜事,刚刚落成的全国检察机关藏汉双语培训基地和国家检察官学院西藏分院在西藏林芝揭牌。

事实上,国家检察官学院西藏分院暨全国检察机关藏汉双语培训基地仅仅是最高检不断支持双语培训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内容,它与国家检察官学院新疆分院暨全国检察机关维汉双语培训基地和之前建成的国家检察官学院内蒙古分院暨全国检察机关蒙汉双语培训基地构成三大民汉双语培训基地。五年来,蒙汉双语培训基地每年举办1期蒙文蒙语办案人员和翻译人员培训班,共培训429人次,受训人员范围涉及新疆、甘肃、青海、吉林等八个省区,成功举办首届西里尔文语言文字速成班等特色培训班,为边境和口岸地区检察机关输送双语人才。藏汉双语培训基地在维稳任务重、驻村时间长、工学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举办西藏和四省藏区藏汉双语培训班5期培训565人次。维汉双语培训基地发挥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作用,共培训少数民族检察业务骨干3000多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