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臨帖老不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沒注意到!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重要環節。而臨帖的基本要求是“擬之者貴似”,也即臨得一定要像。但很多人臨帖的難點恰好在於臨不像。

那麼臨不像的原因在哪裡呢?

有人說,筆不對,古人用硬毫,而你用的卻是羊毫。

還有人說,紙不對,古人用紙類似於現在的半生熟,而你用的是生宣。

也有人說,筆法不對,這個該轉筆,你卻折筆了……

可以你把以上問題一一糾正以後,卻發現依然寫不像!

為什麼臨帖老不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沒注意到!

這時候你能就會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是學書法的料?

非也非也,還有一個原因可能被你忽略了——你把字寫得太大了。

那麼寫大和寫小的差異在哪裡呢?

首先大字和小字的筆法不同。

怎麼不同呢?大家都應該見過轎車和卡車掉頭吧。轎車在馬路上掉頭可能一把方向盤就能掉過來,而大車比較長就需要前進倒退好幾次才能掉轉。

大字和小字的區別也與此相似。寫小字用相對簡潔的動作就可以表現出很多不同的變化,而大字的時候,就需要增加許多修飾性動作了。

以橫的寫法為例,寫小楷,露鋒起筆,收筆時略頓筆即可,中楷基本按這個方法也能搞定。但要寫成大楷,可能起筆時就需要考慮切入角度和力度,而且收筆為了使筆畫顯得飽滿,就不能簡單的頓筆了事,需要像某些書法教程中所說的要提筆回鋒收筆了。

為什麼臨帖老不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沒注意到!

古人寫字偏小,大部分筆畫直接收筆即可,無需增加收筆動作

為什麼臨帖老不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沒注意到!

今人寫字偏大,一般收筆都需要像這個圖中一樣,向右上挑起再向右下,最後回左。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寫小字也有需回鋒收筆的情況,寫大字也有不必回鋒的時候。

而且這種差異是可以通過增加或改變一些書寫動作來彌補的,但有的地方就無法彌補了。

比如筆畫的粗細比例問題。

為什麼臨帖老不像,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都沒注意到!

以顏體的當字為例,假設橫勾的橫粗細基數為一,那麼小字頭的豎畫粗細則為三或四,我們用小筆寫小字時,橫的粗細以一毫米左右計算,四倍也就是四毫米,中楷筆的筆徑都是大於4毫米,所以寫出這樣的粗細反差很容易,但我們換成大筆來寫,橫的粗細變成五毫米,那麼四倍粗的線條就是2釐米,我們一般用的毛筆也就一兩公分粗, 那我們寫橫的時候 ,想要做到與原貼的粗細比例一致,勢必要把筆按到筆根上才行了。但毛筆被按到底之後,想要再提起筆來,筆鋒就很難恢復聚攏的樣子,就會分叉失控,後面的筆畫書寫效果自然也會受到影響了。

再者,毛筆越粗越容易分叉。

就像人越多越不容易團結一樣。同樣的道理,大毛筆的聚鋒效果本身就比小筆差很多。兩個人要達成一致,遠比二十個人達成一致要容易的多。幾十根筆毫聚攏在一起遠比幾百上千跟筆毫聚攏起來容易的多。

所以在表現細筆畫、牽絲引帶以及出鋒效果時,大筆比如小筆那樣爽勁有力。而且大筆的分叉概率要大很多,所以即便是王鐸傅山這樣的大書法家,放大臨摹二王一脈的帖子,也需要進行技法上的改變。

但這不能作為我們臨帖臨不像的藉口。

我們作為初學者,一方面是要提升自身的技法水平,另一方面要想前人學習經驗,學會在臨帖中變通。或者在具備一定水平後,嘗試著去接近遠大的臨摹。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