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梁山頭領、108位好漢的帶頭大哥,宋江本該是個俠客領袖的形象,然而這個俠客領袖,卻志不在俠,而在仕途。他把招安當成出路,足見他不想一輩子行俠仗義,不以俠道為榮。
人人譴責宋江招安窩囊屈辱,鮮有人探究這個俠客領袖的精神世界——宋江不想當“大俠”,到底為什麼?《水滸傳》裡的宋江描述,具備三個特色,透過這三個特色,可以發現宋江的“靈魂”深處埋藏物——
一個是黑,他長得面黑,身體比較矮,所以人稱“黑三郎”。這個綽號其實含有一個其貌不揚人的自卑。
二是孝,他對待父親的孝道,不是偽孝,而是滲透到骨子的思想。當梁山那麼需要他的時候,但聽到父親去逝的消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離開兄弟們,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家中,為的就是到父親靈堂守孝。
三是義,“及時雨”是他的另一個稱號,只有在的這個稱號下,得到“仗義疏財”的讚譽,他的尊嚴才會得到些許滿足。
注意,以上這三個特色的排列,不是簡單擺放,而是有排序先後理由的。 一個其貌不揚甚至五短身材的人,先天的自卑感不言而喻,越是這樣自卑的人,越想出人頭地證明自己。但同時,這樣的人也是容易滿足的,他一旦能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就就志得意滿,並不一定要渴望或相信自己能達到“智尊”境地。
一個真正的大孝子,不是簡單的父子之情,而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耳濡目染的結果。所謂孝道,其實是以忠字為靈魂的儒教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儒家核心價值觀是“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意,“君臣”是要排在“父子”前面的,這很合乎封建王朝當家人的口味。
為什麼歷代皇帝都喜歡把“孝”字掛在嘴邊?其實他們提倡的所謂孝,不在其表,而在其裡。“孝敬父母”只是幌子,讓普天下人都做皇帝的“好子民”才是根本目的。漢文帝劉恆就曾直言不諱地說過:“孝悌者,天地之大順也。” 所有人都成了子民順民,統治者的寶座也就穩定了。 所以,宋江之孝,其實首先是儒家“忠君”思想的滲透,有了根深蒂固“忠君”思想的人,可能成為一個徹底的造反者。完整的“大俠”嗎?
“義”是宋江的另一個價值觀,但這個價值觀其實更多的,不是為他的靈魂服務,而是為他的臉面服務。由於其貌不揚,得不到老婆的尊重,又由於沒有功名,即便再孝也得不到父親的欣賞。唯有在江湖上,義氣的宋江才得到尊重。
作為半吊子讀書人,宋江是不可能通過科舉考試踏入仕途的。走投無路的宋江,硬著頭皮做了俠客,但“青雲之志”的他無時不刻不想重溫仕途夢、貨與帝王家——這與那些希望通過考試來改變命運的舉子們沒什麼精神本質的不同。早年的一個押司,到後來的被封為州官,也就僅此而已,但宋江卻惜命一樣珍惜皇帝安排的這份“好工作”,這種升遷,對於大宋的一般官員來說可能會不以為然,但對科舉考試無望仕途渺茫的宋江來說,則是完成了“小吏”到“大官”的轉換,從押 司到州官,如此仕途就已經是他心中引以為榮的“光明的出路”。被皇帝毒死也堅決不反、不惜拉兄弟李逵陪葬——從宋江不遺餘力的表現來看,他對自己選擇的這條“光明的出路”非常心安理得。為了這份官場工作,為了實現科舉落榜後不可能實現的由吏到官的“轉正”,宋江真是死了也心甘!
世人怨恨宋江不能將梁山進行到底,殊不知離開了俠本意的宋江,正是他屬意的轉型。其實,宋江是個忠義的矛盾體,本質上還是忠字佔先的儒家信徒。中國虔誠信奉儒教的人,既沒有一個能做開國皇帝的人,也不可能出現一個徹底的造反者。毋庸置疑,作為俠客領袖,宋江的確辜負了那另外107位梁山兄弟,他在梁山享有很高的威望,兄弟們均以為他是個理想遠大的人物。他在“反詩”中也自比“猛虎臥山丘”,敢笑“黃巢不丈夫”,顯示了凌雲志,定要“血染潯陽江口”。
敢於拿黃巢這個翻天覆地的人物來自比,宋江的志向應該不小。然而,當他與他的弟兄們已頗成“氣候”,他卻以“投降”為歸宿。他的“光明之路”,對其餘107人來說,就是一場毀人的遊戲!
而這個敢笑“黃巢不丈夫”的人,可知黃巢是個怎樣人物?他的造反令大唐王朝土崩瓦解,他的隊伍佔據了大唐首都,他建立了大齊政權……黃巢做到了宋江想都不敢想的事,僅從精神世界來對比,是因為前者從內心裡早已擺脫了儒教的束縛。不想當大俠的宋江,臨死前夕終於成功“轉型”,走上仕途,但是這種轉型令周圍的很多人都感到不適應,尤其在他的“正道”同僚眼裡,怎能與一個“俠賊官”三位一體的怪胎為伍,終於零容忍到送上一杯毒酒結果其性命。 不知這算不算,官場對“轉型大俠”的“臨終關懷”……總之,這就是一個“儒家大俠”的歸宿。
閱讀更多 歷史課堂的光輝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