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爲什麼要向蘇聯開戰?

Mr.Yang

現在的人們在看歐洲二戰歷史的時候,總覺得德國很奇怪,在二戰的時候居然不吸取一戰時的教訓,再一次搞兩線作戰戰術,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

不過這麼想的人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二戰時期的德國之所以會再一次兩線作戰,是因為他遇到了一戰時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二戰時期的蘇聯也正在積極準備進攻德國,德國閃擊蘇聯,正是符合了兵法中“先發制人”的要理。

蘇德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這場戰爭前,德國就制定了對蘇作戰的作戰計劃,即《巴巴羅薩》計劃。

隨後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帶領著意大利、匈牙利、芬蘭等國,發動了對蘇聯的閃電戰,人類戰爭中最殘酷的蘇德戰爭就此打響。

從表面上看,蘇聯遭到了德國的侵略,被迫同德國打了一場自衛反擊戰爭,但實際上,蘇德戰爭發生前,蘇聯實際上也制定了一個對德作戰的行動計劃,那就是沒有付諸於實施的《大雷雨計劃》。

1993年初,俄羅斯的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該文件來自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中央檔案館。並且文件顯示,斯大林於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當時不僅僅是德國對蘇聯領土有著覬覦之心,蘇聯對德國也是有著自己的野望的。

斯大林之所以下令調集重兵於蘇德邊境,決不是因為他預見到希特勒隨時可能東進,否則的話,他絕不會在德國不宣而戰時顯得手足無措,而是因為他另有趁火打劫的盤算,

因為斯大林覺得希特勒在西線與法英開戰將為蘇聯提供機會。

要知道,兩線作戰乃兵家之大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就因為兩線作戰吃了大虧,最後不得不戰敗投降。而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再一次按照一戰時的進攻思路閃擊荷蘭、法國,這讓斯大林錯誤的認為德國不可能在西線速勝,更大的可能陷於西線泥潭而無力自拔。

所以,斯大林一面與希特勒簽訂合謀瓜分波蘭的友好條約,一面積極備戰、囤重兵於蘇德邊境,為的是,一旦希特勒陷入西線泥潭,蘇聯就可以藉機大舉出兵,將希特勒的東歐變成斯大林的東歐,然後再尋找機會佔領西歐。

1941年3月,蘇聯最高統率部制定了“西線擴張戰略計劃”(即大雷雨計劃),明確決定“6月12日開始進攻”德國,但由於準備不夠,只得推遲。

斯大林沒有意識到,德國人對於蘇聯在蘇德邊境佈下重兵是非常警惕的。而且德國根據蘇聯在邊境部署部隊的位置,判斷出蘇聯可能也在積極準備對德發動進攻,於是德軍在

1941年6月22日突然發動對蘇作戰。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蘇德兩國在戰場上損失慘重,最終蘇聯依靠美國人的支持,在蘇德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奠定了二戰勝利的基礎。


落下m

一般認為,二戰德國東西雙線作戰是導致帝國戰敗的重要原因,這話沒錯,但是如果把它理解為不打蘇聯就能贏或者在打完西線之後再開闢東線就能贏,顯然是很天真無知的。

事情最大的問題在於,希特勒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西線的戰鬥,而東線的蘇聯也並不是你不動他他就不犯你的良民。並且只有打下蘇聯才有可能稱霸歐洲,才有可能將魔爪伸向東亞,制約日本,所以打蘇聯是希特勒在監獄裡寫《我的奮鬥》時就已經定下的長期大目標。

再看二戰的局勢,戰前德國作為戰敗國老早就表現出了反蘇的堅定信念,一個是出於希特勒本人對蘇聯意識形態的厭惡,而另一方面也正好迎合了英法把德國作為防治蘇聯滲透西歐的前線陣地的想法,這一階段,德國積極站隊資本主義,還得到了英法美的不少好處。美國人甚至援助德國的經濟建設,讓德國有了迅速復甦的前提條件。而英法雖然沒有直接的援助幫助,但在德國開戰前瘋狂擴軍研發武器,並以武力威脅吞併鄰國等等惡行,其實都是收到了英法綏靖政策的照顧。

德國人在奇招突破馬奇諾防線吃掉法國後,基本上沒有經歷過比較大的失敗,當然認為再吃掉一個經濟萎靡首相軟弱的英國也易如反掌。可沒想到強硬的丘吉爾上任,英國在劣勢下苦苦支撐,硬是拖了大半年也沒有講和的意思,希特勒知道閃擊英國是不可能的事了,如果繼續保持先解決英國再動蘇聯的策略,可能會輸得連渣都不剩。

並且,1939年,剛剛經歷了大清洗的蘇聯弱得不行,有四分之三的蘇聯高級將領被迫害,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只有政治覺悟而缺乏經驗的年輕人,他們不僅僅缺乏軍事才能,還普遍愛搞官僚化,軍隊的效率其低。斯大林當然知道這種情況下蘇聯是很危險的,於是當時還找希特勒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想著說先穩定局勢,好趁機恢復恢復元氣,並且全程擔心惹怒希特勒。

而對希特勒而言,西邊久攻不下,而東邊羸弱不堪,如果不早點趁火打劫,還和英國糾纏,蘇聯分分鐘恢復過來,那樣局勢只會更絕望。因此,在1941年攻打蘇聯是一個正確的選擇,而且很大可能英國人不會基於意識形態相異的蘇聯援助。

當然,事情肯定不是那麼理想的,過程中由於希特勒大意輕敵,蘇聯人得到關鍵情報得以從西伯利亞調兵支援,蘇聯人民極其頑強的抵抗,各種狀況導致了德國人的失敗。其中以希特勒本人的過時最為嚴重,至於盛傳的“莫斯科的一場大雪打垮了德國人”並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大雪固然對戰爭有影響,但冬天的大雪不是什麼突發狀況,根本就是戰爭中應該考慮到的因素,大雪擊垮德軍背後折射出的問題是德軍已經雪上加霜了。


SMETalk

德國為什麼要向蘇聯開戰?這兩個國家可是一起簽過約,一起分過髒的,從外表上看來簡直就是臭味相投的一路貨色。在二戰前,英法等國對德國保持綏靖,最大的希望就是禍水東引,讓希特勒將戰略進攻的目標指向蘇聯,而從此坐收漁翁之力,甚至德軍入侵波蘭之後,不但沒有伸出援手,還在西線打起了“奇怪的戰爭。”可能在當時英法看來,德軍入侵波蘭就是為進攻蘇聯做準備,希特勒這一手確實迷惑住了英法,並反手一擊將法國打敗,並劍指英國。到這裡問題來了,希特勒是選擇進攻英國,還是進攻蘇聯呢?希特勒顯然是先選擇了前者,但是其遭到英國人的迎頭一擊。

戰略動因

“海獅計劃”的失敗使希特勒認識到沒有足夠的海上力量和燃料幾乎無法拿下英國。其必須尋找新的戰略突破口,這樣才會讓其繼續在國內擁有較高的人氣,因為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就無法停下。法國已經解決,英國拿不下來,突破口只有東邊的蘇聯,為此希特勒做了周詳的準備。偏偏這時候豬隊友意大利出了問題,意大利進攻希臘受挫,德軍被迫南下支援。這引起了蘇聯的警覺,蘇聯加大了對巴爾幹地區的滲透力度。

思想動因

希特勒仇視馬克思主義、仇視布爾什維克,雖然仇視,但是卻給納粹黨的名字裡加上了社會主義、工人,這樣的字眼來博取更多的支持。其思想體系當中有一條就是生存空間論,其源於德國地理學家拉採爾的理論,將國家有機化,只有更大的空間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大德意志體系必須足夠大,那麼誰的土地多呢?自然是信奉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蘇聯,入侵他理由充分,收益還高。

現實需要

為了征服英國,其必須修建戰艦以組成強大登陸艦隊,但是德國缺少石油、有色金屬、優質鐵礦等必要的戰略資源,這些東西蘇聯都具備,進攻蘇聯也就是最現實的考慮。前文也提到蘇聯加大了對巴爾幹的地區的滲透力度,這直接威脅到了德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地,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避免一旦油田落入蘇軍之手,德國選擇先下手為強

客觀戰機

蘇聯1934年至1938年這四年期間開展了稱之為“大清洗”的肅反運動,軍隊也不能倖免,當中大量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指揮官被處決,希特勒還暗中相助斯大林進行清洗,為其提供所謂蘇軍高級指揮官通德的證據。蘇芬戰爭蘇軍的糟糕表現,印證了希特勒關於蘇聯肅反成果對蘇軍戰鬥力影響的判斷,更堅定了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決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綜合以上幾個因素,蘇德戰爭不可避免,即便是德軍不率先發動,蘇聯等到時機成熟也會主動進攻德國,並且蘇軍還做了相應的部署,諸如“大雷雨計劃”。希特勒沒有吸取拿破崙徵俄的教訓,準備還是不夠充分,加之選錯了戰略的主攻方向,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及之後發生的庫爾斯克戰役戰役奪回了戰爭的主動權,最終落敗,第三帝國轟然倒塌!


古姿

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這是一個歷史的必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統的民族矛盾。

早在14世紀,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條頓騎士團就曾經和俄羅斯民族為爭奪波羅的海沿岸而爭鬥不休。到了近代,普魯士也多次與沙俄帝國開戰,這就導致很多德國人特別是貴族軍官團都有著傳統的仇俄心理。

第二、黨派矛盾

受1929年經濟危機的衝擊,德國經濟嚴重下滑,人民困苦不堪。由共產國際(總部設在蘇聯)領導下的德國共產黨和法西斯主義納粹黨為奪取德國政權展開激烈的競爭。納粹黨利用凡爾賽體系引發的不良後果在廣大的德國民眾中獲得廣泛支持,同時還利用德國大財團和猶太商人的矛盾獲取大財團的支持。從而以壓倒性的優勢奪取了德國政權。

納粹黨上臺後隨即斷絕1933年之前的蘇德軍事合作,鼓吹向東方奪取所謂的生存空間,打出的旗號就是反共反蘇。

第三、國際形勢的發展

納粹德國既然選擇了通過戰爭手段實現國家的崛起,那麼其位於中歐的特殊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其四面受敵的狀況,極力避免兩線作戰就成了第一要務。無獨有偶的是,作為西歐法國的英國和法國也想利用納粹德國的崛起打擊在東歐日益壯大的蘇聯,因此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默許甚至幫助德國獲取其所需要的東西。從德奧合併再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是德國突襲東歐盟國波蘭,英法也只是宣而不戰,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禍水東引”以達到與蘇聯迎頭相撞的目的。

無論是納粹德國還是蘇聯自然也對比心知肚明,納粹德國利用“禍水東引”的策略大力擴充軍備,但是一點也沒忘了避免兩線作戰的原則,在向東急劇擴張的同時仍然百般警惕後面的英法。蘇聯先是謀求與英法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又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開始嘗試與納粹德國合作。而納粹德國面對身後的潛在威脅,暫時擱置了黨派矛盾和民族矛盾,在現實面前低頭,選擇與蘇聯合作。

蘇德雙方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隨即瓜分波蘭。然後納粹德軍掉頭向西,攻擊北歐、西歐諸國,蘇聯則在東歐進一步擴展勢力範圍。但是納粹德國領導人希特勒從來都是仇俄親英,一直都寄希望與同英國合作繼而全力以赴的與蘇聯作戰。特別是在德軍橫掃西歐、吞併法國以後,之前在東歐擴張警惕背後英法的思維又換成了蘇聯,從西歐脫身重返東歐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和英國合作就顯得更為重要。

只是英國人目睹了納粹德國為了侵略擴張而不擇手段的醜惡面目,這就決定了英德雙方根本不可能建立一種政治互信的合作關係。於是英國堅決拒絕了納粹德國的要求,並在接下來的不列顛空戰中與之殊死拼殺。

不列顛空戰充分暴露出了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尺有所短,就在強攻英國不下時,東歐卻出現了在希特勒認為的有利時機。

納粹德軍西調進攻西歐時,蘇聯不停的在北起波羅的海、南到喀爾巴阡山的廣大東歐地區拓展所謂的東方戰線。但是由於剛剛進行過大清洗運動的蘇聯黨政軍都受到重大摧殘,其戰爭機器相比德軍雖然更龐大卻更不靈便。在冬季戰爭中以十倍於芬蘭的兵力卻久攻不克,反而付出慘重代價。與同時期的納粹德軍閃電戰橫掃東西歐,求吞萬里如虎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納粹德國萌生了暫時置奄奄一息的英國於不顧以一次大兵團長途奔襲的方式先解決掉身軀龐大、神經錯亂的蘇聯,然後再收拾英國。

各種錯綜複雜的形勢和機緣巧合最終迎來了人類歷史上空前血腥慘烈的蘇德戰爭。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二戰德國向蘇聯開戰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驅使與賭徒心態,主要原因是生存空間問題。

自納粹黨上臺後,不論從駐軍魯爾工業區,到德奧合併,還是爭取蘇臺德,都不難看出希特勒針對英法的綏靖政策採取的賭徒般試探性行動,而英法濃郁的綏靖氣氛,更是助長了希特勒的賭徒心態。再加上德國國內好戰的容克地主階級與壟斷的軍工企業托拉斯,使得希特勒在冒險主義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而德國當時的軍事理論——閃電戰威懾理論,也是基於德國國情總結出的作戰經驗,以集中資源進行奇襲戰來威懾擊垮敵方抵抗意志與抵抗力量。所以在之後的波蘭戰役中,德國較為輕而易舉的幹掉了波蘭,而同時對共產主義蘇聯軍隊有些基礎的印象。在挪威戰役和法國戰役後,閃電戰面對縱深淺、抵抗意志薄弱的西歐國家勢如破竹,所以希特勒和德意志國防軍高層對德軍的真實作戰水平產生了戰略誤判,再加上戰略資源儲備接近極限,使得希特勒把目光對準了富饒的蘇聯。

由於在西線同英國打成了持久戰,希特勒將目光更多的瞄準了東方,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將共產主義列為國家社會主義不共戴天的死對頭,將斯拉夫人描述成為日耳曼人的惡魔,加之其描述的生存空間理論,使得蘇聯被德國人描述成為邪惡的象徵。而更為可怕的是蘇聯經過四個五年計劃,已經成長為工業和軍事歐洲第二強國,而一旦第五個五年計劃成功,蘇聯將憑藉超強的工業實力、豐富的戰略資源和高效的戰爭動員成為歐洲第一軍事強國,到那時誰把誰按在地上摩擦都不一定。

正因為如此多的客觀原因,所以希特勒要不惜一切代價要進攻蘇聯。


馬克觀察

希特勒下定決心進攻蘇聯後,對德軍各集團軍群、集團軍等高級將領的解釋是:短期內打敗英國已經無望,而為了德國在歐洲大陸長期的穩固,必須在歐洲大陸取得完全徹底的勝利。而要想在歐洲大陸的佔據絕對地位,就必須打敗強大的蘇軍。

從希特勒的訓話中可以看出,希特勒認為在德國沒有建立起強大的海軍或者出現有決定意義的戰略兵器之前,絕無可能打敗英國。也就是說要想打敗英國至少需要數年的時間,而德國在這段時間將直面東線蘇聯的威脅和西線英國的敵對態勢,無疑這是希特勒不能容忍的。

蘇聯擁有著廣袤的國土和龐大的人口,而英國擁有著大片的殖民地,長遠來看德國無論是在資源還是人力上都不佔任何優勢,而一旦蘇聯和英國聯手,德國的處境將極為艱難。所以希特勒認為可以像用閃電戰打敗法國那樣迅速的打敗蘇聯,讓英國打敗德國的企圖徹底破滅,被迫同德國謀求和平,如此德國可以迅速的取得和平,用自己暫時優勢的軍事優勢來先發制人!


就戰前的戰略態勢而言,德蘇兩國的關係也非常緊張,除非德國選擇很大讓步,不然戰爭不可避免。蘇聯在德國鏖戰西線時候,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向芬蘭發起進攻,奪取羅馬尼亞部分領土。種種舉動表明蘇聯也在竭力的擴展自己的戰略縱深來為可能到來的戰爭做準備。而且蘇聯要求德國承認其既得利益,而希特勒不予理睬,同時德國和意大利一起侵略了同蘇聯友好關係的南斯拉夫,如此劍拔弩張的東歐形勢下,蘇德兩國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只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就算希特勒不願意侵略蘇聯,蘇聯在時機成熟時也會斷然進攻德國。只不過希特勒介於之前的一系列驚人的勝利使其認為德國的軍事實力已經無疑迅速消滅蘇聯,他希望用這支戰鬥力正值巔峰的軍隊繼續創造一個偉大的勝利,來建立一個前無古今的偉大帝國!


小小狼王

1、“生存空間”理論。這個理論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已經明確指出,西歐地狹人稠,東歐的蘇聯地廣人稀,是德國擴張的主要方向。

2、征服英國難以實現。英國有英吉利海峽和強大的海軍,不僅海獅計劃沒有實現,還會招致英國的海上封鎖,應對封鎖必然要建立與之對抗的大陸經濟體系,蘇聯有德國所需的小麥(烏克蘭)、煤炭(頓巴斯)、石油(巴庫)等自然資源。

3、唯一的對手。打敗法國以後,歐陸只有蘇聯能威脅德國,在斯大林體制下,蘇聯迅速工業化,實力不斷上升,在德國實力暫時佔優的情況下,先發制人,獲勝把握更大。

4、英蘇結盟。德國認為英國拒絕媾和,是判斷蘇聯會與之結盟,共同對付德國,要在英國這一外交政策實現先,打掉蘇聯這個潛在盟友,使英國死心。

5、蘇聯的內部矛盾。斯大林的大清洗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內部各種矛盾十分尖銳,蘇聯帝國大廈已經腐朽了,此時入侵,“輕輕一推蘇聯就會垮塌”。

6、低估蘇軍戰鬥力。1939年瓜分波蘭,暴露了蘇軍的問題,稍後的蘇芬戰爭,蘇聯在人力物力各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慘勝芬蘭,反映出“大清洗”後,蘇軍作戰能力嚴重下降,更堅定了德國的戰爭信心。

綜上,德國必定要向蘇聯開戰,並且在蘇德戰爭初期取得了驕人業績,但是,由於“豬隊友”意大利的拖累,原計劃春天開戰,推遲到了6月份,試想“忘穿秋褲”體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零下二三十度)——想想都冷啊。如果德軍在冬季前到達莫斯科,戰爭結果會改變嗎?歡迎各位高人來留言區接著討論。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一半是錯覺導致的,一半是被逼的,相信嗎?

英法聯軍敦刻爾克撤退之後,德軍進一步進攻英國受阻,然後才開始進攻蘇聯的。

為什麼不繼續進攻英國呢?確實沒這個能力。跨越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得勝的幾率不會比得手於莫斯科高,也不會比古時蒙古軍隊試圖跨海征服日本容易。

哪怕在海上能夠打敗英國,登陸英國本土德軍還是沒有辦法的,除非制空權能拿到。事實是德軍根本無法獲得制空權,這一段歷史事實不妨看一下電影《倫敦上空的鷹》。制空權沒有,海權也就不可能完全掌握。而戰爭是要打補給的,跨海補給不能實現的話,先頭登陸的部隊就只能死在沙灘上而無後援。

既然拿不下英國,為什麼就轉而打蘇聯呢?希特勒瘋了嗎?確實半瘋了,因為他在歐洲大陸的所向披靡,使他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他把打不下英國,恐怕只歸因於天險,覺得蘇聯沒海峽的幫助,肯定擋不住德軍的坦克。

為什麼說希特勒只瘋了一半,另外一半沒瘋呢?因為另外一半不是因為瘋,而是因為沒有辦法,趕鴨子上架只能打。

他碰上了另一個更瘋的瘋子丘吉爾。這個死活不肯妥協媾和的人,雖然極為討厭共產主義的蘇聯,但卻更萬分討厭希特勒,他已經準備跟斯大林聯合了。希特勒明白,如果不能解決蘇聯,只要在一段時間內收拾不了英國,英蘇聯合從兩個方向倒過來攻擊不斷在消耗戰爭資源有機可乘的德國是必然之事。雖然,此時德蘇媾和著,但是顯然蘇聯對這種媾和明擺著三心二意,因為它也一直在準備著自己的戰爭機器,悄悄地進行著各種戰爭動員;希特勒對此不是不知道,他知道等待時日稍微一久,肯定會被丘吉爾做通美國與蘇聯的工作的。因此,希特勒只能先發制人。你說他還能怎麼辦?

如果不先發制人會是什麼結果?再給個蘇聯一年半載的時間,以蘇聯的工業製造能力,德國的危險也是箭在弦上的。戰爭的最大問題就是補給的消耗太厲害,如果德國不能征服蘇聯,根本就不敢停下來讓自己稍微喘息一下。從這個角度來看,希特勒還是清醒的,並沒有瘋。

最終打起來的結果是非常慘烈的,蘇聯的天氣太可怕了,而蘇聯人民確實很頑強,德軍輸了,蘇聯慘勝。慘勝意味著什麼?不小心會輸,如果是像法國維希政府這樣的政府,蘇聯確實會被征服。所以不能說希特勒的算計真的完全錯,他只是錯估了蘇聯人的實力與意志力。而此前發生的蘇芬戰爭中蘇聯在戰爭遭遇巨大損失,加重了希特勒對蘇聯實力產生了巨大的誤判。

希特打的是個如意算盤,一旦德國征服蘇聯,此時丘吉爾再巧舌如簧,肯定還是會被轟下臺的,屆時英國幾乎不用再打就會投降的,這樣整個歐洲就徹底全被征服了。

現實是:其實英國與蘇聯,他哪一個都征服不了!雖然這兩者也倒過來一時半會克不住他,但是若論慢慢消耗其實力卻是綽綽有餘的。所以等美國一宣戰,德國就徹底沒戲唱了。如此而已!


建章看世界



奧地利名落孫山後,一個德國少年傷透了心,為了自尊的生存,響應了國家的號召從軍入伍,在德皇的領導下向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進攻,作為當時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戰爭一開始德意志第二帝國順風順水,經過了1914年的馬恩河為代表的戰役,施裡芬的速戰速決作戰計劃破產了,德國兩線作戰由戰略進攻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陣地戰變成了軸心國和協約國之間的人肉絞肉機。第二階段日德蘭海戰被英國人奪取了制海權,綏芬河和凡爾登戰役讓陷入兩線作戰德國力不從心,國內的革命風起雲湧,俄羅斯帝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撤出了協約國,伴隨美國人和日本人後期加入收割勝利果實,德意志第二帝國土崩瓦解,一戰凡爾賽體系建立,法蘭西共和國報了普法戰爭一箭之仇收回了小佛朗士上最後一課的地方,和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日本帝國一起瓜分了海外殖民地。

戰敗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國內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成立新政府,作為帝國的戰士,新政府沒有功夫理睬這些孤魂野鬼,士兵們自發組織三五成群帶著失落回到了家鄉,而一心報國之志的少年下士阿道夫•希特勒無奈流落到柏林的啤酒館和一群無所事事的失業士兵們喝酒吹牛,一個偶然機會加入了德國工人黨,憑藉著憤世嫉俗的演講能力,迅速成為德國工人黨的領袖,這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要知道希特勒可是資本主義國家機器特務組織派來臥底工人黨的,希特勒乾的很不錯,他修改德國工人黨鬥爭形勢承諾不會舉辦罷工和暴力活動與資本家投資工廠和企業主對抗,同時積極倡導工會組織以民主和平手段參與國家事務,這得到了德國總統興登堡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通過競選獲得了政權,打著反對共產主義旗號重新兼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34個師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及資源供應基地。



希特勒一戰的經歷和組建納粹黨的經歷讓他的政治策略有了雛形,希特勒和大本營制定了西線為輔,東線為主的戰略,這是及其正確的,因為此時此刻蘇聯在新領導人斯大林操作下進行大肅反運動,黨中央和軍隊都在肅反內奸的原則指導下,清洗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幹部和軍隊統帥,其中軍隊大清洗到了營一級,元帥一級五位清洗了三位,將軍百分之八十被清洗,其他級別軍官更為嚴重。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及美國把蘇聯共產主義政權當作眼中釘肉中刺,一心向滅之而後快,所以對於德國擴張採取了綏靖政策,企圖將納粹禍水東引到蘇聯,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1940年希特勒秘密派出特使與斯大林代表進行談判,談的內容除了德蘇互不侵犯友好條約外核心是結成軍事聯盟合作一起幹掉法國和英國為代表帝國主義國家,希特勒表明自己崇拜共產主義。但是志得意滿的斯大林索要的價格太昂貴了,雙方沒有達成協議。希特勒決定甩開斯大林單幹,在橫掃法國,瑞典,比利時,閃擊波蘭後,希特勒也志得意滿了,一隻腳踏入基輔設計了史上最大的包圍圈,斯大林大清洗造成的傷害顯現出來了,基輔淪陷了。接著是列寧格勒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及莫斯科保衛戰,德國人像法國人拿破崙一樣陷入西伯利亞的寒流之中無法自拔,大清洗運動倖存下來的朱可夫元帥在莫斯科保衛戰和坎門戰役中擊退了德國人和日本人,挽救了元氣大傷的蘇聯。

希特勒戰爭動員令中以凡爾賽不平等體系給德意志帝國造成了極大困難,我們要用德意志的劍為德意志犁開拓空間,那麼從德國得到最多是英國法國,西線戰場上德國六個月滅亡法國建立了維希政府,但是希特勒沒有派出軍隊控制法國,法國保持獨立國防和文官體系,導致了敦克爾克英法40萬軍隊絕處逢生,為後來的諾曼底登陸保留了生力軍。


唐俊龍55398571

1、蘇聯的強大讓德國人如數針氈,對於德國人來說僅僅隔著波蘭平原的蘇聯是最大的安全威脅。

德國在歷史上就是四戰之地,國土並不像表面上看的那麼安全,西線的萊茵區僅有萊茵河算是天塹,而且這裡又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不可能將其作為前線長期作戰,因此希特勒在擊敗法國之後將整個法國大西洋海岸作為佔領區兼併,其目的就是擴大防禦縱深保護萊茵工業區(包括魯爾工業區在內的西部經濟帶);而東線的安全問題也沒有隨著瓜分波蘭而好轉,蘇德瓜分波蘭後德國僅僅佔有了40%的面積,其東部的小麥,產油區都被蘇聯拿走了。希特勒佔領波蘭的經濟目的一個也沒有達到。

戰略意義也隨著蘇聯軍隊進駐波蘭平原而變得竹籃打水。眾所周知,希特勒進攻波蘭是為了爭取整個帝國東方的安全,德國人不會忘記在一戰期間沙俄軍隊攻入東普魯士的教訓,而入侵波蘭後德國僅僅拿到波蘭首都周邊的領土,兩國劃定“維斯瓦河上游、布格河”這條國界,並不足以保證德國的東部安全。上圖可以看出兩國軍事分界線距離柏林並不遠,它和一戰時期的俄德邊界一樣曲折,僅有一河之隔也不足以建立堅固的築壘地帶。因此德國需要在英國人進行大規模反攻之前在東線建立安全的國界。如果當時蘇德兩國瓜分波蘭的邊界是“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山地,或許希特勒進攻蘇聯就不會這麼迫切。

2、 難以自拔的戰爭泥潭,德國人意識到短時間內解決戰爭是不可能的,東方資源關乎到帝國存亡

由於英國還掌握著全世界絕大部分富饒的殖民地,兵力資源、自然資源、工業規模遠在德國之上,因此丘吉爾堅持戰鬥的宣言還是讓德國騎虎難下的,或許在海獅計劃制定前期希特勒和它的幕僚還堅信英國很快就會被打倒,他們將會獲得北海豐富的石油和英國巨大的工業規模。但是隨著赫爾曼-戈林的空軍損失3000多架飛機還沒能搞定英國皇家空軍,希特勒肯定開始考慮持久戰的問題了。就像一戰時期第二帝國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英法聯軍,繼而掉頭在東線大舉進攻沙俄,希望解放東線的駐軍並獲得沙俄豐富的農業資源、工業原料支持西線的持久戰一樣。希特勒也有同樣的考慮他說“只有獲得烏克蘭的小麥我們才不至於像一戰那樣被飢餓打敗”,

千萬不要以為獲得法國和波蘭的一部分之後德國就擁有足夠的戰爭潛力對付英國,法國當時是農業國工業基礎很有限,戴高樂在西線戰役期間說:“法國每個月可以生產200輛坦克”,而整個馬奇諾防線也耗時近10年才完工,可見法國能給與德國的工業幫助是非常有限的;法國的資源也很貧瘠尤其缺乏石油資源,對於機械化部隊來說石油不足一直是困擾德國的噩夢,這在一戰時期就已經凸顯。一戰時期羅馬尼亞一加入協約國陣營,德國就派出“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元帥率領德、圖、保三國聯軍攻佔羅馬尼亞,其目標就是普羅耶什第油田。而缺少石油並沒有因為佔領法國和波蘭而得到解決,為了長時間持久戰希特勒必須滅掉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