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聯董事長:未來3~5年中國金融的趨勢是什麼?

中國銀聯董事長:未來3~5年中國金融的趨勢是什麼?

7月6日,2018 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在京開幕。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華勇出席論壇並發表演講。下面為發言節選:

金融的未來是什麼?從長遠來看判斷不清楚的話,今天我想中國的金融未來也就是未來3-5年,十年八年未來趨勢的是什麼,我根據我個人的理解談一點看法,從去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到,未來幾年在金融行業監管的力度,也就是說要求金融業會進一步的迴歸本原,要進一步規範化發展,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金融國際化水平,科技程度,覆蓋了領域也會越來越廣,也就是說金融在未來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的,同時這個金融對服務的覆蓋面會進一步擴大,也就是說會從城市進一步擴大到廣闊的農村,擴大到普通的老百姓,所以說簡單的判斷中國金融未來3-5年應該是一個什麼趨勢,我認為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面,也就是開放、創新和普惠。

我先說說開放,大家知道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這個開放我認為也會是將來一個時期,中國金融的未來發展的主題,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回顧一下我們改革開放40週年,實際上中國金融業過去這些發展,都離不開開放也就是說受益於開放,而且未來的發展也有依賴於開放,比如說過去40年的開放,我們國家促進了資本市場的改革,促進了價格體制的改革,也促進了稅收體制的改革,而且開放也加大了貿易投資的便利化,匯率浮動的靈活化,以及外匯管理的進一步靈活,而且金融業的開放也促進了我們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助力了人民幣國際化,可以說開放促進了金融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系。

事實上不開放往往還縱容了低標準,劣競爭,因此中國金融業需要通過開放與國際進一步接軌,這個開放也包括銀行證券,保險支付在內的各個領域,我們也希望中國金融機構在開放的過程當中到境外發展也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實際上我們知道中國有些商業銀行在這個海外設立分行,設立機構的時候,往往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和障礙,等待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我認為開放也是雙向的,所以我希望有關國家在中國金融組織一方面提供一定的便利,所以認為這是第一個,開放也是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金融的未來。

第二個是創新,創新發展推動了各行各業的不斷自我革新,企業運用新技術在改善和服務創作更多的價值。我們回顧一下歷史,金融業是運用科技技術比較早的一方面,而且金融業也是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一個行業,應該說科技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服務的效率,未來一個時期我認為也會是這樣,因為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今年我們知道金融業的成長,出現了一些很多新的業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但是同時也發生了一些資金挪用,業務不透明,監管套利等諸多問題,所以我認為金融的未來需要創新,但更需要負責任的創新,首先是對客戶負責任,金融創新應該遵循安全可控的原則並且把客戶的信息安全,作為首要的前提,要運用合規思維來審視平臺發展過程當中的風險,確保客戶的資金,信息的安全和規範的應用同時還要以科技的思維對平臺業務和產品進行創新改造。

第二是要對社會負責任,金融創新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實現了行業的客觀增長但是同時也不一定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為了創新而創新,應該對社會負責,金融的創新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要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業務運營,不能損害產業上下游的利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創新能力,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共同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所以未來金融的創新肯定是一個趨勢,但是這個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一定要對客戶負責,對社會負責。

第三個趨勢我認為是普惠,金融行業在某種意義上對外的形象是嫌貧愛富,主要是對一些大企業集團,一些高價值的人群提供了比較好的服務,但是金融的普惠性在中國來說是比較差的,我們常常看到資金較大的客戶反而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務,越是不十分需要資金的企業往往更容易得到貸款,同時這個大量的小微企業都普遍反映貸款難,普遍反應金融服務不到位。在方面我認為未來幾年中國的金融服務應該更加的普惠,應該深入到百姓當中做普惠金融,金融的金融業贏家更加彙集更多的老百姓,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金融機構應該按照廣覆蓋低成本的原則,更多借助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技術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含金量,開發金融服務的新渠道和新產品,把金融服務真正滲透到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來填補中國傳統金融市場的空白,所以我認為普惠是很有潛力的,而且也是有他生命力,而且也是在國際上得到了實踐證明的,所以我認為中國金融的未來不敢預測太長,從短期看開放、創新和普惠將是一個大的趨勢,而且這三個方面也會給大家帶來新的機遇,中國銀聯作為組織,我們願意享受各方共享機遇,共建未來,中國銀聯也將繼續推進國際化的負責,作負責任的金融創新,向國外消費者提供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