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非神話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2001年正式提出 考古實證5000年文明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期間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首先,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1

探源工程研究團隊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其次,豐富了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知

2

基於90年來中國田野考古學成果的科學總結,經過多學科聯合攻關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團隊從社會分工、階級分化、中心城市和強制性權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突出特徵。

第三,中華文明自身發展 廣泛吸收外來文明

3

在外來文明影響方面,探源研究認為,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的影響。比如源自西亞、中亞等地區的小麥栽培技術、黃牛和綿羊等家畜的飼養以及青銅冶煉技術逐步融入中華文明之中,並改造生髮出嶄新的面貌。

第四,尋中國之始 寫五千年“家譜”

4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從2001年正式提出至今,已經實施了4個階段的研究工作,一箇中國之前的“中國”,逐漸清晰起來。

最後,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了總體認識

5

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探源研究表明,多元一體文化現象背後的各地方社會,在其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階段,在各自的環境基礎、經濟內容、社會運作機制以及宗教和社會意識等方面,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呈現出多元格局,並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收幷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開啟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執行組組長之一 王巍:各地區都開始出現了初期的文明,它的標誌就是王權的的出現,大的城址、高等級的建築,所謂的宮殿,高等級的墓葬,這樣幾點是判斷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最終是國家的出現,國家的出現會有一些物質的體現,比如大的城址,大的工程。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尋中國之始 古國時代超千年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探源研究發現,中國文明實為散佈在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的許多地方文明構成的一個巨大叢體,體量遠超世界上其它幾個古代文明。從大約距今5800年起,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地區的史前社會開始了向複雜化的加速度發展。

從中華文明起源至大約距今3800年,長達一千多年裡,文獻傳說有許多這一時期“天下萬國”的說法,探源研究將這個階段叫作“古國時代”,認為是中國文明早期發展的第一個大的階段。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中華文明在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兼容革新能力,成為了其長期生長的起點,從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積澱、心理認同、禮制傳統,奠定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髮展的基礎。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關強表示,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積極與科技部等部門協商,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續研究工作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儘快完成指南的編制、發佈,精心組織實施。並積極配合教育部和相關部門,加強成果整理與宣傳。同時,繼續對相關重要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和有效保護,積極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力做好良渚等重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各項準備工作,充分發揮古遺址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中华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非神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