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如何「喊嗓兒」

歐陽中石

歐陽中石,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現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歐陽中石博學多才,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有較全面、精深的造詣。他還是一位京劇藝術家、研究者,是“奚派”創始人奚嘯伯先生的嫡傳弟子,曾長期協助奚嘯伯先生工作,對“奚派”藝術的完善有著重要的貢獻,此外舉凡京劇的歷史淵源、音韻、各派藝術特色及表演實踐等都有專門的研究,創穫頗豐。

 戲曲演員非常講究“喊嗓兒”,京劇當然也不例外。喊“嗓兒”始於什麼年代,現已無從查考,但這種看起來很原始的訓練方法,卻成為各種戲曲都十分認可的訓練方法,其中必有其相當的科學性。 

 嗓音練習最基本的辦法就是“喊嗓兒”,最佳時間是早晨,每天天不亮就得起來喊。把嗓音練習說成是“喊”,的確很形象,不管什麼劇種的演員,練嗓的辦法好像是一樣的,這就是找個地方“喊”。

 過去北京這兒學戲的一般是到城牆邊上去喊,或是到有水的地方去喊。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奚嘯伯先生的嗓音比較窄,所以就更注重嗓音的練習。奚先生喊嗓兒一般是出安定門,順著城牆走13個城垛子,再走回來。每走一個城垛子,就停下喊一陣子。為什麼呢,城牆邊上有回聲,站在城牆下面喊,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也有的人喜歡到有水的地方去喊,因為有水的地方一般比較寬闊,站在水邊還可以感覺到水音兒。不管是在城牆邊或是在水邊兒,都是為了聽自己的迴音,在比較空曠的地方喊嗓,是為了使聲音達遠。

京劇演員如何“喊嗓兒”

《南天門》奚嘯伯飾曹福 侯玉蘭飾曹玉蓮

 喊嗓兒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找自己的發聲點。發聲點找對了,聲音的亮度就有了,嗓子也不累了。如果找不對,自己就會覺得不合適,而且還覺得很累,不只是累,聲音還不響。歌唱用嗓與我們日常說話用嗓是不一樣的,但說到“用”字,就有一個科學的問題,而這其中的科學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有人曾說演員的發聲可以跟電車售票員學,這有一定的道理。售票員是很會用嗓子的,他們一天到晚報站名,疏導乘客,聲音大得很,其實就是在喊,但他們喊出來的聲音雖然挺亮,卻不費力。當然這裡說的不費力是相對於我們而言,我們要去喊一天那可不得了。那他們不累嗎?當然很累,可是累歸累,嗓子就是不啞,今天喊完了,休息—個晚上,明天照樣上車去喊。是他們的嗓子特別“禁用”呢?還是有什麼竅門?應該說是有竅門的,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竅門。售票員的嗓子從器官上看和我們的嗓子沒什麼兩樣,之所以不啞、“禁用”,是因為他們找到了發音的竅門,他們肯定不是直著嗓子一味地喊,而是有張有弛地用巧勁兒。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大嗓門說話,你讓他小聲點兒他會覺得彆扭,習慣成自然了。 

 戲曲演員的嗓子也與眾不同,稍微留意一下,就能明顯地感覺到,演員說話時有非常好的共鳴音,不但音質好聽、圓潤,而且有力度,這就是長年練習的結果。可見用嗓、發聲確實有科學道理。 

 喊“嗓兒'’首先要喊“啊”和“衣”,一個是開口音,一個是閉口音,這是兩個基礎音,不管哪個行當都要先喊這兩個音兒。喊“啊”的時候,是要找胸腔的共鳴,喊“衣”的時候,是要找腦後音兒的共鳴。

京劇演員如何“喊嗓兒”

馬連良指導學生吊嗓 

 喊嗓兒並不是一味地扯著脖子喊,除了有高音和低音的輪迴練習外,還要與唱唸結合起來。喊嗓子的目的是打開喉嚨,讓發音器官處於自然的鬆弛狀態,使咽喉處形成一條通道,氣流通過時不受任何阻礙,長此下去,會使咽部的肌肉變得堅韌有力,富有彈性,聲音經過這裡時產生共鳴,不但會改變音量,而且會使音質、音色都有很明顯的改進。 

 早晨喊“嗓兒”回來,接著就要唱,唱完了還要念白,要大聲地念大段的白口,用念自來規範自己的發聲,掌握字音。京劇講究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要把字唸對了。像尖團字、上口字,聽老師念是一回事,要自己會念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演員對於字的念法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是一到了臺上,聲音放大了,就唸得不到位,或者念得含含糊糊,觀眾聽了就覺得似是而非。也有的演員嗓子很衝,力度也有,念得也對,頭幾句聽著很好,可時間一長,嗓子就有些嘶啞,這都是因為功夫不到家。所以說練聲是有一套講究的,無論是喊,還是唱或念,都是為了使嗓子聽使喚,耐用,最終目的就是發音清楚、聲音悅耳。 

 餘叔巖先生特別注意對於嗓子的訓練和利用。據王庾生先生回憶,無論什麼樣的天氣,餘叔巖總是第一個起床,並且負責叫醒一起練功的同伴,遇到風雪交加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起來,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敲窗戶,連催促帶鼓勵,直到大家都起來為止。從他的家到喊嗓子的地方有十幾里路,每逢下雪,他總是拿著一把笤帚走在最前面為大家開路。有時天氣太冷,他就和大家先跑步、耍大刀花,練出汗來以後再喊嗓子。

京劇演員如何“喊嗓兒”

餘叔巖吊嗓照片

 餘叔巖先生喊嗓子有一套比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辦法,與眾不同。他不是簡單地喊“衣”和“啊”,而是請對音韻學有研究的老票友王品一先生陪同訓練,而且每天都要按照十三道轍口的順序來喊。在喊嗓兒之前,先由王先生把每個字的發聲部位和口型講解清楚,再小聲地念幾遍,直到把聲韻都念對了,再漸漸地放大聲音,—個字一個字地練習。與其他人相比,餘叔巖學得最用心,每一轍口的基本字,都要反覆訓練,直到滿意為止。他還常常把《失街亭》的引子作為練習字音的基本素材,每天都要念上幾遍,逐字逐句地琢磨其中的韻味。由於他在嗓音訓練方面下了苦功,又得到了行家的指點,所以他不但練出了一條韻味醇厚的好嗓子,還能夠準確掌握演唱和字音的關係,自如地控制聲音,加上他對於劇情和人物的理解比別人也要深一層,又能創造性地設計唱腔,遂成為譚派的優秀代表人物並自成一家。

(《京劇藝術漫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