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決口的黃河爲何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頻繁決口的黃河為何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點是頻繁決口。黃河的源頭是青海省巴顏格拉山北麓的雅拉達澤峰,雅拉達澤峰發源的河流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首先經星宿海注入扎陵湖。扎陵湖彙集諸多河流後,湖水又逶迤進入了一條300多米寬且很長的河谷。河水在河谷這裡分成了九股水道,散亂地穿過峽谷,然後流入扎陵湖東邊的鄂陵湖。鄂陵湖的形狀整體東西窄、南北長,猶如一個很大的寶葫蘆。17世紀李之藻繪製的彩色地圖中標明的黃河源頭就是葫蘆形狀的。

頻繁決口的黃河為何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頻繁決口的黃河為何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因為不合理的墾殖造成植被的嚴重損失,黃河河道中包頭至潼關階段的陝西黃土地被眾多河流所侵蝕,變成了千溝萬壑的地貌。同時,這些“泥河”又不約而同地匯入了恰好流經此階段的黃河河道中。因為包頭至禹門口,黃河所流經的河道被兩邊的峽谷束縛,暫時不能隨意漫遊。但是一過禹門口,直到潼關區域,黃河水開始在廣闊無垠的關中平原肆意撒歡,並將裹挾的泥沙帶到了關中平原。古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是指沒有高山束縛的黃河在此一段河道的肆意漫流。由此,衍生出了兩個有代表性的地名。

頻繁決口的黃河為何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陝西省河津市位於黃河岸邊,在河津市管轄範圍內有一個叫做三遷村的村落。這個緊挨著黃河岸邊的村落始建於唐代,得益於黃河淤出的肥沃土地,以及擺渡從山西到關中的客商,村中不但種地好手多,而且划船的高手也多,故而此地是有名的“財神村”。但是,明代以後,黃河河道向東移徙,這個村落整個都被淹沒在黃河中,村民只好將原村址遷到了東邊3裡之外。到了民國,黃河又繼續向東邊遷徙,村民為了活命,又將村落向東挪了數里,再建了家園。1960年,新中國炸掉禹門口的石嘴,黃河水量增多,河道又向東漫流,村民只好又進行了第三次遷徙,為了紀念以往的歷史,村民就將村落改名為三遷河。

頻繁決口的黃河為何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頻繁決口的黃河為何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和三遷河一樣,因黃河東西擺動而造就的村莊還有一個,那就是三河口鎮。三河口鎮位於大荔縣的黃河灘。本來此地沒有村莊,有的只是一片黃河淤出的灘地。公元1855年,也就是明朝萬曆年間,黃河向西移徙,淹沒了洛河以及渭河部分河道。洛河發源於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南流至關中平原後又注入渭河,然後渭河再注入潼關區域的黃河入河口。此次黃河改道後,渭河注入黃河口的位置偏向了西側,出現了黃河、洛河、渭河三水彙集的奇特局面。後來,黃河又向東移動,退出侵奪的洛河和渭河河道,原來三河匯合的地方留下了一大片灘地,人們看到此地的土地肥沃,於是在此地建立了村鎮,就名為三河口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