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新加坡的經濟獲得了成功?

張曉龍

新加坡的經濟成功得益於很多好政策、好思路,但是更重要的是,新加坡陰差陽錯趕上了好機遇,即全球化的早班車

新加坡趕上了全球化早班車,有先發優勢

新加坡是在20世紀60年代獨立的。這時,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體剛剛從戰後恢復階段,轉向全球擴張階段,全球化開始起步。但是,當時的發展中經濟體基本都是封閉的。因為當時世界上的大部分落後國家,從非洲到南美,從東亞到東歐乃至蘇聯,幾乎都遵循“進口替代”戰略,典型特徵是以高關稅阻止外國產品進入,保護新興民族產業,以國產商品替代進口產品。

然而,新加坡是一個例外。當時的新加坡獨樹一幟地採取了低關稅、市場開放和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成為少數可供西方企業投資的地區。僅僅是不同的經濟政策,就讓新加坡從“貧民窟遍地”的破敗轉口港,一下子變成了西方資本趨之若鶩的“聚寶盆”和“香餑餑”,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

新加坡融入全球化是“不得已而為之”

新加坡最早並不想搞出口導向型發展,畢竟當時的世界,進口替代是最時髦的發展戰略,也既得到世界銀行專家的推崇,也在蘇聯崛起中被現實所印證,並且正在南美洲創造奇蹟(巴西奇蹟),新加坡非常希望搞進口替代。但是,搞進口替代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國內市場。新加坡是一個彈丸之地,根本不足以支撐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所以,新加坡希望和馬來西亞合併,建立一個更大的統一市場,以便搞進口替代,實現現代化。但是,新加坡的這個小心願被馬來人擊得粉碎,馬來人希望建立“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而不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人和馬來人都是馬來西亞人),所以,極力排斥新加坡,最終迫使新加坡獨立建國。

新加坡獨立了,進口替代就沒法搞了。新加坡有大量失業人口,更有每年三四萬畢業生等待就業。政府為了民生,只能快刀斬亂麻廢除所有高關稅,實行對外開放,吸引外國投資,搞出口導向型發展。而正是這種不得已而為之,讓新加坡摸索著走上了真正的騰飛之路。


布萊克懷特

新加波國土面積700平方公里,人口500萬左右,其中華人佔75%。新加坡的GDP超過了香港,人均GDP和美國相當,說經濟上成功並不為過。原因如下:

第一,因地制宜,發展外貿和服務業,政府調控能力強。

新加坡坐擁馬六甲海峽,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外貿總額是GDP的四倍。

因此,新加坡的經濟受國際大市場的影響嚴重,但政府有著強大的操控裡,可以進行宏觀調控。

經濟長期高速增長,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

1997年受到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但並不嚴重。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之後最嚴重衰退。

為此,政府的措施是,“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識經濟轉型,併成立經濟重組委員會,全面檢討經濟發展政策,積極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商籤自由貿易協定。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為1.1%。2009年跌至-2.1%。政府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加強金融市場監管,努力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提升投資者信心並降低通脹率,並推出新一輪刺激經濟政策。2010年經濟增長14.5%。

2011年,受歐債危機負面影響,經濟增長再度放緩。2012年經濟增長率僅1.3%。2013年以來經濟逐步起底回升。

新加坡服務業發達。該國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2015年產值為980億新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5%,而服務業2015年產值為2619.5億新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0.4%。

第二,政治層面的穩定和強大的法治體系。

可以把新加坡看做一家500萬人的公司,李光耀是創始人兼董事長,去世後兒子繼承家業。這個公司有著完善的管理和法治,每個人都各盡其責。新加坡的法治之嚴格不遜於西方。當年,有個美國人在新加坡犯法,要遭受鞭刑,克林頓總統親自求情,也沒能讓新加坡網開一面。新加坡採取高薪養廉,剎住了華人世界常見的貪腐。而政治層面的穩定,則降低了華人世界常見的內耗。

第三,文化價值觀上的中西合璧。

新加坡是黃種人,但心是白的,因此被稱之為香蕉人。也就是說,新加坡精英的思維方式是西方的,但價值觀裡面也遺傳了儒家勤儉的基因。西方的市場和規則意識加上東方的勤儉,造就了新加坡現在的經濟地位。

第四,國際關係上的左右逢源。

李光耀當年,是中美關係的傳話者之一,新加坡長期以來在政治關係上採取平衡戰略,不得罪大國,和中美都維持友好協調的關係,因此經濟上也享受中美髮展帶來的利益,同時,它也是英聯邦體系成員,國內印度人也很多。因此,它作為小國,成為諸多大國的協調者。這當然也有助於經濟的發展。


王衝

為什麼新加坡的經濟獲得了成功?我認為他是取巧了,李光耀那些年真的是抓住了許多時機,每一步都走的很“到位”,而且政策、法令也十分優厚。

所以,憑藉自身的優越地理位置,正確的發展定位,所以取得了成功。但也埋下了許多的隱患,悲哀的是現在的新加坡政府躺在功勞簿上,坐享紅利不思進取,殊為可嘆。

入緬投資量最大的是新加坡

據緬甸國家投資委員會MIC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待審批的入緬投資項目有19個,投資額約為5.7億美元左右。進入緬甸投資最多的國家是新加坡,其次是中國、荷蘭、韓國。

看到這,肯定會有小夥伴疑慮,中國不是緬甸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和投資來源國嗎?為什麼新加坡的投資額還比中國還多?

事實上,由於緬甸被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制裁,緬甸與很多國家沒辦法直接匯款,而新加坡市場比較開放,受的限制比較少,從新加坡匯款到緬甸最容易,因此,很多歐美國家想要入緬投資,都是通過新加坡中轉。這樣一來,從數據上來看,新加坡的入緬投資額是最大的,但實際上並不是說新加坡來緬甸的投資最大,很多國家只是將新加坡作為一箇中轉站而已。

一旦東南亞國家完全實現市場自由化,新加坡的區位優勢會明顯下降。

緬甸國家投資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4-2015財年,入緬外資投資額達88億美元,2015-2016財年有94億美元,2016-2017財年有66億美元。相關負責人預估稱,2021-2025年,入緬的外資投資額有望達到年平均80億美元。

區位優勢、政策支持、市場潛力是一個地區和國家吸引資金的根本,若是缺了這些條件,很難吸引人來投資實現共贏。新加坡就算佔盡天時、地利,但終不如人和啊。


緬甸中文網

新加坡是一個國土狹小、人口稠密、資源匱乏且強鄰環伺的國家。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新加坡的經濟飛速發展,很快躍居發達國家之列。2017年,新加坡人均GDP高達53880.13美元,居全世界第11位,高於瑞典、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那麼一個生存條件如此惡劣的國家,是怎樣實現經濟騰飛的呢?

控制人口。新加坡意識到它國土面積有限,如果不控制人口,國家的生存會面臨嚴重的問題。所以新加坡很早就開始抓人口控制問題。新加坡政府部門的人口控制宣傳非常有效,他們宣傳控制人口可以提高生活水平,還能解放婦女,這些宣傳策略很能打動人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基本實現了一對夫婦生育兩子女的目標。

擴大就業。新加坡剛獨立時,失業問題非常尖銳。這既不利於民生,也不利於經濟發展,也不利於社會穩定。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新加坡政府優先發展投資少、見效快、可容納大量勞動力就業的輕工、食品、服裝、木材加工、塑膠等行業。這個措施有效地緩解了嚴重的就業問題,也為新加坡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原始資本。

另外,新加坡還充分利用它國際貿易中心的優勢,吸引發達國家到新加坡投資。這樣,新加坡又發展了電子、電器、煉油廠、鑽臺製造等行業。

大力發展旅遊業。按說新加坡歷史比較短,沒有太多的名勝古蹟,國土又小,發展旅遊業的條件並不優越。但是,新加坡在市政建設、環境衛生和服務方面下功夫,將新加坡建設得又幹淨又美麗,也吸引了很多遊人。

新加坡在市郊縣鎮還發展了不少的工業園區,也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促進了經濟發展。

總之,新加坡人想方設法發展經濟,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個世界經濟的奇蹟。


一知

為什麼獲得了成功?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即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等人發起的新加坡一直以來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The People’s Action Party),其首要綱領竟然是維護種族和諧,樹立國民歸屬感。同時,把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確保國會擁有多元種族代表,努力建立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會也定為自己的使命和目標。而作為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面積只有719平方千米,公民和永久居民390萬,華人佔75%左右,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主要宗教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從這些基本情況中,我們不難看出,新加坡的建國者已經為這個國家設定並一直維護了祥和的社會氛圍,使得不同膚色種族、不同信仰和使用不同語言的百姓都有歸屬感、獲得感。也正因為如此,新加坡還吸引了約160萬他國人口常住,他們也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另外,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的經濟,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依靠美、日、歐和周邊部分國家快速增長的經濟發展了起來,它的外貿總額最高曾是其GDP的四倍,1960~1984年間GDP年均增長9%。這樣的底子,使得即使是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衝擊、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它到2015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有5.3萬美元,高出了不少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目前,新加坡的經濟增速維持在年均2%左右,進入緩慢增長的“大象經濟”時代。還有就是,新加坡的區位優勢使它成為世界重要的轉口港及聯繫亞、歐、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並從中獲利良多。新加坡還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包括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遊、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在內的服務業,是該國的經濟增長龍頭,產值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七成。新加坡人的外交中經濟成分突出,包括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已與新西蘭、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約旦、韓國、印度等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人稱黎叔

簡而言之,獨特的地理位置,誠信、高效廉潔的政府和大量的對外貿易幫助這個微小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地區強國和世界金融中心。

新加坡在1965年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開始出現在世界舞臺時,前景並不樂觀。 國家小而不發達,沒有自然資源,人口相對較少,幾乎沒有共同的歷史認同。 但它很快就讓世界知道了它獨特的優勢。

首先,它的戰略位置的優勢和天然的海港幫助。 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口岸,世界海運貿易的大約40%通過它。 這裡是十四世紀的一個重要貿易站,從十九世紀開始,當時的英國外交官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創辦了現代化的城市,也是新加坡城的前身。

現在它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 在李光耀先生的領導下,新加坡充分利用了這些優勢。

其次,在新加坡政府的領導下,新加坡歡迎外貿和投資。 跨國公司發現新加坡是一個天然中心,並被鼓勵擴大和繁榮。

第三,新加坡政府始終保持小型,高效率和誠實的品質。它經常為業務的便利性而進行必要的調查,這方便了外資企業的投資,也給他們吃了一個定心丸。與政府的高效相配套,新加坡也有嚴厲的司法處罰,也有人說新加坡政府是一個威權體制。例如, 抗議示威是很少被允許的,要經過很多複雜的程序。李光耀則認為他的獨裁政府風格是新加坡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該島在一個潛在的敵對鄰居中的脆弱性。

但現在新加坡的新一代年輕人質疑新加坡真的是脆弱的,並且對自由的限制感到厭惡。


本來世界觀

說到經濟的話,人們能想到的第一指標就是GDP,而國家之間的對比的話就是以美元衡量的名義GDP為主,其實這個數值的變化應該考慮到新加坡元對美元的匯率變化,因為這是影響該數值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新加坡政府過去幾十年著力發展金融服務業,且一直維持低利率,為國家政局穩定考慮,努力打壓通脹,推動本幣升值。新加坡兌美元的匯率在最近20年間大起大落(其中有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但總體上從2000年以來,新元是堅挺、穩健升值的,而美元擇時在貶值。 這種匯率上的變化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新加坡名義GDP兌換為美元后,快速增長。

但其實拋開這種本幣升值所帶來的紅利後,新加坡實際的GDP水平增長是沒有名義GDP表現那麼強勁的。我們找香港作為參照物來對比一下,香港實際GDP之前一直都大幅領先新加坡的,但由於香港實行聯繫匯率制度,美元兌港幣匯率被官方鎖定在1:7.8,所以導致香港的GDP增長其實沒有享受到匯率紅利的,在名義GDP上看新加坡近幾年是遠超香港的增長,但實際上換成實際GDP水平,他們的速度可以說是持平的,其中存在的差異基本比較穩定,沒有任何變化,而且看不出有快速縮小的趨勢。

不過不光是享受到了匯率紅利,新加坡作為亞洲的領先地區,發達的經濟,高質量的教育,和充分的法治都是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可以遇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種領先還將繼續持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