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東西,

它們成為一座城市的標誌和象徵,

也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名片”。

更加是城市品位的濃縮,

高州這些“名片”正在參加“茂名十大名片”大PK

高州能不能勝出就看你了!

速度來為家鄉打call!

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高涼古郡

高涼古城遺址位於高州市長坡鎮舊城保山村,即電白郡、縣城舊址,又是冼夫人幕府遺址及歷史上的馮家村所在。城址最初為漢高涼郡土城,南朝梁大通中置電白郡(隋改為縣),設治於此,唐以後又為歷代州、郡、路、府治,直到明朝成化四年(1468),一千多年間,這裡一直高州地區的政治中心。特別是在南朝至隋唐間,百越民族女首領、巾幗英雄冼夫人及其丈夫高涼太守馮寶在此生活、辦公,馮冼家族以此為中心展開了長達一百五十年對嶺南地區的統領。

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大唐荔鄉

高州荔枝文化底蘊深厚,荔枝種植歷史悠久。據史載,高州種植荔枝始於秦末,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說,在唐朝進貢給楊貴妃的荔枝,正是由高州籍宦官高力士推薦並取自高州根子貢園的優質品種,“大唐荔鄉”因此而得名。目前,全市種植荔枝面積57萬多畝,年產量20萬噸,產值約13億元,有“中國荔枝之鄉”的美譽。

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高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屬杖頭木偶戲,民間稱之為“傀戲”,始於明朝萬曆年間,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州木偶戲是一門彙集雕刻、服裝、表演、劇本、音樂諸元素的民間戲曲藝術,木偶藝人更是集唱、做、念、打和奏樂於一身,先有傀戲,後有人戲,幾百年來,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2003年,高州市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木偶戲)”,2005年,高州木偶戲入選第一批國家非遺保護名錄。2010年,高州木偶戲在上海世博會“廣東活動周”展演。

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潘茂名

潘茂名不但是嶺南道教的先驅,讀易明詩,雲遊四方,雲遊中國拜道士為師,遍嘗百草,懸壺濟世,煉製丹藥,救治當時流行瘟疫,救活眾多百姓,深受粵西人民敬仰,為世世代代傳頌。晉代太熙元年(290年)隋朝開皇18年(公元598年)設立茂名縣,是以潘茂名之名命縣名,用以紀念潘茂名對粵西人民之恩德。唐貞觀8年(公元643年)又用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為潘州。

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冼夫人

冼夫人,又稱冼太夫人,嶺南聖母。冼夫人歷經梁、陳、隋三朝,一生致力於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保證了社會的和平穩定,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是我國嶺南地區6世紀越族地區傑出的政治領袖。先被南陳封賜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後被隋文帝封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去世後被朝廷諡為誠敬夫人。歷代朝廷也對她進行了多次追封。當地數州黎民百姓,為感激她平定叛亂,保護百姓安寧,都尊稱她為“嶺南聖母”。周恩來總理稱讚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江澤民同志稱她是“我輩和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2014年“冼夫人信俗”正式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高州緬茄雕刻

緬茄雕刻是微雕藝術,是高州緬茄雕刻藝人幾百年來探索積累的一種獨特而精湛的工藝,在嶺南民間手工藝中獨樹一幟。自新中國成立後,緬茄雕刻發展得較快,其工藝精品數十次參加省級、國家級以及國際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和展覽並獲獎,贈送國家元首和外國友人達十多次。近年來,緬茄雕刻作為高州地方特色品牌多次參加省內外展覽,參加歷年文化廳組織展示活動和數屆文博會展覽。緬茄雕刻作品 “五羊”、“壽星”、“雙龍戲珠”等13件工藝品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高州木刻畫

高州木刻畫源於唐朝,是一種繪畫藝術,屬凸版版畫。高州木刻畫隨著時代的演變和發展,由當初作為簡單的生活消費品提升到高雅的藝術品。高州木刻畫是省級非遺保護項目,2017年高州木刻畫作為茂名的文化名片在央視“魅力中國城”竟演中進行互贈,曾多次作為“文化手信”在港、澳、臺開展文化交流。

高州人:這些“名片”等你來打call!

丁穎

丁穎,廣東高州市謝雞鎮人,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農業高等教育先驅。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丁穎畢生從事水稻研究工作,創造了許多第一:世界上第一個通過雜交而把野生稻抵抗惡劣環境的基因轉移到栽培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類型;第一個系統科學地論證了中國水稻的起源和演變,從對稻種起源演變、稻種分類、稻作區域劃分等理論研究,到農家品種系統選育及栽培技術等應用技術。丁穎是中國稻作學的主要奠基人,被譽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