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養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 與昭通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马铃薯:养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 与昭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年月缺糧。

甭說大米,就是洋芋坨坨能填飽肚子,都已經不錯了。而要達到這種目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須拼命地勞動掙工分。工分多,分得的洋芋就多。而我只會幫大人的忙,把分回家的洋芋按大、中、小揀出來,分別裝筐,然後背上樓去堆放,到要吃時又上樓去揀下來。那時,早飯是一鍋洋芋,晚飯是一鍋洋芋,晌午時分餓了,還得煮上一鍋洋芋。洋芋成了父老鄉親的主食。

马铃薯:养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 与昭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人們在外面掙工分,刮洋芋煮了做早晚飯的任務自然落在不能掙工分的小孩身上。從早到晚,我基本上都蹲在一個光滑的石板上刮洋芋。那時,隊上故意把這塊光滑的石塊安放在離我們村子較近的田邊,石板前一米左右的稻田都不插上秧苗,被撈成了一個深塘,塘裡的水清澈鮮潔。我們用爛碗片在洋芋上刮幾下,又放在水裡漂一下,讓皮漂下去,讓澱粉沉在水裡。於是,塘底的泥土便成了肥泥,泥鰍在肥泥裡飽吃憨撐,長得又粗又壯,跳起來擺一下尾,表示對我們的感謝,然後又鑽進它的福窩。小魚嗅到洋芋澱粉的香味,也從很遠的地方順著稻秧的空隙間遊了過來,抬頭望著我們刮洋芋那麼專注,也呆呆地停在水中,我們把白生生的洋芋放在清水裡一涮,才驚擾了碎花魚的夢。它們吸取著營養,悠然自得地離開,尾巴擺了幾下,不知是對我們熱愛洋芋的讚歎還是它們對洋芋味道的滿足。

马铃薯:养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 与昭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煮熟的洋芋也分兩種,一種是剛熟透就撈起來,稱為透心洋芋。透心指的就是硬得恰到好處,一口咬下去,綿綿的、香香的、甜甜的,是牙齒好的青年人吃的。剩下在鍋裡的繼續煮,直到煮公式開花為止,揭開蓋,香味就飄到嘴邊,那是老年人吃的。不管是透心的還是公式的,大家都用筷子夾著鹽巴和醬醃熟的辣椒,下著洋芋吃。咬一口洋芋在嘴裡,燙得呵出幾口白氣,洋芋便在嘴裡邊嚼邊拌。牙齒不好的人吃公式的洋芋,舌頭一往上頂,洋芋便跑滿嘴,香味浸入肺腑。

我和我的父老鄉親們就是吃著這樣一種味兒極美的洋芋一代接一代快樂地生活著的。

马铃薯:养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 与昭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當時的洋芋品種有米拉洋芋,Υ二號和二季洋芋。米拉洋芋香味最濃郁,色澤黃而油潤;Υ二號產量高,吃著是回甜味且綿軟綿軟的;二季洋芋特別甜,是用洋芋的莖經藥水浸泡後培育出來的,雖然特別誘人,但產量低,很難吃得著。因此,我們基本上吃的都是Υ二號。有時,母親會去找些米來,把洋芋煮透心後,再把米倒進鍋裡。米熟了,洋芋也就煮爛了,然後母親用勺子把洋芋搗碎,與米飯一起拌勻。洋芋飯很有粘性,很有香味,讓我們吃得舔嘴抹舌,肚子鼓鼓的。

作為主食,洋芋被換著花樣吃。母親還把洋芋切碎,淘去澱粉,和米一起蒸熟,也是耐吃的,爽口的。泡一點青紅豆湯,嘩啦嘩啦要吃幾大碗,直至腰桿彎不下去為止。

马铃薯:养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 与昭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洋芋養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與昭通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大家都能吃上米飯了,而昭通人對洋芋不但沒有疏遠,反而更加親近。餐桌上、農家小院的火塘旁,常有洋芋出現。洋芋變成了早點,變成了午飯,變成了菜中美食。形狀從洋芋片片、洋芋坨坨、洋芋絲絲到剁碎成糊,製作就有煎、燒、煮、烤、炸等。特別的家常菜有洋芋燉雞、洋芋丁丁煮酸菜……在昭通城內,洋芋除了餐桌上有,街上也都有。還有用乾透了的褐煤烤得黃生生,中間還要撒些用辣椒麵花椒麵食鹽味精調成佐料的大洋芋,過路行人買一個拿在手裡,一嘴咬下去,燙乎乎的熱氣便從嘴裡冒出,趕緊邊哈出熱氣,邊把香噴噴面乎乎的洋芋攪拌均勻,滋溜一聲嚥下去。每當洋芋燒熟的時候,滿街就瀰漫了香味,讓人饞涎欲滴,回味無窮。

马铃薯:养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 与昭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城市裡賣的洋芋是用來人食。鄉村種出來的洋芋,卻是擇大的放在一邊做菜用,小的堆放在一起餵豬,個頭勻稱、樣子耐看的則用來燒或煮了作主食。有客人來或請人幫忙勞動,最受歡迎的、最吃得習慣的早點和晌午,就是煮一大鍋洋芋出來,吃得大家滿口香、嘴唇白花花,手指粘乎乎。下地勞動或上山做活,最方便的乾糧也就是洋芋。餓了,隨地揀些柴禾堆放在洋芋上架著燒,燒些焦炭下去,再用棍子一攪,洋芋翻了個身後,上下黃生生,面乎乎熱騰騰的洋芋就可剝皮享受了。據說在山上燒洋芋,最香的是用幹牛糞燒烤出來的,那是最鄉土的做法,味兒也特別的純。

如果春夏之季出門在外沒帶乾糧,還可去挖“孽生”洋芋來充飢。“孽生”洋芋,就是頭一年挖了落在地裡的,次年又發芽拱土而出的洋芋,通過芽都能判斷是種生還是孽生。洋芋就是這種品行,千方百計都要讓人們發現它的存在。的確是這樣,存在而被遺失在地裡的孽生洋芋,更有一番滋味,而且還可削皮生吃,既能充飢,還能消暑止渴,是野生食品中的佼佼者。

洋芋還有排它性和具有吸引力。當你吃了洋芋後,便不能再吃多少飯,而吃飽飯後卻還能吃許多的洋芋。有一年我在山區教書,吃飽飯到一朋友家玩,又吃下了拳頭大小的十六個洋芋,既說明我對洋芋的喜愛,也鬧出了我憨撐的笑話。其實笑話我的那位朋友現在也因洋芋而背上比憨撐還難聽的名聲——洋芋癖。原因是他自調進城後仍離不了洋芋,每頓飯後都得再吃洋芋才能飽,而且經常從他老家帶些來堆著,洋芋成了他在城裡的主食。其實這也不算“洋芋癖”,昭通人誰不喜愛洋芋呢?只不過他對洋芋更情有獨鍾罷了。不單昭通人喜愛,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喜愛洋芋。

洋芋又叫馬鈴薯或土豆,為啥帶“洋”?是不是外國朋友一直都很喜歡洋芋的緣故呢,我想至少現在是的。洋芋從過去填飽肚子發展到講究吃法講究營養價值,歷經了多少代人,洋芋都以它博大的胸襟關愛著昭通的人民。昭通的人民也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行徑熱愛著洋芋。使人具有了洋芋的品格,洋芋具有了昭通的特徵。

马铃薯:养活了一代代的昭通人 与昭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 作者/供職於昭陽區新聞中心 任天能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