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弗如劉姥姥——見賢思齊焉

自愧弗如刘姥姥——见贤思齐焉

自愧弗如刘姥姥——见贤思齐焉

雖說,“天上的繁星數得清,自己臉上的煤煙卻看不見”,然而,劉姥姥就是我的一面鏡子。

劉姥姥雖然是個再也平凡不過的村婦,但她有很多常人所不能及的美德和本領。

一、不抱怨生活

《紅樓夢》裡,有些人,生在鐘鳴鼎食之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卻“處處風波處處愁”,“只想逃大造,出塵網”;有些生來就是篳門圭竇之人,過著食淡衣粗的生活,卻依然真誠、樂觀並熱愛生活。雖說人生而不公平,但可以盡最大的努力被世界公平以待。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對待生活的態度,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並不在於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們對外界原因的態度為轉移,一個吃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活在大觀園之外的劉姥姥,就是這樣一位面對苦難從不抱怨、吃苦耐勞的幸福的人。

劉姥姥起初並不是一個被世界溫柔以待的人,她是一個久經世代的老寡婦,孤獨地靠著兩畝薄田度日,並無子孫承歡膝下。只有一個早已嫁作他人婦的女兒,雖被女婿接過去一起過活,但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秋盡冬初之時便捉襟見肘,短衣缺食。久經風霜的劉姥姥在如此境遇裡也並沒有抱怨生活的不易,而是一心一計地幫襯著女兒女婿。她看不慣有了錢就顧頭不顧尾,沒了錢就在家中喝悶酒、生閒氣、抱怨生活的女婿狗兒。在她看來,作為一個老老誠誠的莊家人就應該“守著多大碗吃多大碗的飯”,遇到難處,不是埋天怨地,而是不困於心,積極尋找擺脫困境的出路。

年輕的狗兒和年邁的劉姥姥對待生活的態度如若雲泥之別。試想自己是不是有時候也像極了狗兒呢?在人生的頓挫波折中不停的抱怨,不是埋怨自己,就是抱怨父母,或者其他人?其實,抱怨是負能量的傳遞,是在給精神上枷鎖,只會讓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

小到個人和家庭,大到社會和國家,在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各種磨難和曲折,但我們要像劉姥姥一樣,有樂觀的精神,有敢於嘗試的勇氣,有打破現狀的努力。也正是劉姥姥具有這種不抱怨生活的精神,支撐著她尋求到了賈府的幫助,度過了艱難的時光,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二、放得下面子

中國人的“面子文化”源遠流長。傳統儒家思想教導人們要重視“禮、義、廉、恥”,受其薰陶,國人尤其在乎面子,面子情結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面子事關尊嚴,適當要面子是骨氣、自尊、自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魯迅曾寫道:面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但不顧實際情況,沒有分寸的要面子便成了一種虛榮,就會為其所累,成了可怕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腫臉充胖子”、“打掉門牙往肚裡咽”,以及釀成的“文死諫武死戰”和“項羽烏江自刎”的悲劇和遺憾;其實不妨學一學那些放得下面子,韜光養晦、忍辱負重,成就一番事業的越王勾踐、韓信、司馬遷、孫臏、 蘇武 ,他們豈不更讓人肅然起敬。

也不妨學一學《紅樓夢》裡的平凡的劉姥姥。當日子難以為繼,走到山窮水盡的時候,劉姥姥的女婿和女兒都放不下面子去賈府“打抽豐”,而劉姥姥擔起了重任,為了給生活找點光明,千里迢迢地帶著外孫趕往榮國府。當她見了賈府的耀眼爭光的繁華與富麗,見了王熙鳳的管家的姿態與氣派,在家裡做足“捨出老臉”的思想準備的劉姥姥欲想表明來意卻又不好意思開口了,只得道:“也沒甚說的,不過是來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親戚們的情分。”在一旁的周瑞家的急的遞眼色給劉姥姥,暗示和鼓勵她跟王熙鳳說明此番來意,劉姥姥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未語先飛紅了臉”,終於放下面子,忍恥說自己帶了板兒來投奔王熙鳳來了。每每讀到此處時,對劉姥姥真是又憐又嘆:所憐者,已經過了古稀之年的劉姥姥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向命運低頭,我理解鄉下人的艱難,生活的不易,她實在是讓人心疼憐惜;所嘆者,被劉姥姥的該低頭時就低頭的精神深深的打動,或許我們面對生活中遭遇的時候,缺乏的正是這樣的一種勇氣,她實在又讓人佩服讚歎。

怎奈人生有舍有得,捨得放下面子,也許會收穫更多的尊重,這彷彿是人世間的一種平衡。放下面子的包袱何不是對自己的一種成全呢?當劉姥姥第二次進賈府的時候,她總以自嘲的方式,為賈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帶去了鄉村野趣,帶去了歡聲笑語,讓賈府的人得以看到人間的另一種生命狀態。劉姥姥並不是在刻意地討好,她更多的是一種感恩。第一次進賈府,唯唯諾諾、戰戰兢兢、仰面求人的劉姥姥,鳳姐都沒有拿她正經的當回事,後來卻也贏得了鳳姐的尊重和信任,她請劉姥姥給自己的女兒取名為“巧姐”,她相信姥姥所說的:“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難成祥,逢凶化吉,都從這‘巧’字上來”。放得下面子的劉姥姥捨得自己的同時也成全了自己。後來賈府傾覆,鳳姐魂歸西天,劉姥姥救下了遭難的巧姐,成全了自己的真誠和善良。

放得下面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難啊!有多少人常常被面子所困,失去了很多人生際遇?

自愧弗如刘姥姥——见贤思齐焉

三、心中有他人

周瑞家的見了第一次來榮國府的劉姥姥,問她是路過還是特來的,劉姥姥便回說,是特意來看她的,其次是請姑太太的安。這話說的雖有些奉承之意,但到底讓人聽了舒服,讓儘管是個奴僕的周瑞家的覺得自己被看重,被看得起。尊重他人,其實也在尊重自己。因為得到周瑞家的盡心盡力的幫助,她才得以見到鳳姐,最終得了二十兩銀子。但劉姥姥不忘留下一塊銀子給周瑞家的孩子買果子吃,表達深深的謝意,她不忘記每一個幫助過她的人,她並不覺得周瑞家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劉姥姥第二次來榮國府,帶了自己種的棗子倭瓜和野菜,她想著賈府的人吃膩了山珍海味,嘗一嘗她種的新鮮的蔬菜瓜果——“頭一起摘下來的,並沒敢賣,留的尖兒”,換換口味,將自己看做最珍貴的東西用來表達謝意,可見心意之誠之真。賈母偶然間聽說劉姥姥一事,想和她說說話,聊聊天,便留下了本來打算回鄉下去的劉姥姥,見了劉姥姥便笑著說:“我正想個地裡現摘的瓜兒菜兒吃,外頭買的不像你們田地裡的好吃。”可見,劉姥姥送的雖不是什麼千金難買的東西,但是對賈府的人來說,這些野意卻送到了心坎上了,符合了他們的需求。

賈母大觀園宴請之際,鳳姐和鴛鴦商量好了,想要捉弄劉姥姥,給她專門備了雙象牙鑲金的筷子,這根本夾不住食物,看著洋相百出的劉姥姥,眾人連吃飯的心思都沒有了,都看著她取笑。說實話,若是自己處在劉姥姥的境遇裡,不一定會有她那麼豁達和樂觀,若非善解人意,恐怕早就被這樣的捉弄,弄得心裡氣惱。而當鴛鴦跟劉姥姥賠不是的時候,劉姥姥卻很通達的說:“姑娘說那裡話。咱們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可有什麼惱的!你先囑咐我,我就明白了,不過大家取個笑。我要心裡惱,也就不說了。”原來劉姥姥配合鴛鴦演了一出喜劇。其實,劉姥姥是善解人意的,她知道單純可愛的鴛鴦是為了討老太太開心,她理解鴛鴦的那份衷心和愛,她是打心眼裡喜歡這些姑娘們。

第二次來榮國府,臨走的時候,賈府上下又送了很多東西給劉姥姥,她並不是一個貪婪的人:“又拿著走,越發心裡不安起來。”想要拒絕,可是“收了不好,不收又辜負了姑娘的心”。平兒安慰她放心收下,她才收了,而且“越發感激不盡”。劉姥姥並不冷漠地認為賈府的人對她的好都是理所應當的,她一直心懷感恩,並想著用實際行動去報答。當賈府頹敗,有些人避而遠之,有些人落井下石,有些人趁人之危,劉姥姥卻讓人在世態炎涼、人情淡薄中感受到了的一絲溫暖,看到了一線希望。

洛克說:“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盧梭說:“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尼采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願天下人都能像劉姥姥一樣有擁有精神的寶藏、真正的美德和健康的靈魂,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用感恩之心來滋養人生。

心中有他人的人,是不會被世界薄情以待的。

四、撐得起場面

劉姥姥可是個積古的久經風霜的村裡人,經歷過太多悲歡離合和世態人情,所以也頗有見識,不可小覷。英國作家王爾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劉姥姥雖然沒有好看的皮囊,但是卻有一顆難得的有趣的靈魂,不僅經得住風霜,還可以撐得起場面,這絕對是修煉的一身真本事,才得以在賈府泰然自若的談笑風生。

劉姥姥會講引人入勝的故事。村姥姥可以信口開河,臨時發揮、順口編造故事,她所說所講,寶玉姐妹們都愛聽,“自覺比那些瞽目先生們說的書還好聽。”說書,是一種傳統的曲藝,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藝術和技巧,可見姥姥講故事的水平還是頗高的。她就地取材的本領也人歎服,第一個故事講的是大雪天,一個十八歲的標緻姑娘偷柴草。這是看到賈府的這群美麗潔淨的女兒們,她才臨時改的劇本吧。第二個故事講的佛教因果。賈府南院馬棚著火了,賈母“嚇得口內唸佛,又命人去火神跟前燒香”,她因此迸發出靈感講了一個神佛善報的故事,賈母和王夫人都被吸引住了。後來在寶玉的細問下,劉姥姥不得已又順口胡謅偷柴草的茗玉小姐病死了,寶玉信以為真,激發了情哥哥偏尋根究底的興趣和痴念。

劉姥姥會說讓人捧腹的笑話。她將賈府的一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比作比鐵鍁還沉的“叉巴子”,既生動形象,又具有鄉下土語的活波。說的眾人都笑起來。賈母請她吃飯,她站起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說罷又鼓腮不語。惹得賈府上上下下笑姿百態。劉姥姥很聰明機智,一方面逗樂了眾人,另一方面為自己的驚人食量提前找個臺階下。劉姥姥語言是很有張力的,一個笑話未平,另一個笑話又起。她連誇讚雞蛋都能誇出個喜劇色彩來:“這裡的雞兒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連賈母都笑出了眼淚來,真的是趣味盎然。

劉姥姥會行鄉野氣息的酒令。前面吃飯時候,姥姥已經說了很多的笑話,因而到了行酒令的時候,大家還期待著姥姥的笑話。別看是莊家人,閒了的時候,也會從行酒令中找點樂趣點綴生活,只是他們說的沒有賈府裡那些讀過書的小姐和少爺們文雅罷了。

鴛鴦笑道:“左邊‘四四’是個人。”劉姥姥聽了,想了半日,說道:“是個莊家人罷。”眾人鬨堂笑了。賈母笑道:“說的好,就是這樣說。”劉姥姥也笑道:’我們莊家人,不過是現成的本色,眾位別笑。”鴛鴦道:“中間‘三四’綠配紅。”劉姥姥道:“大火燒了毛毛蟲。”眾人笑道:“這是有的,還說你的本色。”鴛鴦道:“右邊‘么四’真好看。”劉姥姥道:“一個蘿蔔一頭蒜。”眾人又笑了。鴛鴦笑道:“湊成便是一枝花。”劉姥姥兩隻手比著,說道:“花兒落了結個大倭瓜。”

劉姥姥真是對答如流,她的酒令,通俗卻不“俗”,充滿了鄉下人生活的氣息,不僅接地氣,且具有超強的藝術表現力。雖不文雅,卻趣味橫生。“藝術是生活的鏡子”,正是因為劉姥姥有著對生命的熱忱和對生活的熱愛才能行出這樣別具特色的酒令來。

劉姥姥雖是芥豆之微,然而身處繁華之地、富貴之鄉,無論是講故事、講笑話,還是行酒令,自然而有趣,不怯場,不尷尬、不冷場,可謂撐得起場面,吃得開人面。

讀完《紅樓夢》裡的劉姥姥,反觀自身,人生未能遂願之時可曾抱怨否?裡子不豐盈之處可曾囿於面子否?一言一行總關情否?身為人師,可曾為苦於應試之乏味的弟子們及時送去歡樂的慰藉否?恍然發現:自愧不如劉姥姥,只能見賢思齊焉。

讀完劉姥姥,我有一種揭下面具,重新認識自己的感覺,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絲喜悅。

就像法國大作家雨果所言:“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