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弗如刘姥姥——见贤思齐焉

自愧弗如刘姥姥——见贤思齐焉

自愧弗如刘姥姥——见贤思齐焉

虽说,“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然而,刘姥姥就是我的一面镜子。

刘姥姥虽然是个再也平凡不过的村妇,但她有很多常人所不能及的美德和本领。

一、不抱怨生活

《红楼梦》里,有些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处处风波处处愁”,“只想逃大造,出尘网”;有些生来就是筚门圭窦之人,过着食淡衣粗的生活,却依然真诚、乐观并热爱生活。虽说人生而不公平,但可以尽最大的努力被世界公平以待。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活在大观园之外的刘姥姥,就是这样一位面对苦难从不抱怨、吃苦耐劳的幸福的人。

刘姥姥起初并不是一个被世界温柔以待的人,她是一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孤独地靠着两亩薄田度日,并无子孙承欢膝下。只有一个早已嫁作他人妇的女儿,虽被女婿接过去一起过活,但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秋尽冬初之时便捉襟见肘,短衣缺食。久经风霜的刘姥姥在如此境遇里也并没有抱怨生活的不易,而是一心一计地帮衬着女儿女婿。她看不惯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在家中喝闷酒、生闲气、抱怨生活的女婿狗儿。在她看来,作为一个老老诚诚的庄家人就应该“守着多大碗吃多大碗的饭”,遇到难处,不是埋天怨地,而是不困于心,积极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

年轻的狗儿和年迈的刘姥姥对待生活的态度如若云泥之别。试想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像极了狗儿呢?在人生的顿挫波折中不停的抱怨,不是埋怨自己,就是抱怨父母,或者其他人?其实,抱怨是负能量的传递,是在给精神上枷锁,只会让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社会和国家,在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各种磨难和曲折,但我们要像刘姥姥一样,有乐观的精神,有敢于尝试的勇气,有打破现状的努力。也正是刘姥姥具有这种不抱怨生活的精神,支撑着她寻求到了贾府的帮助,度过了艰难的时光,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二、放得下面子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重视“礼、义、廉、耻”,受其熏陶,国人尤其在乎面子,面子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面子事关尊严,适当要面子是骨气、自尊、自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鲁迅曾写道: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但不顾实际情况,没有分寸的要面子便成了一种虚荣,就会为其所累,成了可怕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打掉门牙往肚里咽”,以及酿成的“文死谏武死战”和“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剧和遗憾;其实不妨学一学那些放得下面子,韬光养晦、忍辱负重,成就一番事业的越王勾践、韩信、司马迁、孙膑、 苏武 ,他们岂不更让人肃然起敬。

也不妨学一学《红楼梦》里的平凡的刘姥姥。当日子难以为继,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刘姥姥的女婿和女儿都放不下面子去贾府“打抽丰”,而刘姥姥担起了重任,为了给生活找点光明,千里迢迢地带着外孙赶往荣国府。当她见了贾府的耀眼争光的繁华与富丽,见了王熙凤的管家的姿态与气派,在家里做足“舍出老脸”的思想准备的刘姥姥欲想表明来意却又不好意思开口了,只得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在一旁的周瑞家的急的递眼色给刘姥姥,暗示和鼓励她跟王熙凤说明此番来意,刘姥姥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未语先飞红了脸”,终于放下面子,忍耻说自己带了板儿来投奔王熙凤来了。每每读到此处时,对刘姥姥真是又怜又叹:所怜者,已经过了古稀之年的刘姥姥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向命运低头,我理解乡下人的艰难,生活的不易,她实在是让人心疼怜惜;所叹者,被刘姥姥的该低头时就低头的精神深深的打动,或许我们面对生活中遭遇的时候,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勇气,她实在又让人佩服赞叹。

怎奈人生有舍有得,舍得放下面子,也许会收获更多的尊重,这仿佛是人世间的一种平衡。放下面子的包袱何不是对自己的一种成全呢?当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她总以自嘲的方式,为贾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带去了乡村野趣,带去了欢声笑语,让贾府的人得以看到人间的另一种生命状态。刘姥姥并不是在刻意地讨好,她更多的是一种感恩。第一次进贾府,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仰面求人的刘姥姥,凤姐都没有拿她正经的当回事,后来却也赢得了凤姐的尊重和信任,她请刘姥姥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为“巧姐”,她相信姥姥所说的:“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上来”。放得下面子的刘姥姥舍得自己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后来贾府倾覆,凤姐魂归西天,刘姥姥救下了遭难的巧姐,成全了自己的真诚和善良。

放得下面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啊!有多少人常常被面子所困,失去了很多人生际遇?

自愧弗如刘姥姥——见贤思齐焉

三、心中有他人

周瑞家的见了第一次来荣国府的刘姥姥,问她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回说,是特意来看她的,其次是请姑太太的安。这话说的虽有些奉承之意,但到底让人听了舒服,让尽管是个奴仆的周瑞家的觉得自己被看重,被看得起。尊重他人,其实也在尊重自己。因为得到周瑞家的尽心尽力的帮助,她才得以见到凤姐,最终得了二十两银子。但刘姥姥不忘留下一块银子给周瑞家的孩子买果子吃,表达深深的谢意,她不忘记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她并不觉得周瑞家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刘姥姥第二次来荣国府,带了自己种的枣子倭瓜和野菜,她想着贾府的人吃腻了山珍海味,尝一尝她种的新鲜的蔬菜瓜果——“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留的尖儿”,换换口味,将自己看做最珍贵的东西用来表达谢意,可见心意之诚之真。贾母偶然间听说刘姥姥一事,想和她说说话,聊聊天,便留下了本来打算回乡下去的刘姥姥,见了刘姥姥便笑着说:“我正想个地里现摘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田地里的好吃。”可见,刘姥姥送的虽不是什么千金难买的东西,但是对贾府的人来说,这些野意却送到了心坎上了,符合了他们的需求。

贾母大观园宴请之际,凤姐和鸳鸯商量好了,想要捉弄刘姥姥,给她专门备了双象牙镶金的筷子,这根本夹不住食物,看着洋相百出的刘姥姥,众人连吃饭的心思都没有了,都看着她取笑。说实话,若是自己处在刘姥姥的境遇里,不一定会有她那么豁达和乐观,若非善解人意,恐怕早就被这样的捉弄,弄得心里气恼。而当鸳鸯跟刘姥姥赔不是的时候,刘姥姥却很通达的说:“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原来刘姥姥配合鸳鸯演了一出喜剧。其实,刘姥姥是善解人意的,她知道单纯可爱的鸳鸯是为了讨老太太开心,她理解鸳鸯的那份衷心和爱,她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些姑娘们。

第二次来荣国府,临走的时候,贾府上下又送了很多东西给刘姥姥,她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又拿着走,越发心里不安起来。”想要拒绝,可是“收了不好,不收又辜负了姑娘的心”。平儿安慰她放心收下,她才收了,而且“越发感激不尽”。刘姥姥并不冷漠地认为贾府的人对她的好都是理所应当的,她一直心怀感恩,并想着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当贾府颓败,有些人避而远之,有些人落井下石,有些人趁人之危,刘姥姥却让人在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中感受到了的一丝温暖,看到了一线希望。

洛克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愿天下人都能像刘姥姥一样有拥有精神的宝藏、真正的美德和健康的灵魂,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用感恩之心来滋养人生。

心中有他人的人,是不会被世界薄情以待的。

四、撑得起场面

刘姥姥可是个积古的久经风霜的村里人,经历过太多悲欢离合和世态人情,所以也颇有见识,不可小觑。英国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刘姥姥虽然没有好看的皮囊,但是却有一颗难得的有趣的灵魂,不仅经得住风霜,还可以撑得起场面,这绝对是修炼的一身真本事,才得以在贾府泰然自若的谈笑风生。

刘姥姥会讲引人入胜的故事。村姥姥可以信口开河,临时发挥、顺口编造故事,她所说所讲,宝玉姐妹们都爱听,“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们说的书还好听。”说书,是一种传统的曲艺,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艺术和技巧,可见姥姥讲故事的水平还是颇高的。她就地取材的本领也人叹服,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大雪天,一个十八岁的标致姑娘偷柴草。这是看到贾府的这群美丽洁净的女儿们,她才临时改的剧本吧。第二个故事讲的佛教因果。贾府南院马棚着火了,贾母“吓得口内念佛,又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她因此迸发出灵感讲了一个神佛善报的故事,贾母和王夫人都被吸引住了。后来在宝玉的细问下,刘姥姥不得已又顺口胡诌偷柴草的茗玉小姐病死了,宝玉信以为真,激发了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的兴趣和痴念。

刘姥姥会说让人捧腹的笑话。她将贾府的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比作比铁锨还沉的“叉巴子”,既生动形象,又具有乡下土语的活波。说的众人都笑起来。贾母请她吃饭,她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罢又鼓腮不语。惹得贾府上上下下笑姿百态。刘姥姥很聪明机智,一方面逗乐了众人,另一方面为自己的惊人食量提前找个台阶下。刘姥姥语言是很有张力的,一个笑话未平,另一个笑话又起。她连夸赞鸡蛋都能夸出个喜剧色彩来:“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连贾母都笑出了眼泪来,真的是趣味盎然。

刘姥姥会行乡野气息的酒令。前面吃饭时候,姥姥已经说了很多的笑话,因而到了行酒令的时候,大家还期待着姥姥的笑话。别看是庄家人,闲了的时候,也会从行酒令中找点乐趣点缀生活,只是他们说的没有贾府里那些读过书的小姐和少爷们文雅罢了。

鸳鸯笑道:“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听了,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家人罢。”众人哄堂笑了。贾母笑道:“说的好,就是这样说。”刘姥姥也笑道:’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众人笑道:“这是有的,还说你的本色。”鸳鸯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个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了。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刘姥姥真是对答如流,她的酒令,通俗却不“俗”,充满了乡下人生活的气息,不仅接地气,且具有超强的艺术表现力。虽不文雅,却趣味横生。“艺术是生活的镜子”,正是因为刘姥姥有着对生命的热忱和对生活的热爱才能行出这样别具特色的酒令来。

刘姥姥虽是芥豆之微,然而身处繁华之地、富贵之乡,无论是讲故事、讲笑话,还是行酒令,自然而有趣,不怯场,不尴尬、不冷场,可谓撑得起场面,吃得开人面。

读完《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反观自身,人生未能遂愿之时可曾抱怨否?里子不丰盈之处可曾囿于面子否?一言一行总关情否?身为人师,可曾为苦于应试之乏味的弟子们及时送去欢乐的慰藉否?恍然发现:自愧不如刘姥姥,只能见贤思齐焉。

读完刘姥姥,我有一种揭下面具,重新认识自己的感觉,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丝喜悦。

就像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言:“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文艺研究

《文艺研究》杂志创办于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是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月刊。《文艺研究》以“引领学术潮流,把握学术走向,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为办刊总方针,强调现实性与学术性、前沿性与基础性、学理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提倡中国视野、中国问题、中国气派,广泛容纳文学、艺术各领域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优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变

从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剧烈媒介迭变,观察未来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