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讀紅樓」莫怨東風當自嗟——林黛玉(外一篇)

「高中生读红楼」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外一篇)

「高中生读红楼」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外一篇)

莫怨東風當自嗟——林黛玉

實驗華夏女中 十年級(2)班 王嘉儀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

林黛玉是一位充滿悲情色彩的女子,她的生命如同花期般短暫,一瞬的嬌豔,最終消失無影。

從身份家世上來講,林黛玉是貴族小姐,家中雖不似賈家般富裕,也算是書香門第。但自從父母雙亡之後,便不再有依靠,只能憑藉賈母外孫女的身份在賈府中生活。黛玉在賈家眾人看來,是一位無依無靠、受賈府照顧的外人而已,因此受重視程度不及貴客薛寶釵。從性格上來講,林黛玉比較敏感,又由於家庭與自身處境,顯得尤為多愁善感,常常以淚洗面。從外表與平日種種行為來看,林黛玉弱柳扶風之姿,頗有柔弱之風。幾個經典情節中,黛玉葬花可以看出林黛玉是個心思敏感細膩的人,還可以看出林黛玉是個頗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人。這樣的浪漫主義使她常常見景生情,寫出的詩也常常慨嘆生命坎坷。

但她心中所容多是美好的事物,可以說是心懷詩和遠方的女子。相對於薛寶釵,她更像是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如同荷花般高潔無暇、率性通直。在《香菱學詩》中,她未曾顧慮香菱與丫頭無異的身份,而是認真負責地進行推薦與講解,這正是她對美好事物真誠熱情的體現。在嬌美之中又有天真率性之姿,真可謂奇女子。

眾人對黛玉充斥著誤解。大概因為林黛玉不論是哭是笑、或傷或悲、言語尖酸還是熱情洋溢,都是隨著自己的性情。與寶釵相比,就顯得有些刻薄,不好相處。故賈府眾人不待見她,眾人傳開的都是“林姑娘不好相處”,眾口鑠金,人們對黛玉的偏見便深固於髓,真是“婢子不宜好相識”。而黛玉這樣多愁善感的女子,受到風言風語又難免暗自神傷,心中鬱結,只能日夜寫詩以寄內心憂困,於是便成為了惡性循環,鬱鬱寡歡而不被理解。

關於黛玉與寶玉的情感關係,我認為兩個人的思想精神有著高度的相同,兩個人都有浪漫主義情懷(同看《西廂記》、一起葬花等)。比起四書五經和經濟仕途,他們都更加在意美麗的事物,更喜無憂無慮的生活(黛玉未曾提點寶玉讀書、寶玉不在乎金銀財物)。二人相比寶玉與寶釵更加符合愛情的標準,因此在結尾中寶玉娶寶釵時黛玉亡故也顯得悽慘諷刺。但若換個角度來看,寶玉與寶釵二人的婚姻也許是最好的結局。錢鍾書認為,寶黛二人結合才是更悲劇的源頭,他說“若木石姻緣僥倖成就,喜將變憂,佳偶終成怨偶”,此所謂“遙相望則相思相慕,習近前則漸疏漸厭,男女乖合,非初一律”。大觀園中走出帶有浪漫情懷的青年男女,不曉得會怎樣面對一落千丈的社會地位與現實生活中的世態炎涼,寶黛二人能否同甘共苦,一同走過半生仍是問題。因此以符合人物形象與性格特點的方式辭世,保留美感與深情,也許是最好的結局(薛寶釵與賈寶玉性格互補),因此只能慨嘆“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東風當自嗟。”

林黛玉這一人物的悲情之處還體現在她成為了家族利益鬥爭的犧牲品,就算賈府不曾敗落,黛玉嫁給寶玉的幾率也十分渺茫。賈寶玉是同一輩中最尊貴的孩子,賈家家主之位多要傳給寶玉,因此王夫人更會選擇一位有勢力、能夠幫襯賈寶玉且適合做妻子的人,薛寶釵是極好的人選。黛玉與寶釵二人,黛玉適合做知己,但寶釵更適合做妻子,可惜生性浪漫的寶玉不喜歡現實的寶釵,又無緣娶回知己,這樣的悲劇反映的是舊時代婚姻的常見現象。曹雪芹不僅寫愛情故事,還反映了社會問題,的確是為人稱頌的鴻篇鉅著。

我們不忍目睹這樣一位才情洋溢的美好女子鬱鬱而終 ,只能嘆息她的悲情命運和生不逢時。同時,以林黛玉為線索,我們徐徐走入賈府興衰的繪卷,讓我們領略了《紅樓夢》這部中國古典文學的悲與美。

「高中生读红楼」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外一篇)

千思黛玉 一夢紅樓

實驗華夏女中 十年級(1)班 潘穎文

《紅樓夢》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緻,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真事隱去,假語村焉”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後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圍繞《紅樓夢》的品讀研究形成了一門顯學——紅學。

人物論大概是其中最龐大的一支,《紅樓夢》人物中,我是黛黨。

雖然她總被人們詬病容易落淚、小家子氣,但她高潔的才情和不拘泥於世俗的個性令我欽佩。

曹雪芹給她以下判詞來評價她。“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詩詞,道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以及曲子:“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由此可見她的一生並不幸福。從早年的喪父喪母、寄人籬下、愛而不得,到高鶚結局中的焚詩慘死。

但她的一生仍舊精彩紛呈。她性格高傲,有著詩人的才華。用一雙通透,不屑的眼睛看待世俗。

俞平伯評價她:“釵黛雖然並秀,性格卻有顯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寶釵曲,黛玉剛而薛寶釵柔,黛玉熱而薛寶釵冷,黛玉尖銳而薛寶釵圓渾,黛玉天真而薛寶釵世故……一個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個是它的肖子寵兒。作者借了抑揚褒貶進行批判,對於釵黛有所抑揚。其揚黛抑釵,他的意思原是鮮明的。”

我喜歡“孤臣孽子”這樣的評價。面對昏庸的俗世,黛玉的確是叛逆的,是格格不入的。正因如此,她身上的光芒才如此耀眼而絢爛。

嘆黛玉

絳珠入塵世,芙蓉水中仙。

春冢落紅悲,秋窗飄雨閒。

一笑一顰蹙,漂泊如罥煙。

曲終人已散,紅消香更殘。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