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中如何解決「老無所養」問題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持續深入,五級書記抓扶貧,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正在推進。據調查,“老無所養”是目前基層精準扶貧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有些貧困戶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將無勞動能力的年邁老人直接甩給政府。這些貧困戶子女有的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靠外出打零工養自己小家都很困難,無力顧及老人;有的負債累累,甚至連累父母,但有相當一部分子女有贍養能力而不履行贍養義務,他們與國家政策規定鬥智鬥勇,用假離婚、遷戶口等辦法讓老人分門立戶,給父母戴“貧困帽”。解決好“老無所養”扶貧難題,已成為打破脫貧攻堅瓶頸的關鍵環節。

解決“老無所養”致貧問題,思想教育是內力,規則約束是外力。對於本有贍養條件的“假”貧困戶,首先需要從思想教育著手,加強孝文化的宣傳,提高贍養意識;其次,可建立不孝子女庫,將其納入不孝名單,限制其職業發展及信貸資格;第三,應依據法律法規,追究其遺棄無生活能力被贍養人的法律責任;第四,對個別與被贍養人惡意串通騙取國家扶貧資金的,應加強精準識別,及時清出系統。

當然,對子女無贍養條件的貧困戶,政府必須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採取多種有效措施,確保其在規定期限內脫貧。解決這些人“老無所養”問題,產業扶貧是主導,技術幫扶是手段。有些貧困戶雖然無人贍養,但他們還有勞動能力,可以通過勤勞的雙手養活自己。對於這樣的貧困戶,應積極給予產業扶貧支持,對他們來說,缺乏資金可能是主要問題,幫扶幹部應及時利用好扶貧政策幫助他們申請貸款、補貼等資金支持,積極鼓勵農戶按產業發展規劃貸款。基層組織應扛起重擔,依託特色產業帶動當地貧困戶走上致富路。哈爾濱市賓縣賓州鎮友聯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創新“黨支部+合作社”發展模式,在縣扶貧辦的支持下成立木耳合作社,吸納幸福大院孤寡老人貧困戶到木耳基地務工,依靠合作社收益脫貧,已成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的典型,他們的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鑑。不論是務農還是務工,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談得上勤勞致富。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有勞動能力但無一技之長的貧困戶,應採取技術幫扶的手段,加大技術培訓和就業指導力度,多管齊下,打開生活困境。

解決“老無所養”致貧現象,公益事業是依託,社會保障作兜底。近幾十年來,我國公益事業迅速發展,公益機構不斷壯大,影響力不斷擴大,公益慈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已成為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類似於賓州鎮友聯村幸福大院這樣的公益性養老院,不是單憑政府一方力量,而應以公益慈善事業為依託,開放發展扶貧的多元主體,讓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進來,共同助力精準扶貧。另外,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應積極給予醫療、養老、低保等社會保障,解決其住有所居、病有所醫、食有所給等問題。

當前,我國脫貧工作已經進入最後的攻堅期,妥善解決“老無所養”問題迫在眉睫,而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仍須我們共同關注和不懈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