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新技術、新成果,首屆土壤修復與中醫農業大會未開先熱

即將於2018年7月7日召開的“土壤修復技術與產業化發展大會暨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成立儀式”,信息公佈以來獲得了業內廣泛的響應和支持,原本計劃一天的論壇,增加至兩天。

熱點一:

三大院土鼎力支持土壤修復與中醫農業大會

熱點二

權威機構專家土壤修復領域頂尖專家雲集,深度剖析土壤修復難點與痛點,支招技術支撐與成果解析方案

中國農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執行會長、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理事長、農業資源區劃所原所長王道龍、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生態環境部生態司生安處處長王捷、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農業部耕地質量檢測保護中心處長李榮,農業部微生物肥料質檢中心主任李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所長徐明崗, 中科院瀋陽研究所原所長黨委書姬蘭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建明,增值技術聯盟理事長趙秉強,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主任、中國環境學會固廢分會副主任張樹清、農業部肥料登記評審管理處處長閆湘、副處長沈德龍、黑龍江省農科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魏丹,亞洲環境重金屬研究中心主任馬義兵,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袁紅莉、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認證認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唐茂芝安徽省土肥總站胡芹遠等近30位領導專家將分別從我國土壤現狀及發展,微生物與土壤治理修復、土壤養分現狀、黑土地土壤治理和維護以及重金屬汙染土壤的修復等多個細分領域進行專業深度報告,為與會企業下一步產品研發、推廣和土壤改良和修復服務提供專業引導。

新視角、新技術、新成果,首屆土壤修復與中醫農業大會未開先熱

專家表示,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目前在生命週期中所處的位置仍是起步成長階段。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 1-2%,而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的土壤修復產業中已經達到 30%以上。預期隨著國家宏觀和行業政策對土壤修復重視度提高,以及相對完善的土壤修復管理體系構建,未來將會產生更多的土壤修復項目,市場需求將擴張,土壤修復規模將迎來巨大的提升空間。

熱點三

《中醫農業》辛勤耕耘者與實戰家浮出水面,成為新農人當紅名片

與土壤修復的命題一樣,本次大會設定的中醫農業發展的主題同樣吸引了大批中醫農業領域先行的實踐者踴躍報名分享。包括施可豐、鄂中生態、國農科技、瑞博特生物、重慶中翰科技集團、渭南拜農生物科技、綠油油科技等幾十家從事中醫農業投入品研發和生產的創新型企業。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國際中醫農業聯盟首席科學家兼專家委員會主任章力建,中國農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執行會長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原所長 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道龍,中國農科院農經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副理事長兼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朱立志,中國農科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副所長、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勇,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副研究員、國際中醫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梁鳴早、李正,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副理事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施可豐公司董事長解永軍、中國林促會林業生態旅遊委員會會長 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副理事長兼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健,華文傳媒集團董事長、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處主任劉蘇華,鋤禾網創始人 國家創推委品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際中醫農業聯盟執行秘書長劉若帆等中醫農業領域的權威領導及專家悉數出席,圍繞中醫農業產業發展、規範化運營、示範基地建設、產品研發、技術交流等專題進行權威報告。

新視角、新技術、新成果,首屆土壤修復與中醫農業大會未開先熱

長期從事中醫農業產品技術研發的實戰家潘衛東、王若焱、韋汶禮、賀久峰、章根平、樑龍華、張建華、盧秀玲、金維典、肖範 、張懷文、楊栓明、 、創新肥料研發企業代表孫運生、代中旭、王福生、劉登凱、黃蘇一等將進行成果展示,更值得關注的是曾在生態及有機農業領域享有威望的劉平、王華飛、胡躍高、蔣高明、朱安妮、朱思浩、閆洪明、馬新立、王友福老師以及劉曉飛、邱發金、程樹文等新農人與參會者共同分享成果與經驗。

據悉,籌備已久的國際中醫農業聯盟目前已經搭建起完整的架構,並將在此次大會上一一呈現。同時,為更好的服務於聯盟成員,聯盟發起成立了國際中醫農業聯盟技術服務平臺,關於該平臺的關鍵作用和對成員的意義大會將由專業人士做解讀,而目前已經有17家企業入選平臺首批成員。同時持續時間最長,全員參與,互動傳播,感動滿滿的國際中醫農業十佳開創者及追夢人將在本次大會上首次亮相,並現場分享他們在中醫農業領域的成功經驗。而首批中醫農業大講堂地方聯絡站、中醫農業示範基地現場掛牌也意味著我國中醫農業理論技術與實踐進入了全面落地階段。

專家表示,我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的新階段。中醫原理和方法對所有動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醫治病蟲害、促進健康生長的作用,並能有效地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和質量。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許多成果和經驗,但目前植物性藥品在農業上應用較多的是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加大中醫原理和方法在農業上的應用,將5千年古老的中醫文明化作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使中醫農業成為我國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

大會組委會表示,此次大會獲得了業內各類型相關組織機構的強烈關注和積極參與。除了之前提及的三大院士團隊,還有來自重金屬修復聯盟、富硒產業聯盟、中國肥料產業鏈創新戰略發展聯盟等多家組織機構的參與。這一方面體現了大會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當前土壤治理與修復領域的參與者之廣泛,更重要的是讓人看到了中醫農業強大的包容空間和廣泛的覆蓋面。

60多位領導專家,百餘家企業,2整天的關於土壤治理與修復、中醫農業的深度探討,乾貨滿滿,新觀點、新項目、新模式、新政策、新機遇、新未來,本次會議會讓更多與會企業獲得接下來企業戰略定位、產品開發、經營領域選擇和技術升級等多個方面的啟發和思考。

關注土壤,就是關注未來

新視角、新技術、新成果,首屆土壤修復與中醫農業大會未開先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