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興不成市-興寧,解讀這座有著「小南京」之稱的城市!

興寧自古有句俗話—“無興不成市”。這句話,驟聽之下,覺得未免過於誇大。但和走南闖北的人談一談,他們卻認為某一地區範圍內,有其真實的內涵。本省範圍內的東江、北江、西江、韓江一帶的市鎮,興寧的小商小販很多,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據說抗日戰爭時期,五華、龍川、河源、博羅、紫金、惠陽、揭陽、翁源、英德、樂昌、清遠、曲江等縣,所到之處,都可聽到興寧話和遇見許多興寧人。至於鄰省如福建、江西、廣西、湖南、湖北的各個圩場,也都有很多興寧的小商小販。

無興不成市-興寧,解讀這座有著“小南京”之稱的城市!

興寧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到外面去做商販呢?這是由興寧的社會條件決定的。因為興寧地窄人稠,每人平均只有四、五分的耕地(解放前大部分田地又被地主佔有)。長期以來興寧都是缺糧縣,因此許多人都被迫到外地去謀劃生。由於家鄉生活困難,多數出外的人也很安心外面,所以,興寧人的適應性和生活力都很強,能夠落地生根,蔚然成林。

無興不成市-興寧,解讀這座有著“小南京”之稱的城市!

興寧人帶著資本到外面去開店經商的,是很少見的。有些人形容興寧人只束條褲帶出門,這是事實。一般他們出去的時候,還只有十二、三歲,他們捧著一個篾織的小籮蓋,裡面擺著一些針、線、釣、紅頭繩、棉紗帶、筆墨紙簿等。這些商品,充其量只值二三元。但他們託著這些商品熱門的圩 場轉來轉去兜售,就可以維持生活,且有些積蓄。

無興不成市-興寧,解讀這座有著“小南京”之稱的城市!

他們勤勞儉樸,三日赴三圩,每天天不亮就要趕赴圩場,少則走一、二十華里,多則走四、五十華里,做完生意摸黑回到住地,吃了晚飯,洗淨汗溼的衣服晾好,才能睡覺。逢十才能休息一天,碰到月小(指農曆),下旬這一天的休息也沒有了。他們這樣披星戴月、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地幹了五、六年,如果沒有沾染上不良嗜好,又是精明能幹的,都可以把歷年的積蓄,由流動兜售,改為街邊擺攤檔。這時貨色比以前多得多了。有些人這樣又幹了幾年,盈利更多了,便可以開一間小小的店鋪。有的人也由小店鋪變成大商號的。

無興不成市-興寧,解讀這座有著“小南京”之稱的城市!

過去,由於興寧人為了謀生出外經營小本生意的人很多,到處皆是。這也許就是“無興不成市”這句話的出源,而這話跟“小南京”之稱可謂是不謀而合。新中國成立後,興寧的工商業生產更進一步發展。1958年起,先後建成眾多工商企業,形成了廣東8大工業生產基地之一。至1984年,全縣工業生產無論在規模、門類、產量、產值和技術設備等方面都比建國前有很大的發展。其中興寧電機廠、無線廠、球閥廠、通用機械廠等8家被列為中央有關部和省定點廠。“口得福”味精獲得十二屆巴黎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牌獎,不鏽鋼球閥,水輪發電機等眾多產品獲省、部級優質產品稱號。商業網點布遍城鄉,貿易繁榮,購銷興旺,銷售於全國各地,而今的“小南京”更具規模,更為顯目。

無興不成市-興寧,解讀這座有著“小南京”之稱的城市!

興寧是客屬之邦,歷來崇文重教。文化教育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又進一步促進文化教育。因此,歷代人文蔚起,形成了“文化之鄉”、“紡織之鄉”、“商貿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真是:百員將軍出齊昌,千名教授同故鄉;萬千工賈遨商海,難計鉅子邁州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