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賺幾千萬的小鮮肉,你怎麼看,各位?

“小鮮肉”三個字,對於當下的影視圈而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製作方渴望他們帶來流量,獲取更高的回報;同時,又認為他們漫天要價不敬業,還分走了蛋糕中的最大的一塊。今天我們來聊聊小鮮肉!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怎樣才能被稱為“小鮮肉”?

“小鮮肉”最早是指年紀輕輕的男演員,隨後逐漸演變為粉絲眾多的年輕偶像的代稱,也有人給這類藝人起了一個新名字——流量明星,因為有他們的地方,就有話題和流量。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上海電影節上,馮小剛再度把炮火對準“小鮮肉”——“這些孩子啊,太娘。市場怎麼會追求特孃的男孩呢?男孩應該陽光,有爺們勁兒”、“現在的男孩都很靦腆、俊美,再加上被包裝成那樣,現在的經紀公司起了很大的壞作用”。

成龍受訪時曾爆料,某“小鮮肉”一到片場,就把自己當成是大牌,武打戲的部分別人都幫忙拍完了,才在在眾人的簇擁下來拍幾個喘喘氣的鏡頭,接著直喊“我好累啊”連忙收工。

報價這麼高?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片方等著搶?

這位導演笑著回應說:“沒有人啊,現在流量男演員非常缺,吳亦凡、鹿晗、黃子韜這波的報價近億,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的人特別少,劇組又都希望有帶流量的‘小鮮肉’,畢竟是拍給女性觀眾看。”

早前,導演陳可辛也在受訪時透露,當下整個發行制度是傾斜於大IP和“小鮮肉”,“被市場綁架是擺在所有電影人面前的一道坎”。

老戲骨高明提到,當下影視圈的一個通病就是用演員來選角色,“先把熱門演員定下來,再去給安一個合適的角色,但實際上應該根據角色來選演員”。他還說:“在我看來,一些有顏值的演員就是男不男女不女,頭髮都長到眉毛這裡,一看是千篇一律,沒有任何的魅力”。

一年賺幾千萬的小鮮肉,你怎麼看,各位?

一年賺幾千萬的小鮮肉,你怎麼看,各位?

一年賺幾千萬的小鮮肉,你怎麼看,各位?

2016年8月26日,央視播出“天價片酬”專題新聞,片中就國內藝人高片酬的工作做了報導和點名批判,天價片酬導致製造經費嚴重被佔用,編劇、後期配音等其他工作人員的報酬極低一級問題。《人民日報》上一年9月也發文痛斥藝人天價片酬,文章稱,不少影視劇裡,用於藝人薪酬的花銷佔到整個項目費用的一半以上,而最該花錢的後期製造、特效等環節,卻只能在有限的預算裡“戴著鐐銬跳舞”。

總之,不管誰是引發眾怒的“小鮮肉”,我們都希望,多一些真誠,少一點套路,多拍好劇,才是好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