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綠葉紅鑲邊:還陽、退青、走水、做手這些暗號是什麼意思?

武夷巖茶是產於福建崇安武夷山一帶茶葉的總稱。

它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被譽為烏龍茶中的明珠。

其採製方法獨特:要求外形粗壯、緊實,色澤油潤,紅點明顯,淨度高,採摘標準為一芽三四葉。

製法計有十三道工序,享有“武夷焙法,實甲天下”之譽。

揭秘綠葉紅鑲邊:還陽、退青、走水、做手這些暗號是什麼意思?

做青是形成武夷巖茶風格和品質的關鍵工序,包括搖青、做手與靜置。

做青師傅們的任務就是使得青葉在這三個動作裡死去又活來幻化出他們最佳的狀態臨界點。

打個比喻:做青就像教育孩子,你拍打他是希望他變得更好,但是你又不能打傻他,這就需要階段性地慢慢調教。打一次,讓他休息休息緩過神來,再打一次,再緩一陣。歷經8~12小時內反覆6、7次之後,他終於被教育成最好的模樣了,做人的品性就此定下,於做青亦是如此。

揭秘綠葉紅鑲邊:還陽、退青、走水、做手這些暗號是什麼意思?

做青是搖青(含做手)與靜置交替的過程,它兼有繼續萎凋的作用。

做青過程是葉細胞在機械力的作用下不斷摩擦損傷,形成與多分氧類化合物酶性氧化為主導的化學變化,以及其它物質的轉化與積累的過程,逐步形成花香馥郁的,滋味醇厚的內質和綠葉紅邊的葉底。

揭秘綠葉紅鑲邊:還陽、退青、走水、做手這些暗號是什麼意思?

做青是在搖青與靜置中,葉梢走水葉片呈緊張與萎軟的交替過程(即走水)。

搖青時,葉子受振動摩擦,葉緣細胞損傷,促進水分與內含物由梗向葉的運輸轉移。

  • 靜置前期,水分運輸繼續進行,梗脈水分向葉肉細胞滲透補充,葉呈挺硬緊張狀態,葉面光澤恢復,青氣顯,俗稱“還陽”

  • 靜置後期,水分運輸減弱,蒸發大於補充,葉呈萎軟狀態,葉面光澤消失,青氣退,花香現,俗稱“退青”

退青與還陽的交替過程即是走水。

揭秘綠葉紅鑲邊:還陽、退青、走水、做手這些暗號是什麼意思?

整個做青的過程需經6-7次搖青和“做手”,時間約近5-6個時辰,甚至7—8時辰。

在退青與還陽的交替中,內含物化學變化的產物不斷累積,至做青後期,由於青葉厚堆,葉層溼度加大,葉水分蒸發受到限制,葉子水分得以補充,葉片挺硬背卷呈湯匙狀,葉緣紅邊顯現,最終呈現了葉片邊緣紅變萎靡,而葉片中部因發酵較輕,加之吸收了葉柄葉梗的水份,則須仍保持相當的含水量及原有色澤,形成了“三紅七綠”湯匙狀的巖茶特徵。

這說明做青程度已適度,即可進行下一步的炒青和捻揉。

揭秘綠葉紅鑲邊:還陽、退青、走水、做手這些暗號是什麼意思?

武夷巖茶做青有手工搖青、搖青機搖青和綜合做青機搖青等方法。

做青遵循重曬輕搖,輕曬重搖和先輕後重的原則,具體做法是:轉數先少後多,用力先輕後重,靜置的時間先短後長,發酵程度逐漸加深。

揭秘綠葉紅鑲邊:還陽、退青、走水、做手這些暗號是什麼意思?

茶工們將做青這一環節的技術奧妙總結為十二個字——“看天做青、看青做青、青變則變”

,即要根據天氣、茶葉品種、茶青長勢等情況,靈活機動地採取相應的辦法。

實際上又包括“看品種曬青”(葉片水分含量高者多曬)、“看茶青嫩度曬青”(嫩葉可多曬)、“看採摘時間曬青”(早青可重曬,午青宜輕曬)、“看季節氣候曬青”(春茶宜多曬,夏、秋茶宜少曬)等內容。

若非置身於武夷巖茶製作的實地環境,並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一般人很難把握這八字要訣。

這是一種屬於手藝人的、農民的、不識字群體的“經驗世界”,對技術的準確把握,依賴於對本土環境的熟悉程度,並且經驗性知識只能與處於同一社區空間中的群體共享——這並非出於茶工們的自私保守,而是因為一些術語及其表示的狀態只能為當地人所領會。

對於外來者而言,這是一個全然陌生的、不易掌握的世界。

揭秘綠葉紅鑲邊:還陽、退青、走水、做手這些暗號是什麼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