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延長對俄羅斯經濟制裁 歐盟要替「兄弟」美國教訓鄰居?

【俄羅斯龍報網】歐盟5日宣佈,將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延長至2019年1月31日。

新華社報道,這項制裁是在俄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以及支持烏克蘭東部分裂分子後對其實施的。

這是在離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不到兩週之際,歐盟委員會宣佈將對俄羅斯的制裁再次延長6個月的決定,此前的制裁將在7月31日過期。

報道稱,2014年7月,歐盟以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製造不穩定"為由對俄實施經濟制裁。2015年,德、俄、法、烏四國簽署《明斯克協議》,其主要目標是在烏克蘭東部實現停火。2015年以來,歐盟表示對俄製裁的期限要與明斯克協議落實情況掛鉤。由於認為《明斯克協議》未能得到完全執行,這已是歐盟第6次延長經濟制裁。

歐盟針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個人和法人單獨實施制裁。制裁每半年定期延長一次,制裁名單也不斷擴大,同年9月擴展了經濟制裁內容。

對俄製裁主要針對金融、能源和國防領域,包括禁止俄羅斯能源、防務和金融企業或機構進入歐盟資本市場;禁止歐盟國家與俄羅斯做武器進出口貿易等,比如2015年,法國為俄建造的兩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因烏克蘭危機使軍售合同中斷。

西方國家實施的一系列對俄製裁,莫斯科採取了回應措施,主要包括限制進口歐盟農產品等。

同時,莫斯科曾多次否認西方國家有關其干涉烏克蘭事務的指責,並表示俄羅斯不是烏克蘭國內衝突方,也不是調解頓巴斯局勢的明斯克協議的主體。

俄羅斯外交部長稱,延長制裁,布魯塞爾再次失去了重新思考其對俄方針的機會。莫斯科稱,將俄歐關係與明斯克協議聯繫起來不過是一種"虛偽",但歐盟卻缺乏決心承認這一點,俄羅斯對此表示遺憾。

俄羅斯的"死敵",作為北約成員國的老大,美國因俄"吞併"克里米亞半島,於2014年也開始對俄實施制裁。制裁措施包括凍結資產,禁止同特定俄羅斯公司及個人之間的交易,限制同俄羅斯公司的金融交易,禁止可能會被用於油氣勘探或軍事的出口等。在今年4月也宣佈對一批與克里姆林宮關係密切的企業和個人實施新一輪制裁,對7名俄羅斯商業領導人及其擁有或控制的12家企業、17名俄羅斯高級官員、一家俄羅斯國有武器進出口企業及其下屬銀行實施制裁。

俄、美、歐"三角關係"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強調"美國優先"的背景下,顯得更難以預測。

據報道,俄美總統計劃7月16日在芬蘭赫爾辛基會晤。克宮此前稱,普京與特朗普打算討論雙邊關係發展的前景和國際議程的緊迫問題。這將是特朗普就職以來,沒有利用峰會機會的兩國領導人的首次全面意義上的會晤。俄羅斯多次表示,用制裁口吻與其對話適得其反,至於克里米亞問題,在2014年3月進行全民公投後,克里米亞已成為俄羅斯的一個地區,該問題已徹底結束。

回顧俄歐關係,克里姆林宮曾試圖建立起一個以俄羅斯為首的"巴黎-柏林-莫斯科"保守軸心來挑戰現有國際秩序,但烏克蘭危機宣告了這一努力的破產。然而,美歐關係復甦仍前途漫漫,據《文匯報》報道,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惡化,從根本上來說,是緣於冷戰結束後根深蒂固的結構性矛盾。在西方世界看來,前蘇聯解體是冷戰的勝利,而俄羅斯要想和西方對話,前提是接受西方的"民主理想"和制度設計。但是在俄羅斯眼裡,這是不可接受的霸權主義。從沙俄帝國到蘇聯再到俄羅斯,都把自己看作一個大國,不僅要求平等地與其它國家對話,而且還承擔拯救他國的使命。另外,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數度迎合西方,但屢屢不被重視。西方從最開始只是表面上支持俄羅斯"休克療法"等一系列改革,到不斷髮動一輪又一輪"顏色革命",把北約和歐盟的邊境推近俄羅斯邊界和心理腹地,再到烏克蘭危機,俄羅斯感受到了與西方交往過程中的不平等、不受重視和不被信任,並不斷遭受觸及底線的挑戰,這讓俄羅斯一直耿耿於懷。因此,俄歐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並非一朝一夕可以緩解。

但問題是,歐盟真的要為"兄弟"美國,要與俄羅斯"幹仗"嗎?當美國宣佈自6月1日起對鋼鋁產品加徵關稅的那一刻,歐盟徹底被美國的"絕情"傷了心、切了膚、動了怒,當月14日歐盟成員國一致同意對美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

不僅貿易,區域安全方面,在軍費分攤、貿易問題、伊核問題、耶路撒冷問題等方方面面,美國與其在歐洲的北約盟友步調非常不和諧。北約也因各種問題,分歧不斷。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前,分析人士預料,跨大西洋關係將會走下坡路,但他們沒有料到的是,美歐關係居然能糟糕到如此地步。北約所標榜的"集體安全"可能難以"昨日重現"。

曾經,北約這一集體安全組織將美國和其歐洲盟友緊密聯繫起來,成為雙方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基石。但特朗普上臺以後,曾多次批評多數北約成員國未達到支付軍費佔GDP2%的門檻,這種"搭便車"的行為"對美國不公平"。美國總統特朗普:28個成員國中,23個沒有達標,沒有支出應有的軍費,這對美國民眾、納稅人不公平。

除了貿易、軍費之外,在特朗普宣誓就職以來的五百多天裡,美歐在環境、安全甚至政治層面"風雨"不斷,從美國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對歐洲發起關稅貿易戰,到美國不顧歐洲盟友的強烈反對執意退出伊朗核協議、重啟對伊全面制裁,美歐"友誼小船"面臨波濤洶湧。

怪不得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在5月份舉行的歐盟領導人會議上抱怨:"有(美國)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但不可否認的是,歐洲同美國在經濟、軍事安全等領域的影響力仍不對稱,尤其是面對恐怖主義威脅、中東北非動盪對歐洲安全的衝擊、應對所謂俄羅斯威脅等,歐洲仍然需要"北約"這條紐帶與美國保持現有的夥伴關係。但如果"美國優先"持續加大美歐離心力,北約的所謂"集體安全"理念恐怕難以抵擋不斷來襲的風風雨雨。

自由歐洲電臺網站5日報道稱,歐盟領導人12月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時,將再次商議是否延長對俄製裁時間。

據俄塔社當天報道,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洛娃對此表達了遺憾,稱歐洲領導人又一次錯失與俄羅斯改善關係的機會。

對於鄰國,習近平主席有一個生動比喻,鄰居是搬不走的,人可以擇鄰而居,但國家是搬不走的,所以只有一個選擇--和睦鄰邦。

那麼歐盟、俄羅斯和美國是否從中get到些啟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