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的歷史

我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

《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銀箔鏤空刻花,都與剪紙同出一撤。

中國剪紙的歷史

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摺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

唐代剪紙已處於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綵、茶盞的裝飾。

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綵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中國剪紙的歷史

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紮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為女紅的必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在我國的民間手工藝術中,這樣的剪紙能手為數不少,她們是美的創造者,也是手工藝術的傳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