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盔甲,爲何兩軍對陣還會拚命放箭?

用戶133916062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無疑是一中極為重要的遠程打擊武器,而隨著冶鐵工藝的發展,鐵質板甲也成了保護士兵的重要裝備,而一般的鐵質板甲也有非常優秀的防護能力,歐洲極端的重型鎧甲,幾乎將防護髮揮了極限,但即使如此,鎧甲在一些重要的部位,例如:觀察戰況的眼睛位置和胳膊大腿根部,相對防護比較薄弱!



雙方為什麼要以弓箭對射呢?弓箭的作用不一定一定要穿透鐵質板甲,尤其是弓箭手齊射的情況下能夠有一定的概率射中對方陣列中的一員的防護薄弱的部位,若多次齊射無疑會造成對方陣列的一定程度的混亂,而且防守方舉著盾牌挨箭雨也對防守一方的士氣打擊頗深,這已經足夠了!後續的衝擊兵力已經有機會衝破對方方陣!



更多的時候這種鐵質板甲只是少數貴族才有能力裝備的,絕大多數普通士兵能夠裝備鎖子甲或者皮甲已經不錯了,而貴族參戰往往是攜帶好幾個奴僕兵的,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裝甲,或是輕步兵或補給又或是弓箭手,這是因為鐵質板甲的成本極高,而最基本的布甲也對於他們來說是奢侈品!

例如蒙古軍隊西征時,在東歐與中東歐諸國聯軍的那場決戰就是例子,當時歐洲方面幾乎集中了東中歐所有的重裝騎兵,也無非三五萬的規模,在蒙古軍隊的非接觸作戰中,最終崩潰變成了潰逃!



這是因為雖然重裝騎兵的防護措施極強,但鐵質板甲不僅是昂貴,而且重量也是很大的,一個又這樣的軍團的衝擊力那也是客觀強大的,但核心問題是衝擊速度不行且持久力不足,這也意味著蒙古騎兵不用和他們對沖,而是保持弓箭射程以內,精準的弓箭射擊技術可以打擊板甲下防護脆弱的士兵,蒙古騎兵大多數是輕騎兵,機動性和持久力非常好,而當歐洲聯軍精疲力盡的時候,蒙古一路征服的地區的重裝騎兵糧食碾壓這隻騎兵的絕對存在!



而基於遊獵技巧的戰術更是將雙方戰損拉開,蒙古士兵不會愚蠢到人對人的對換,而是發揮自己的機動性優勢圍獵並切斷補給,等歐洲聯軍精神崩潰的時侯,放一個缺口,當一小股士兵跑出包圍圈的時候,歐洲聯軍幾乎所有的蜂蛹到這個方向,丟盔棄甲只顧逃命,恰恰進入蒙古騎兵設置的屠宰場,兩邊騎兵交叉射擊,最終將這些歐洲貴族組成的重裝騎兵徹底消滅!


嘟嘟超

弓箭的確射不穿盔甲,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時候士兵也穿不起盔甲。

很多人一看電影,那中國古代軍隊的氣勢,尤其是張藝謀拍攝的古裝大片,《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古代是有多瘋狂,能穿起黃金甲,再說黃金真的軟啊,並不是艱苦的金屬材料。

這裡,史論縱橫有必要說一下中國的冶煉業的發展。

在春秋末期之前,我國都屬於青銅時期,青銅是貴族人才能擁有的,直到戰國時期才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可以說正是鐵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用鐵做的兵器改變了戰爭屬性,戰國全是兼併戰,用鐵做的農具改變了生產模式,因此鐵一項很好的發明。

但是,戰國時期的鐵還是很少,到南北朝的時候出現灌鋼法,冶煉出的鋼硬度高,性能好,從北宋開始用煤鍊鐵開始,宋代的鐵產量相當於18世紀整個歐洲的冶鐵量。在南宋時期,金人發明了鐵浮屠,基本無人能敵,其實鐵浮屠就是重騎兵那種,人和馬都披重型盔甲,這隻部隊為金國打敗遼國滅了北宋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集整個金國之力,也就打造了一萬五千名柺子馬,五千名鐵浮屠。

後來被岳飛打敗之後,金國再沒能打造另一支鐵浮屠,其實就是沒有那麼多鐵了。

所以,在鐵匱乏的古代,一般士兵根本穿不起盔甲,只有打前排,在遊戲中俗稱那種“肉”的士兵,才能穿上盔甲,當然,大部分就是有點鐵片,估計,竹片會更多。

昨天看到一道題出為什麼古代的槍,只有槍頭是鐵的,而槍把是木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鐵的造價太高。

大部分的戰亂都是源自於農民起義,裝備比較差

為什麼農民起義拿起鋤頭就能造反,在明朝之前,尤其是秦末,漢末時期的農民起義昌盛,很可能就是官府的裝備其實和老百姓拿起鐵鋤頭差不多,到明清時期,農民起義的代價就高了,因為官兵有火器啊!

所以,在比較low的戰役中,士兵都是穿著單衣(南方士兵北伐不行,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到冬天的時候太冷),所以,弓箭能射死人。

弓箭作為一種重要兵器,也一直在發展

因此,弓在古代一直是輸出比較高的兵器,弓箭手,也一直是重要兵種。

史論縱橫對武器的具體發展,沒有過多的瞭解,但是清代出現的清弓,的確也是一種很厲害的存在,之所以清朝皇帝一再強調不能忘掉騎射本領,其中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對清朝弓的迷戀。

在清朝反抗明朝的統治過程中,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明朝官兵將武器更換為火器後,為了增加士兵的機動性,必然要將本身的盔甲減輕負重。

就是清朝的棉甲,就是厚衣服,再加上幾塊鐵,但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棉甲也扛不住鐵槍懟一下啊。

所謂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

存在即合理!古人也不傻,如果沒有作用,古代人也不會製造。


史論縱橫

手機碼字,就不放圖了。古代打仗和電視劇電影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盔甲問題,現代小口徑步槍是打不穿防彈衣,為什麼大家一打仗拼命開槍,特別中國95式步槍。很簡單兩個原因,不是每次打仗敵方都有防彈衣,比中東的非洲打仗,真正可能全軍配的只可能是中美俄這些大國強國。第二步槍主要主要是壓制對方,殺敵從二戰開始就是靠炮,就算中國也是一樣,只有我軍這種窮人殺敵才靠槍。回到古代,真實的戰爭盔甲是不多的,必須是精銳部隊,再說就算是精銳部隊也不一定是全裝甲,如你看古羅馬的士兵,和我國清代棉甲。其實有人沒搞清的是,防弓箭的甲的防長槍,刀劍的不一樣,防刀最簡單,有棉麻厚衣服,再加上幾塊鐵就行,所以唐刀我國後來不用了,只有日本這種不大披甲的才用。箭麻煩點,可以用鐵片穿起來防,但這種防不住槍和劍穿刺,必須更高級的。如宋代的步兵甲和歐洲板甲。

第二是陣形的關係,弓箭同樣重要作用是壓制作用。陣形在古代作戰相當重要,想想漢代匈奴,從小騎馬的為什麼打不過漢朝的騎兵,就因為有陣對無陣。

第三是射穿的問題,蒙古騎兵打遍天下,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蒙古的冶金技術提高,有了穿甲箭,可以破甲。步兵的弓,比騎兵更利害,步兵的弩破甲能力更強。宋朝時西夏人發現了更利害的神臂弓,可能相當於現代弓的弱小版,後來宋國也學過來了。


霜月秋風

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基本上是胡扯,除非你全身穿上幾十斤重厚厚的盔甲,普通弓箭才射不穿。但是你穿這麼重的盔甲,除非你是大力士,否則累都能累死你。


大漢弓箭手

像歐洲人的近10萬重甲兵,根本就擋不住幾萬蒙古人的弓箭,又沒有機動性,所以變得不堪一擊,幾乎全軍覆沒。歐洲變得惶惶不可終日,幸好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使得拔都等人不得不撤退回去爭奪汗位,歐洲才逃過一劫。

所以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的說法根本是不存在的,你有更強的盔甲我就有更強的弓箭,而盔甲的製作成本又遠大於弓箭,所以弓箭永遠是勝利方,盔甲只能用來減少傷亡,而不能杜絕。

至於兩軍對陣拼命放箭,是因為弓箭是遠程攻擊武器,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弓箭的作用。通過弓箭組織的箭雨一方面可以大量殺傷敵人,另外方面可以對敵人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只要箭雨足夠強,可以讓敵人自己就先崩潰了。所以你不先拼命放箭,在接觸戰之前多殺傷敵人,壓制敵人氣勢,等到短兵交接時對方就會有更大的優勢。

正因為古代東方擁有弓箭技術上的優勢,又有大量以弓箭手和以弓箭作為武器的輕騎兵,所以才可以一直壓制西邊的民族,東亞民族可以吊打中亞民族,來自中亞的民族又可以吊打中東和歐洲。比如漢朝時期,我們叫波斯為安息,對它的評價很不屑,就是國大兵弱,不尚武。這顯然是對其有一定了解才這樣說的。可能是經常受中亞民族欺負,因此中亞的民族都看不起它。而這個安息王國就是西方的帕提亞,卻可以和羅馬帝國打的旗鼓相當。


執斧傳播開天名

有網友問: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盔甲,為何兩軍對陣還會拼命放箭?第一種方式是讓開有盔甲防護的地方,我國明朝末年曾經記載過,八旗軍弓騎在9-18米距離內,騎馬射箭,專門射擊沒有鐵甲保護的面部,幾乎百發百中。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使用強弓射擊,在鄭成功反攻南京的戰役,鄭成功出動5000鐵人軍,全身披甲,面部也有防護,而且3個人一個戰鬥小組,2個人持盾,一個人持刀。非常兇悍,但是,八旗軍出動了強弓手和速射手。導致鐵人軍還是損失慘重,其中鄭成功手下第一戰將甘輝渾身上下被射中30多箭,很多箭都直接穿透了甘輝的雙層重甲。

但是盔甲對於弓箭沒有用處嗎?也要看具體情況在馬拉松戰役,雅典出動了1萬重甲步兵,他們配備了3米長的長矛,青銅劍,外面包裹著青銅的木盾牌,還有胸甲等防護裝備。

雅典人的中軍是4列重步兵,兩翼則是8列重步兵,波斯人確實通過放箭,阻止住了雅典人的中路,但是時間極短暫,雅典中路的重步兵在波斯人的第一批箭已經落地的時候,加快了衝擊速度,在最短時間衝過了波斯人弓箭100米有效區。

隨後無論是兩翼,還是中路,4-8列重甲步兵都讓波斯人的弓箭手,無防護的戰斧部隊阻擋不住。雖然最後波斯人集中力量在中間突然,但是最後雅典人的兩翼8列重步兵卻對其形成了合圍。在近距離8排長矛攻擊下,波斯人崩潰了。

比如羅馬軍團對陣日耳曼人,高盧人的時候,軍團輔助部隊出動了7000弓箭手首先對日耳曼人進行射擊,壓制住他們,讓他們無法使用遠距離投射武器,也無法移動自己的陣線,當羅馬主力軍團進入戰場以後,在弓箭手的掩護下,開始排列出嚴密的軍團陣列,隨後是一陣重型標槍的投擲下,整個軍團壓向散亂的日耳曼人。

但是羅馬軍團卻敗給了帕提亞人,帕提亞弓騎以散亂的隊形,從四面八方向羅馬軍團射箭。羅馬人排列出了著名的龜甲陣,防護住了絕大部分射來的箭支。

但是羅馬人也無法發動進攻了,只能單獨防禦,羅馬軍團想通過龜甲陣緩慢移動與帕提亞人交戰,但是每次接近他們,這些弓騎就逃跑,隨後再從四面八方圍上來射箭。這種折騰沒完沒了。

最後,筋疲力盡的羅馬人終於看到了即將開始衝鋒的帕提亞重甲槍騎兵,此戰羅馬慘敗,大量士兵被俘,被賣為奴隸。隨後,雖然,羅馬人發現,帕提亞人騎馬轉悠了一天射箭,到了夜晚馬要吃草,是一個薄弱環節。只是很多年以後,蒙古弓騎開始使用幾匹馬作戰。


深度軍事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古代就是唐朝最精銳部隊,也只有60%的披甲率。在大多數時候,無論是五代十國那樣的小軍閥,還是農民起義軍,披甲率都是非常低的。

而且在很多時候,正規軍的披甲率都不是很高,在明朝戚繼光也說浙江兵“俱赤體赴敵,身無甲冑之蔽”。這還是在經濟最發達地區的明軍裝備水平。我們看明軍最精銳邊軍的盔甲水平,正規野戰部隊從20-200%都有。

這也就是古代為什麼拼命射箭的原因——一支披甲率高,而且射箭能力強的軍隊,在面對缺乏盔甲軍隊時,是佔有絕對優勢的。

明朝末年,農民軍一看到入關參加剿滅戰的關寧軍,就大喊:“何處來此鐵帽子軍”,農民軍與關寧軍交戰百戰百敗,究其原因就是關寧軍全部重甲,騎射技藝有比較強,農民軍缺乏盔甲,又射術普通。

最後才出現了祖寬,吳鑲等人,經常以數百名,最多3000名關東軍在關內,殺的數萬農民軍到處跑。但是,真的穿重甲就不怕弓箭嗎?明朝人記載,八旗軍在3丈距離,專門強弓射擊面部,幾乎百發百中。


烽火觀察

恰恰相反,古代弓箭威力強大,可以穿透大部分盔甲。大多數人被粗製濫造的電影場景誤導了,看到影片裡射箭像落葉一樣的落下,所以才會有此一問。

古代的弓箭手是經過嚴苛訓練的專業兵種。使用的弓弩種類繁多,根據射程遠近分成不同的群組。威力最大的當屬床弩,射程遠,用於殺傷敵縱深有生力量。《武經總要》載有多種多弓床弩,其中最為強勁的三弓床弩又稱“八牛弩”,需百餘人絞軸張弦,箭矢“木幹鐵翎”世稱“一槍三劍箭”,大概狀如標槍,三片鐵翎就像三把劍一樣。床弩也可發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釘在城牆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緣而上。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5年),魏丕曾對床弩作了改進,射程又大為提高。《宋史·魏丕傳》記:“舊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這是古代射遠武器所達到的射程最高紀錄之一。

三弓床弩

床弩編隊

就是古代的輕型弓箭,其威力足以穿透大部分盔甲防護。秦國出土的弓箭箭頭使用青銅製作的標準部件,根據復原弓弩的射擊結果來看,就是古羅馬的全金屬盔甲也可以被穿透,何況皮質防護。直到明朝,也沒有防護弓箭的有效手段,杜松就是被清軍射穿頭盔而亡。

秦弩





各種弓弩使用方法和輔助工具

現代複合弓的威力更大,可以輕易穿透人體。甚至很多國家特種部隊只配備弓弩。弓弩威力大,無聲,不容易暴露目標,殺敵於無形。

我軍特種兵也配備弓弩『關注鶇飛天,感謝圖片作者』


鶇飛天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現在的防彈插板已經足以抵禦大多數常規步槍彈,為什麼現代步兵仍以突擊步槍為主武器”一樣。實際上,古代金屬鎧甲進入成熟階段後,防禦普通弓箭並不難,但是這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在披甲部位。實際上,在古代戰爭中,經常會出現士兵無甲和少甲的情況。

(秦漢時期的中國鎧甲)

例如在漢軍與匈奴的幾次大戰中,匈奴軍隊的弓箭雖然很難射穿漢軍騎士的鐵甲,卻能輕鬆地射傷缺乏護甲的漢軍戰馬,而大部分兵員都無甲的匈奴軍隊和漢軍步兵則更是在箭雨下死傷枕籍。

進入南北朝時期,中國開始大規模出現全套的具裝甲,能同時為騎手和戰馬提供全面防護,代價是嚴重降低了騎兵的機動性。而大多數精銳步兵則因體能限制而不可能全身披掛重型鐵甲。由於當時鐵甲的裝備成本很高,很多臨時徵募的士兵則不能指望有鐵甲了。此時放箭的效果自然極好。

(古代歐洲鎖子甲)

進入宋代後,中國的鐵甲才真正進入“白菜化”時代,不僅僅富庶的宋朝能擁有披甲率極高的軍隊,連相對偏僻的遼、金、西夏都能擁有強悍的鐵甲軍。例如金朝的“鐵浮屠”、西夏的“鐵鷂子”。而同期西方由於經濟的落後,即使是騎士貴族也只能靠鎖子甲防身,披甲率甚至遠不及幾次西征的蒙古軍隊,歐洲軍隊也正是由於防護、機動和攻擊力上的多重劣勢才屢屢慘敗的。。實際上,傳統印象中的歐洲米蘭板甲是在文藝復興後才大規模出現的,而此時的弓箭早已讓位給火槍了。同時期的中國明清軍隊也也為火藥武器的大量使用而逐漸放棄了傳統的重型鐵甲,轉而使用更適合戰場的綿甲。

(直到近代歐洲才批量出現的板甲)

綜上所述,在“拼命放箭”的時代,鐵甲的普及率並沒有達到讓大多數士兵“免疫”弓箭的程度,而當鐵甲普及率真正提高後,火藥武器也逐漸替代了弓箭的位置。


防務次元

古代弓箭根本射不穿盔甲,這個話說得有點絕對了,古代弓箭不都是一種的,比如很多的複合弓威力很大,射穿一個士兵的盔甲不成問題,除非對方是重甲兵,當然在漢朝以及之前的朝代中弓箭的威力是非常小的,所以那個時候的弓箭的確是射不穿盔甲的,只有射進了盔甲的縫隙之中才會讓對方受傷。

實際上即使後來重型弓也不是人人配備的,基本都是普通的,因此在戰鬥的時候,弓箭的威力是不同的,有些弓箭完全射不穿盔甲,那麼為什麼還要拼命的放箭呢?

難道只是造出一個氣勢來震懾敵方嗎?當然不是,要知道士兵不是所有人都有盔甲的,沒有盔甲的士兵還是很多的,所以說大量的放箭對那些毫無防護的士兵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如果是大規模人數的戰爭,士兵們對弓箭的精準度就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只要能夠做到地毯式的射擊就完全可以達到目的了,在雙方衝鋒的時候,弓箭手可以降低對面的士氣,並且還能削弱對面的力量,弓箭作為一個遠程武器,在古代戰爭中還是非常重要的。

重型弓箭,可以直接射穿敵方的盔甲,普通的也很容易傷到對方。古代的時候醫療水平非常的低下,弓箭的傷口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即使是不重要的地方受傷,也可能會要了士兵的命,最後提一點中國古代弓箭技術發展到後面其實是非常發達的,射穿一個重甲非常輕鬆,不會出現射不穿盔甲的情況。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古代的弓箭射不穿鎧甲,那除非那些鎧甲是一些特定的開下,比如說歐洲騎兵的全身性鎧甲,或者是個歷朝歷代的明光鎧,還有那些魚鱗甲。但是事實證明,就這些鎧甲,可以說是耗盡的一個工匠一生心血造出來的一副鎧甲,仍然抵擋不住弓箭的射擊,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傑死在冷箭之下。

好吧,言歸正傳,其實說起鎧甲這個東西有造價便宜的有造價比較貴的。但無論如何,鎧甲你除非是拿布頭造的,而且不投造的鎧甲什麼樣的防禦力大家都是知道的。讓我鎧甲最普通的材料,你就算是拿鐵片或者是青銅片就別想了,光那些鐵片的價格就已經夠貴的。鐵片加工成適當的形狀,並把它組裝在一起,一副鎧甲的價格就很有可能就會超過你全身的家當。這種東西能大規模裝備嗎?就算是政府來負擔這些鎧甲的費用,我估計政府也掏不出足夠的銀子給所有的軍人都武裝上了。歷史上那些好的鎧甲,除了給那些精銳部隊以外,還有一部分都是直接給將領的。比如說金朝的時候,隊裡面有3000鐵浮屠,按照歷史的記載,這3000鐵浮屠什麼意思呢?就是3000個重裝騎兵這些騎兵全身上下都披著重型的鎧甲。但是光著照及這3000個鐵浮圖就耗費了金朝一半的軍費,以至於岳飛把這支軍隊給滅殺了之後金朝的最高統帥,差點吐血。歷史上的中國還算是比較富庶的地方在更為黑暗的中世紀歐洲呢?當蒙古大軍用他的騎兵和件數。登上歐洲大陸的時候,除了中世紀歐洲的騎士階層能夠抵擋以外,其他的軍隊可以說是遇到就會潰散為什麼,就是缺少鎧甲的掩護。而且鎧甲防禦力越高,所需要消耗的材料也就越多,鎧甲的重量也會越重宋朝的時候,當時選拔軍人的條件就是把一副鎧甲舉過頭頂,你就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了。別以為有多簡單,一副鎧甲,少說100多斤的重量。

除了弓箭,弓箭的威力,我們幾乎可以無限地放大,比如說宋朝的時候的那種床子弩的威力當時來講的話,就是重裝的騎兵衝鋒在前的話,一支弓箭射出去可以穿透三個騎兵。如果你嫌棄這東西太重,你可以把輕弓用在騎兵的身上騎兵,藉助馬的衝擊力度再加上弓箭射出去的時候工件本身的力道就很有可能使弓箭的力量成倍的增加。總之,相較於一支1萬人的軍隊裡面只有幾百人的鎧甲擁有量而言。弓箭對於其他大多數人來說是有殺傷力的。並且工件的造價相對於鎧甲而言還是屬於廉價的。至少能夠大規模的裝備大規模的生產,並且使用完了之後還是可以回收的。弓箭的射程比較遠,這也是他作為裝備獨一無二的優勢,在冷兵器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