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体验感的景区,早晚得关门!

旅游景区到底怎么了?

近日在谷歌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消息:中国的旅游景只有5%左右在盈利,而近95%的景区在亏本!

一方面是如火如荼的局面,一方面是哀鸿遍野的惨景。不是说好的二十一世纪最朝阳的行业是旅游吗?不是说好的全民旅游时代到来了吗?旅游景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原因固然很多,如景区缺内容和体验、缺服务和品质、缺整合与配套,景区重资本运作不重经营能力,景区固步自封、靠天吃饭等等,但究其原因,用一句简单易懂的话进行总结概括,即为:这些景区还不够被称之为一个好景区。

没有体验感的景区,早晚得关门!

景区本质上是一种产品,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成分组成,既可以是像建筑、游乐设施、文化遗产等一类具体的东西,也可以是像“感受”这样的抽象概念,而“感受”或者游客的“体验”显然更加重要。景区产品实际上是一种体验。

2018年将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品质之年,优质旅游,体验至上。旅游景区需从产品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用匠心精神打造满足游客需求的极致体验将成为重点,用户体验至上的时代正在到来。新时代,要做好以下三个关键

一、 做精产品

游的本质是差异化的体验,产品是游客体验的直接载体,要创造极致体验就首先要做精产品。为此需要换位思考,善于倾听游客的诉求,创意景区产品内容,优化场景设计,完善体验体系,真正下狠功夫把产品做出彩,做出不同。

内容为王、文化为魂、创意为本、科技融入、体验至上,将理念与实践结合,将用心与品质结合,用匠心精品打动游客的心。发掘好文化,做足文化,做活文化,做透文化,结合风土资本提炼文化图腾;运用好科技,创造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植入好创意,既要无中生有、也要有中看无,找唯一,做第一,在大同的世界创造大不同,实现差异化崛起;规划好业态体验,做好看头、玩头、住头、吃头、买头、疗头、行头、说头、学头、拜头、享头、回头十二个头的需求体验;注重夜晚比白天重要、风情比风景重要、消费比门票重要、好玩比好看重要、心动比走动重要等“打动游客的心”的五个要点。

没有体验感的景区,早晚得关门!

二、 做优服务

旅游服务能够渗透到消费者旅行的各个环节,令人印象深刻的服务会直接影响到旅游口碑,关系到重游率和新市场拓展,因而提供感动游客的品质服务是旅游景区持续盈利的关键。一方面要做好景区服务接待的标准化,这涵盖了服务工作的所有程序,要遵循行业标准和规范做好、做到位。

另一方面要提供品质化的服务,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做精、做深,可以是温暖的体验,也可以王者的荣耀;可以是设施的高端,也可以是软性服务的升华,内外兼修,软硬兼顾。

第三方面也要有个性化的情感服务,即使是最简单的服务也有故事可讲,要从游客心理出发,关注细节,创造感动。东京迪士尼乐园用极致的服务惊艳了全世界,迪士尼的清扫人员都是扫地僧,能够现场用清扫工具为小朋友绘制可爱的卡通人物;游客丢失物品会不计成本找回,给人带来惊喜和温暖。

没有体验感的景区,早晚得关门!

三、 做好整合

旅游景区未来需要更紧密整合好围绕“十二头”业态的内容供应商,通过平台外延、项目植入、合作互补、利益共享和专业管理等方式,落位规划、落地生效,实现整体价值的放大。旅游景区的开发是一个复杂体系,必须高效专业整合规划、设计、投资、营销运管等多方面的资源、人才和力量,并有效进行跨界、融合和创新,促进旅游景区发展系统性升级,内生外延,生命力更强。

没有体验感的景区,早晚得关门!

游客心中的好景区是什么样的?

游客对景区建设最有话语权,旅游产品符合游客心愿才会受到市场欢迎,景区投入再大,建得再好,没有游客就是败笔。因此,“依靠游客打造景区”应该成为景区建设的新常态。那么,在游客心中,什么样的景区才是好景区呢?以下是一组调研报告的结果:

58%受访者认为好景区应该景色优美;

52.4%认为好景区应该商品价格规范;

51.6%认为好景区应该没有拉客、宰客、强迫消费乱象;

51.4%认为好景区应该安全设施到位;

50.9%认为好景区应该交通设施完善;

50.1%认为好景区应该有文化历史内涵;

48.9%认为好景区应该卫生间布局合理、环境清洁;

39.2%认为好景区应该导览设施到位。

做好旅游景区,万变不离其宗,大道至简,一句话就是“打动游客的心”,要能够真正做到内容为王、体验至上、整合为要,真正提供解决方案,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这就是旅游的本元。少些模仿,多些创新;少些概念编造,多些工匠精神;少些蛮想蛮干,多些创意引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