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死前真的想殺慈禧嗎?爲什麼說他的臨終安排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黃堇年

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小名蘭兒,滿洲正黃旗人。15歲時,她以青春美貌入選咸豐皇帝的後宮,封為貴人。

蘭貴人以她悠揚動聽的江南小曲,將風流的咸豐皇帝吸引到桐蔭深處,在天地一家春成就了一段姻緣。蘭兒不僅容貌美麗、聲音柔美、性格迷人、剛柔兼濟,而且還不知疲倦地幫助咸豐帝代批奏摺、處理國政,也為咸豐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兒子,被封為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還是一個性格倔強、才華出眾、外柔內剛的非凡女子,特別是她那陰冷的眼睛和威嚴的神情令人為之恐懼。

咸豐皇帝風流成性,終日縱慾狂歡導致身體日衰。1861年8月,彌留之際的咸豐帝為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謀劃:

唯一的兒子當然繼承皇位,可是,兒子的母親葉赫那拉氏太厲害,她一旦以太后身份臨政如何能容得下可憐的皇后?冊立兒子為繼承人,應該先殺了兒子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可面對葉赫那拉氏的時候,咸豐帝就魂不守舍,一而再,再而三,終究是下不了手。

咸豐皇帝感嘆:這個女人,會不會是修煉千年的妖狐之身?咸豐帝冥思苦想做出最好安排:兒子載淳繼承皇位,執掌皇權;御前大臣載垣等八大臣輔助皇帝執政;為防止八大臣攬權,特賜兩方印章,一方“御賞”交太后保管,一方“同道堂”交小皇帝載淳,由小皇帝的生母保管,所有政令,必須首尾鈐(qian)有這兩方印章才能生效

這是一種意在調適權力平衡但又必然引起權力爭奪的行政措施。打破這種平衡的正是慈禧太后:她內聯慈安太后,勾結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收拾了輔政“八大臣”開始垂簾聽政,後又排擠了恭親王奕訢,害死了慈安太后,獨掌清朝大權。 慈禧太后奢侈貪權,生活腐化,頑固守舊,面對近代列強的一次次侵略戰爭,總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妥協退讓,簽訂了一系列賣國條約,還不遺餘力地鎮壓近代中國人民的救國鬥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咸豐皇帝的臨終安排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濟南時報

我之前想寫一本關於慈安的小說,於是把咸豐朝歷史翻了個底朝天,也覺察出咸豐並沒有大家所說的那麼腦殘和無能,關於慈禧也有一些捕風捉影的東西。

咸豐是想真的殺慈禧的,這是很正常的皇室套路,繼位的皇子年幼,勢必會導致後宮干政,要麼產生外戚危害,要麼國疑主幼,權臣恣肆。

咸豐想殺的不僅僅是慈禧,連慈安也想一起幹掉,只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沒動手,我猜可能是平衡關係。

肅順也是贊同殺掉兩個女人的,但這兩人的敏銳度很高,在從熱河回京途中,以男女有別為藉口和這波朝臣分開走了。所以下手沒能成功。

再說咸豐臨終安排,八大顧命大臣。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

先不談這幾個人,我們聊一聊清朝歷史上顧命大臣,有一個很相似的,康熙的四個顧命大臣: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個家喻戶曉了,索尼老死,蘇克薩哈被鰲拜所殺,遏必隆屬於鰲拜同黨。可以看出,顧命大臣其實是一種很危險的存在。會威脅到君權。

於是咸豐自作聰明的出了八個顧命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主要為兩部分人: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人為宗室貴族、軍功貴族;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為軍機大臣。

因為我是女頻,所以對於宗室很是敏感。端華的老婆是慈安的姑姑,肅順是端華的異母弟,景壽是恭親王的妹夫。

咸豐在臨終之前,特製“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後頒佈詔諭的符信。就是說,八大臣寫了奏摺,太后皇上看了之後,要先蓋上御賞的章子,然後再蓋同道堂的章子,才能生效。御賞由慈安掌管,同道堂由皇帝掌管,也就是他的監護人慈禧掌管。

這是想用兩個女人鉗制八大臣。

當時還有一股勢力,就是恭親王等帝胤勢力,這波人被八大臣孤立了,連咸豐駕崩也沒允許到熱河去奔喪。

也就是說,咸豐擺了一個陣法,八大臣、後宮、宗室,三方牽制,從而達到一種平衡。但現實總是不會按照計劃來。三方勢力都想掌握主動權,所以必然需要一個結合,八大臣裡雖然有宗室,卻代表朝臣的立場,朝臣和君權一直是非常矛盾的存在,所以後宮黨不可能選擇朝臣,她們選擇了帝胤。

結果就是慈禧和恭親王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八大臣裡載垣、端華、肅順被處死,剩下的要麼流放要麼被廢了。非常值得關注的是:景壽被削職但保留了爵位和品級,同治年間繼續當御前大臣。

朝臣派的失利使得大臣失去了話語權,恭親王很快就大權在握。於是歷史再次重演:多爾袞攝政。但牛逼的慈禧對恭親王始終保留芥蒂。儘管後世一直鼓吹這兩人有一腿,類似多爾袞大玉兒那種,但可以感覺到恭親王應該和慈安才是真正盟友,在慈安去世之後,慈禧很快就免去了恭親王所有職務。

從此慈禧在作死的道路上沒有了任何阻礙,帶領著大清走向滅亡。

咸豐死的那一年是1861年,鴉片戰爭20年後,英法聯軍入侵一年後。在國家形式危險的情況下,出現的卻是內鬥內耗,更產生了垂簾聽政這種現象。雖然慈禧撐著一口氣撐著大清多活了幾十年,但大清這條船,在咸豐年間早就漏底進水了。

亡滿清者,必是葉赫那拉氏?

因為我寫女頻,所以視角有些奇葩,主觀理解,感謝批評。

---------------丸--------------

文:祁門小謝


祁門小謝

根據相關傳聞記載,咸豐皇帝臨終之前確實有過想殺掉慈禧的想法。

公元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面對英法聯軍的強大攻勢及清軍的節節敗退,在聯軍即將兵臨城下之際。咸豐皇帝決定聽從大臣建議以“木蘭秋獮”的名義緊急逃離北京城,避禍於承德避暑山莊。

這裡面有個小插曲,就是咸豐皇帝在決定是否堅守北京城還是外出避禍猶豫不決之時。當時身為懿貴妃的慈禧太后果斷勸說咸豐皇帝坐鎮京師,以安民心,即所謂的「天子守國門」。為此慈禧還同主張咸豐皇帝馬上逃離京師的大臣爭辯起來。這一爭辯給咸豐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從此咸豐皇帝再也不敢小瞧自己身邊的這位嬪妃!最終咸豐皇帝還是聽從大臣建議逃離了京師圓明園直奔承德避暑山莊。



(影視劇中 慈禧同八大臣爭辯)

在承德避暑山莊期間,咸豐皇帝逐漸淡忘了英法聯軍對北京城的進攻。而是每天醉心於淫色、喝酒、聽戲。咸豐皇帝本來身體就欠佳,加之這樣整天折騰,身體逐漸吃不消,每天僅靠飲新鮮鹿血維持體力。時間一久,終於在其過完自己的“萬壽節”之後一病不起。

自感不久於人世的咸豐皇帝彌留之際決定招自己的親信大臣交代後事。這時肅順等大臣勸說咸豐皇帝效法漢武帝殺鉤弋夫人之事除死懿貴妃,以除後患。



(影視劇中 咸豐皇帝)

漢武帝臨終之前決定立六歲的劉弗陵繼承其帝位。但又擔心弗陵母親鉤弋夫人年青,母強子弱。將來自己死後難保不會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於是在自己臨終前果斷先除死了鉤弋夫人。

咸豐皇帝忽然想到自己逃離京師之時,懿貴妃曾經對其勸說不可逃亡,不禁打了個寒顫。那時咸豐皇帝便已警覺懿貴妃的城府之深。可惜咸豐皇帝沒有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更沒有漢武帝的深謀遠慮,思前想後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



(影視劇中 肅順等顧命八大臣)

咸豐皇帝臨死之際為自己的兒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安排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希望他們在其自己死後,能夠忠心竭力輔佐年僅六歲的載淳。安排完顧命八大臣之後,咸豐皇帝此時又多了個心眼,他怕自己死後八大臣將來可能會視新帝年幼而形成權臣亂政的局面。又給了兩宮太后,慈安和慈禧每人一副印章。目的是希望將來能夠通過留下的這兩枚印章牽制八大臣,防止八大臣犯上作亂。現在來看這樣的安排表面上很到位,很有遠見。但是恰恰相反,他給兩宮太后留下的這兩枚印章將其自認為天衣無縫的安排徹底打亂了!以後的事實也證明,兩宮皇太后以慈禧為首的就是靠著這兩枚小小的印章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辛酉政變”處死了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最終徹底掌握了實權!

可惜歷史沒有假如!咸豐皇帝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這次“婦人之仁”及身後的後事安排會讓自己的王朝葬送在自己的這個女人手裡!


小司馬說

都不是。

沒有任何實際依據說明咸豐想殺慈禧,應該純屬來自後人的臆想。咸豐設計的身後政治佈局,充分考慮了清初順治康熙幼年即位產生的輔政形成權利寡頭凌駕皇權的情況,所以設置了多達八人的輔政大臣,形成互相制約,同時讓兩宮皇太后牽制輔政大臣,並且兩宮太后之間也能互相監督制約。這麼複雜的輔政結構看起來可謂完美的權利平衡,所以慈禧是在其政治佈局之內的。不過首先這為太后走上權利舞臺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基礎,另外留在北京的恭王已成氣候,與太后聯合輕易的碾碎輔政大臣,完全推倒了咸豐的設想,形成了太后垂簾,親王秉政的新的輔助格局。

至於說慈禧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的說法,明顯比較幼稚,就如同坊間流傳慈禧是葉赫部派來滅亡愛新覺羅王朝一樣屬於無稽之談。從兩方面來說:清王朝的權利高度集中,皇權也非常穩定,只不過在同治之前行使皇權的絕大多數時候是皇帝本人,而同治光緒年間大部分時候皇權的代表是慈禧,慈禧是一個合格的愛新覺羅家族族長,她沒有像呂后武后大肆屠殺愛新覺羅子孫,也沒有重用濫用自己孃家一族,自她走上政治舞臺之後基本都是親王領軍機,她臨終前也是將皇權交接給載灃父子終止垂簾聽政。另一方面晚清屈辱的歷史也能讓人產生感覺是當權者慈禧在禍害清王朝,首先要弄清楚,清政府絕對不是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現代化轉型實現富強文明的政府,慈禧也不是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的政治領袖,作為一個自我滿意度極高且非常成熟的農耕文明的古典帝國,不可能與力量更為強大的工業文明國家相抗衡,也不可能有自我覺悟過渡為工業文明,換任何一個古典王朝古典君王來都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而晚清政府不論如何屈辱,一定程度上成了列強實現在華利益的工具,但事實結果上大致上維護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本框架、主權和領土,沒有被瓜分沒有淪為殖民地,將豐厚的政治遺產交棒到民國政府,個人覺得算是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不能僅從屈辱的表象就說慈禧在加速清王朝的滅亡。


AeolCat

事實上,並沒有史實證明咸豐皇帝在死前想殺慈禧。

立幼子而殺其母,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曾經有過,但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它的始作俑者是西漢的漢武帝,在南北朝時的北魏達到頂峰,同時也是在北魏被終結。

漢武帝當初這麼做,是吸取呂后的教訓,害怕皇帝年幼,外戚專權。可是明清以來,隨著皇權的高度集中,外戚專權已經完全不可能了。所以,咸豐皇帝根本沒有這個顧慮。

當然,對於慈禧超群的能力和剛強的性格,咸豐是心知肚明,並且有一點點顧忌的,但是,還達不到要殺掉她的地步。

有野史傳言,咸豐死前曾經留給慈安一道密旨:若是慈禧跋扈,可以殺了她。

這是不符合邏輯的。一來,慈安性格柔弱,並非殺伐決斷之人,擔不起這種大任;二來,若是慈禧真的已經跋扈了,單靠一道遺旨,又怎能殺了她呢?

其實,相對於慈禧,咸豐臨死前最為防備的,是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

以奕訢的地位和能力,完全應該位列輔臣。可是,咸豐安排了足足八位輔臣,奕訢竟然連個第八名都沒撈著。

對奕訢來說,這是很不公正的。這也為後來他和慈禧的聯合,埋下了伏筆。

而對於八大輔臣,咸豐也是不完全放心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咸豐想了兩個辦法:

第一,儘量多的設置輔臣數量,讓輔臣們之間相互牽制。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老皇帝為新皇帝留下八個輔臣。一般情況下,最多是四個,通常都是一個、兩個。

咸豐設置這麼多輔臣,心中的小算盤是路人皆知的。

第二,小皇帝親政前,讓兩宮皇太后代行皇帝職權,擁有最終決策權。

咸豐死前,給了慈安和慈禧每人一枚印璽。慈安的印璽是“御賞”,慈禧的印璽是“同道堂”——這枚印璽,名義上是小皇帝的,但由慈禧掌握,實際上就是慈禧的。

八大輔臣擬定任何的旨意,必須蓋上這兩方印璽,才能生效。缺一不可。

咸豐殫精竭慮,想了這麼多,做了這麼多。結果毫無用處。

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一聯手,就幹掉了八大輔臣,打破了咸豐生前設計的權力平衡模式,併為慈禧獨掌乾坤近半個世紀開了個“好頭”。

這固然與慈禧的才智超群有關,但更與咸豐皇帝的才智低劣脫不了干係。


趣談秘史

先談第一個問題。從正史記載來看,咸豐並沒有準備在臨死前殺死慈禧。但野史記載中給出了另外一種不一樣的說法。

據野史記載,咸豐臨死前已經預感到慈禧可能會亂政,因此他給慈安留下了一道密旨。並告訴慈安,如果將來慈禧亂政,就用這道密旨賜死慈禧。 慈禧因此對慈安非常忌憚,一直努力討好她。慈安身體不好,需要長期服藥。慈禧將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下來作為藥引,供慈安服用。然後又將傷口刻意展露給慈安,博取她的好感。慈安因此大受感動,當著慈禧的面把密旨燒掉了。慈禧之後肆無忌憚,再無約束。後來為了防止此事外漏,慈禧又命人將慈安毒殺。

這種說法有一些過於傳奇。但不能完全否定咸豐留下密旨的可能性。清宮檔案受到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在這種特殊事件上的可靠性並不比野史高多少。從這種野史記載來看,咸豐在臨死的時候可能對慈禧確實有一定的防範,但談不上要將慈禧殺死。

接下來談第二個問題。咸豐臨死前留下的政治佈局是兩宮太后攝政,八大臣輔政。但這個格局在辛酉政變之後就完全改變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名輔政大臣被慈禧和恭親王奕欣所組成的政治同盟清算,之後慈禧逐漸掌握大權。說咸豐的臨終安排導致了清王朝的加速滅亡實際上就是認為慈禧的上臺,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這種說法不對。首先,咸豐沒有讓慈禧把持朝政多年的意願。這個結果是慈禧本人通過政治鬥爭導致的。咸豐之死是個契機,被慈禧利用。如果咸豐的政治安排對慈禧如此有利,那麼慈禧根本沒有必要發動辛酉政變。

其次,慈禧對於晚清政局的影響是兩方面的。除了破壞性以外,慈溪也發揮了不少正面作用。比如重用以曾國藩為首的漢臣,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務運動,這些都對晚清的政治統治產生了正面影響。單純強調慈禧的負面影響,不符合歷史。

最後,滿清王朝的滅亡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不是咸豐臨終的政治安排決定的。


zyb38537240

應該不會有這個想法吧!

咸豐本來就不是個英明的君主,能力也很平庸,從道光傳位時候就可以看出來,道光一度不想傳位給咸豐!太平天國也是咸豐時候起義的,英法聯軍打來之後,咸豐也是腳底抹油跑了!

所以這麼個平庸的人,怎麼可能有漢武帝的立子殺母的決心和勇氣?再說滿清也沒有這個制度!所以從性格和能力上看不出咸豐有任何想殺慈禧的理由!

平庸的人做出來的事情也不會好到那裡去,他以為安排了8個顧命大臣安排了兩宮太后,後事就安穩了,權利平衡了!其實就是一廂情願,但是在平庸的人看來就已經很完美了,所以他不會殺慈禧的,因為他不可能想到一個弱女子能有這麼強的能力,咸豐覺得自己安排的完美,估計臨死時候還在心裡美的笑呢!


世界歷史百科


首先空空認為歷史是人為被記載的,所以不僅有著正史和野史等等區別,每個人接觸到的信息不一樣所以理解也會有偏差,下面是空空對於咸豐和慈禧的一些個人見解,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和空空提出一起討論哦。

咸豐皇帝死前真的想殺慈禧嗎?空空覺得未必。

其實,咸豐皇帝身體一直不好,又貪圖美色,剛開始對還是懿貴人的慈禧並不是十分寵愛,但是,誰讓慈禧肚子爭氣呢。咸豐皇帝繼位都好多年了,卻一直沒能生出個兒子。倒不是真的沒生下來,只是都夭折了,因此,慈禧生下載淳,並且成功的養活之後,咸豐對慈禧的寵愛立馬加倍,立刻封為貴妃。

為了避免出現此種情況,據史料記載,肅順向咸豐建議過,要效仿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決心,殺掉慈禧,以絕後患。但是呢,咸豐皇帝本來就是一個心軟之人,而且,自己當時畢竟還是很年輕,才30多歲,至少不會想到自己會那麼快死掉。因此,也就沒狠下心來殺掉慈禧。

而肅順要求皇帝殺慈禧的事,後來因為咸豐醉酒,還說給了慈禧聽,這就是後來慈禧一定要殺掉肅順的最主要原因。而1861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焦頭爛額的咸豐皇帝逃到了熱河,卻一病不起。而此時的咸豐,想到的是大清內有太平天國,捻軍等起義,外有列強虎視眈眈,而自己死後,年僅5歲的唯一兒子載淳繼位根本無力掌控局面。

而對於大臣咸豐也是擔心專權跋扈,再出個鰲拜,或者乾脆篡位的,那就更危險了。與慈禧的干政相比,此時咸豐更擔心大臣,因此才列了8位輔政大臣,以讓他們相互制衡。而之所以不殺慈禧,也是想讓其輔佐載淳,實現朝政的平衡,所以,此時咸豐是絕不會殺掉慈禧。

他的臨終安排加速了清朝的滅亡?不見得吧。

咸豐皇帝死後,慈禧快速掌握權力,並且將肅順等輔政大臣幾乎殺光。從此開始架空同治、欺凌光緒,篡權亂政的半個世紀。

歷史記載是因為慈禧的頑固和女人的短見,幾次錯過國家革新重新崛起的機會,將本來就奄奄一息的大清一步一步帶入深淵,成為歷史罪人,但是從另一方面,如果不是慈禧,誰會做得比一個女人更好,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正史野史又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呢,空空只覺得非常的惋惜。

有翡翠、蜜蠟、和田玉、南紅、小葉紫檀鑑假估價的問題可以私信我們,我們會盡力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