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躍在美國科學界那些華人

華夏民族從古代開始就重視教育,炎黃子孫早在上千年前在讀書界的樹立了偶像聖賢孔、孟,所以中國人以讀書為榮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現今國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是遠超歷史任何時期,看看中國家庭對高考的重視程度,以及全民在教育上的資金、資源投入吧。

即使是早已離開中國大陸的華人群體,無論生存環境如何改變,大部分華人家庭仍然繼承了好“讀書”這一優良傳統。在美國的科學界一直不乏優秀、卓越的華人科學家,如楊振寧、丁肇中、李政道這樣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世界範圍廣受美譽。

活躍在美國科學界那些華人

1957年12月10日,李政道(左)、楊振寧(中)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

實際上,華人在美國科學界的成功並非曇花一現,而是後繼有人且茁壯成長,在現今美國的很多科研機構華人科學家都是中堅力量。

而在2018年2月7日,美國國家工程院就公佈了最新入選的83名院士,其中有10位是華人,比例高達12%。

也是在2018年的3月初,斯隆基金會公佈18位華人獲得斯隆研究獎公獲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65000美元的獎金。這18位華人學者來自化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神經科學、海洋科學和物理學等領域,可謂百花齊放。

活躍在美國科學界那些華人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楊培東

森路透集團曾發佈了全球頂尖100位材料學家榜單,這個排名的1-6位都是華人科學家,而進入這個榜單的有15位華人科學家。

活躍在美國科學界那些華人

天才少女杜安娜

值得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華人科學家在美國正在低齡化,來自馬薩諸塞州華裔女童杜安娜僅僅12歲,但是她研發出了紅外線垃圾探勘機器人,能夠在汪洋之中找到微塑膠集中的地點,這個發明讓她入圍Discovery 3M青年科學家挑戰賽前10名,擁有先天高超智商的天才兒童,在美國的教育環境下並沒有讀死書,而是學以致用,在很小的年齡就養成了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並創造出實實在在的科研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做出世界級科研成果的華人科學家,大部分是在美國成長起來的,不可置疑的是這些人的成功受益於美國卓越的精英教育體系,這個適合搞創新和科研的國度造就了他們,也將依賴他們的科研成果發展產業和經濟。

美國日誌:以言必有物的精神,說原汁原味的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