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U23與三外援新政,註定2017賽季的中超不一般。在各種爭議和觀望中,今年中超已經過半,在兩項新政的執行下,聯賽質量到底是上升還是下降?哪些數據可以證明我們的結論?

進球數對比,細節反應聯賽質量下降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比賽場次統計劃分)

如果給今年中超半程找一個參照物,2016賽季“80億中超元年”是最好的選擇。不過,由於2016賽季中超在上下半程有著非常明顯的反差,前半程所有球隊狀態低迷;二次轉會,在胡爾克、佩萊、扎哈維、R馬丁內斯等超級球星加盟之後,中超比賽質量有了大幅提升,因此,在這裡,我們首先做一次劃分。

2016賽季上半程,截止到2016年6月26日第14輪比賽結束,前14輪加上提前進行的第21輪比賽,一共15輪,只有魯能4-0戰勝石家莊、遼寧0-2輸給國安的兩場比賽被推遲,由於這兩場比賽舉辦時,已經經過二次轉會,因此放在下半程,所以,2016賽季上半程一共118場比賽。

而2016賽季下半程,則是第15-20輪、第22-30輪,再加上推遲的兩場比賽,一共122場。2017賽季上半程,目前只有一場比賽延期,就是上海申花第7輪主場對山東魯能的比賽。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三個半程的場均進球數對比)

從2017賽季上半程的比賽來看,單場場均進球2.74個,要高於去年上半年2.23個的場均水平,但是低於去年下半賽季的3.09個的場均進球數。

在主客隊的場均進球數上,比起去年下半賽季的進球狂潮,今年主隊進球數下降更加明顯,比去年下半賽季場均少了0.29球,客隊的進球數只少了0.07球。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最近幾個賽季的場均進球統計)

如果從最近幾個賽季的單場場均進球數來看,自從2014賽季中超各隊加大投入開始,單場場均進球數一直持續高走,2016賽季雖然受制於上半賽季的整體低迷,整賽季的單場場均進球只有2.67個,但在半個賽季的調整之後,下半賽季曾經突破場均3球。

本賽季,受制於U23新政和三外援新政的雙重打擊,單場場均進球出現了明顯下滑,已經重新接近2012、13賽季的水平,這對於擁有奧斯卡、胡爾克、佩萊等眾多世界級球星的中超來說,有點名不副實。

進球場次對比,今年中超更加焦灼,南美和亞洲外援受打擊最大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三個半程不同的進球數的場次數量對比)

進球,是最直接反映聯賽質量的一個指標。

在最近兩年高水平外援頻繁加盟中超之後,想讓整場比賽不進球已經不容易,最近一年半的三個半程,0-0的不進球場次,都在10場左右,佔比只有10%。

2016賽季下半年,隨著高水平外援的集體加盟,中超曾經展現出非常開放的互攻模式,單場進球超過3球的比賽達到79場,佔到下半年總比賽場次的64.8%。

像2016賽季的第18輪,8場比賽打入33球;第27輪,8場比賽打入30球。正是因為比賽精彩激烈、進球數不斷增加、大比分頻頻出現,讓中超的上座率、收視率和輿論熱度持續增加。

然而到了本賽季前半程,單場進3球及以上的場次只有60場,比去年下半年減少了19場,有多輪比賽的單輪進球數還沒到20球,比賽的激烈、精彩程度比起去年下半年,有了明顯下降。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三個半程不同淨勝球數的場次數量對比)

在2016賽季的下半年,高水平外援的引進是中超比賽變得激烈的重要原因。

去年下半程,平局數量從37場降到27場,3球及以上的大勝場次則比上半年增加了14場,達到25場。恆大、上港、蘇寧都導演了多場4、5球以上的大勝。

本賽季,由於三外援新政的限制,平局場次重新回到36場的水平,3球及以上的大勝場次減少了10場,球隊之間的比賽重新變得焦灼。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國內球員、外援及其他進球數據對比)

從國內球員和外援的進球數量來看,U23和三外援新政的執行,只讓國內球員的進球數比去年下半程增加了7球,主要增加在韋世豪、桂宏等U23球員身上;而外援進球數量則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下滑,從去年下半程的270球,減少為207球。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不同大洲籍的外援在中超的進球數量對比)

在三外援政策的限制下,歐洲外援成為唯一的進球數量在持續增加的勢力。歐洲頂級教練的紛紛加盟,佩萊、伊爾馬茲、耶拉維奇等歐洲球員的出色表現,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雖然登巴巴受傷離開,但西塞、馬丁斯等外援的集體爆發,保證了非洲球員的地位,在三外援新政的執行中,個人能力突出的非洲外援有望重新變成主流力量。

相比之下,美洲外援和亞洲外援的進球數,則出現了大幅下降。一方面,亞洲外援變成三外援政策的犧牲品,得到的出場機會明顯減少,導致亞洲外援進球數量銳減;另一方面,天津泰達、長春亞泰、河南建業等多支球隊,本賽季都沒有繼續重用巴西球員,而是選擇了伊德耶、巴索戈、伊哈洛等非洲外援,導致了美洲球員的進球數明顯下降。

比賽時間和控球時間,中超強隊的控制力正在下降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場均淨比賽時間統計)

最近三個半程,中超各隊的場均控球和比賽淨時間都在下降,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

如果說去年下半年的下降,一方面因為高水平的外援帶來更高的效率,球隊在早早進球后往往會主動讓出球權,再加上下半賽季比賽比較焦灼,故意拖延和消耗比賽時間、犯規等次數增多,導致了比賽控球時間和淨時間減少,那麼,今年上半年,三外援和U23新政的影響,則成為主要因素。

在控球時間最多的4支的場均控球時間裡,廣州恆大的退步是導致時間不斷退步的一大原因。去年上半年,恆大場均控球時間達到30.8分鐘,今年上半場,已經下滑到26.7分鐘。此外,像國安、蘇寧等去年控球時間較多的球隊,今年都已經退出了前4名的行列。

三外援政策對16支球隊的影響非常大,放棄控球、簡單粗暴,已經成為大多數球隊的共識,這讓中超的比賽淨時間也開始不斷減少,犯規、比賽中斷的次數越來越多。

細節數據對比,中超技術含量出現明顯退步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場均傳球數據統計)

不光在進球方面,隨著外援數量的減少,加上U23球員的出場大多是中場位置,導致了本賽季中超球隊的傳球次數開始下滑,球隊場均傳球的平均值只有385.7次。

而在長傳和短傳次數的對比上可以看出,各隊明顯開始依賴長傳反擊,長傳次數並沒有下降,反正增加。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球隊傳球數排名對比)

在每支球隊的場均傳球次數上,去年上下半賽季,都有多支球隊擁有實力非常強的傳控球水平,比如2016上半賽季,恆大和魯能的場均傳球都超過了480次,接近歐洲5大聯賽的中游水平,下半賽季的富力和恆大等球隊,也有這樣的表現。

但是到了本賽季,廣州富力場均傳球494.9次排名第一,已經下降到不足場均500次。而排名第二的北京國安,場均傳球只有426.2次,傳球能力只達到了上賽季中超中游球隊的水平,第三名的是延邊富德;恆大、魯能、上港等本賽季成績出色的球隊,場均傳球次數都不多,強隊的控制能力已經有了明顯下降。

數據對比中超半程:不同細節反映聯賽質量正在下滑

(三個不同階段的進攻細節數據對比)

在進攻細節數據的對比上,隨著中後場亞洲外援的消失、U23球員的入替,各支球隊的中後場防守能力正在下降,各隊場均突破數本賽季已經達到15.9次,比去年漲了場均3次左右。

但是受制於前場外援數量的減少和國內進攻球員的乏力,突破次數的增加,並沒有帶來射門次數的明顯增加,各隊的進攻,大量依靠外援的單打獨鬥完成任務,整體配合的質量降低,導致了射門等環節沒有明顯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