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建盞經歷兩宋的輝煌,元明的式微,海外的珍藏研究與近現代的復甦,其中有很多重要然而被忽略的事實,包括與北苑貢茶交織的命運,本篇以時間線排序介紹。圓圈內序號為註釋。全文共5400餘字,閱讀約需要30分鐘。

前注:建窯即建州窯。建州又名建安,初設於唐,宋承唐制,但邊界略有變動。

古建州轄區主要在今福建省南平市的建甌、建陽等多個縣市。

“福建”這一省名,就是“福州”與“建州”各取一字而來。

1、考古學者根據水吉窯址的發掘結果,認為晚唐五代時期是建窯的初創期,主要燒製青釉、醬釉器,採用支釘疊燒法,遺存分佈於今水吉窯址的庵尾山、牛皮侖、蘆花坪等處。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2、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後梁,開啟五代十國時期,909年,王審知受後梁封為閩王,創閩國,都長樂(今福州長樂)。

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閩,年號龍啟。

同年建安(即建州)吉苑裡茶焙地主張廷暉,獻鳳凰山茶山(位於今建甌市東峰鎮)於閩王,始有北苑之名

北苑御茶園與水吉建窯所在地相距不到40公里。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3、943年,王延政於建州稱帝,改國號為殷,同年王延政遣潘承佑主北苑茶事,在官方支持下,北苑研膏茶製作工藝更為提高。

4、945年,王延政恢復國號為“閩”。同年,南唐滅閩。960年,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建北宋。五代晚期至北宋初期,建窯開始採用匣缽仰燒黑釉盞, 胎釉尚薄,但已具建盞雛形。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5、975年,宋滅南唐,收北苑。976年,太祖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改元太平興國。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載:“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 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

意思就是從宋太宗即位開始,宋廷開始用龍鳳模具制皇家專飲的北苑貢茶,這類茶不僅用途是貢品,而且從外觀上都已經打上皇家的烙印,民間是無權僭越使用的。

與《宣和北苑貢茶錄》相印證的實物證據已被發現。

1985年全國文物田野大普查中,在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裴橋村焙前自然村林壠山坡上發現了一塊高近4米、寬3米的岩石,當地人稱“鑿字巖”,勒刻碑文80字:

建州東,鳳凰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為御焙,歲貢龍鳳上。東東宮,西幽湖,南新會,北溪,屬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後坎泉甘,宗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龍鳳池。慶曆戊子(1048年)仲春朔柯適記。

北苑御焙遺址,是目前全國唯一以茶事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6、997年,宋真宗即位,次年改元鹹平(998-1003年)。鹹平元年(998年),丁謂(966-1037年)赴福建任轉運使, 曾於北苑督造鳳團,後又制龍團,合稱龍鳳團茶,其品精湛。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從此北苑茶進入「前丁後蔡」時期,名震天下。丁是丁謂,蔡是蔡襄。前者制龍鳳團茶,後者制小龍鳳團茶。

丁謂是真宗朝的名臣,歷任次相,正相,共在相位擔任七年。他在福建擔任轉運使(可理解為最高長官)時,開創龍鳳團茶採製工藝,並著有《北苑茶錄》,記述宋初於建州北苑監造龍團鳳餅故事,令北苑貢茶名甲天下。

7、周絳主管北苑茶事期間,因為陸羽《茶經》不載北苑茶,

欲補其缺漏,於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作《補茶經》。

書中雲:“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

意思非常直白,天下的茶就數建茶最好,而建茶中又是北苑貢茶最好。

8、1022年,宋仁宗即位。1046年(慶曆六年),蔡襄(1012-1067年)任福建路轉運使, 改制龍鳳團茶為小龍鳳團茶,號為珍品。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歐陽修(1007-1072年)《歸田錄》載:“其品精絕,謂小團, 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蔡襄不僅位極人臣,在茶史上也有劃時代的貢獻。他在公元1049~1053年間撰寫的《茶錄》,不僅介紹了北苑茶,令其更負盛名,還盛讚建盞。甚至給出“出他處者,皆不及也”的評價。奠定建盞最宜點茶,與北苑茶最為相配的共識,令建盞和北苑茶一同風靡全國。

此時的建盞已經步入成熟期,在燒製技藝、外觀和實用性上,都成為黑釉瓷的翹楚,也是點茶鬥茶的首選。

▼國家博物館藏《茶錄》拓本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茶錄》載建盞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 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關聯文章→宋徽宗、蔡襄為什麼認為建盞與貢茶最配?

9、與丁謂、蔡襄同時期的名臣,亦在詩文中,對建盞和建茶多有稱許,亦記載當時文人喜愛點茶的盛況。

梅堯臣(1002-1060年):

兔毛紫盞自相稱

歐陽修(1007-1072年):

停匙側盞試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

蘇東坡(1036-1101年):

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黃庭堅(1045-1105年):

建安甕碗鷓鴣斑,谷簾水與月共色

10、建盞在北宋的繁榮,不僅在文獻中可以看到,水吉建窯遺址、其他遺址出土的實物證據也比比皆是,包括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海青龍鎮遺址中, 出土的20餘隻建盞。

▼上海博物館特展中展出的青龍鎮出土建盞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關聯文章→上海出土20餘隻宋代建盞,千年古港見證建盞走向世界之路

陝西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群(使用年限1074年-1117年), 考古鼻祖呂大臨(1038~1093年)嗣子呂省山墓中出土一隻建盞, 該墓葬群發掘成果入選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關聯文章→建盞亮相央視《百家講壇》,為考古學鼻祖家族隨葬珍品,見證北宋名門閒情雅趣

1120年,包拯嗣孫包永年(1070~1120年)逝世, 入葬時陪葬一隻建盞,於合肥包氏家族墓出土。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關聯文章→厲害了,包拯、秦檜們的後人玩的都是建盞

11、建盞和建茶的發展,在徽宗朝達到頂峰。徽宗為哲宗之弟,公元1100年即位,其人執政水平低下但藝術上是個天才。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徽宗詩文書畫皆修且雅好鬥茶、點茶,甚至曾親自點茶賞賜寵臣。

大觀元年(1107年),徽宗親自撰《茶論》,後世稱《大觀茶論》。書中以帝王之尊論北苑茶、建盞,成為論建茶建盞的作者中,身份最高之人。

《大觀茶論》書雲:

“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 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直立,易以取乳; 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 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徽宗這一段話,比蔡襄《茶錄》中對建盞的理解,更為精進,更為深入。他不僅對建盞的外觀作出評判,還對器形、用法都作出詳細剖析,非常專業。

關聯文章→建盞最牛廣告詞,你看懂了嗎?

結合《宣和遺事》的記載:“(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夏四月, 燕召蔡京入內賜宴……又以惠山泉、 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

惠山泉、建溪(建州的主要河流,指代建州)盞、太平嘉瑞茶(北苑貢茶一名貴品種),就是當時飲茶之人的頂級配置。

而後世因徽宗對建盞器形的論述,和「供御」、「進琖」等貢品款建盞的大致年代,有推斷徽宗對建盞器形的要求,推動了建盞器形的改進。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12、1127年,金滅北宋,俘虜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恥,同年6月12日,徽宗九子趙構即位,即宋高宗,南宋開始。

南宋期間,北方的知名窯口如汝窯等都淪陷,建窯因位於南方並未受到影響,在技術和器形上甚至更加精進。

陸游(1125-1210)、楊萬里(1127-1206)等南宋詩人在詩文中依然讚頌建盞。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13、實物證據也依然印證了建盞在南宋的繁榮。

考古隊於水吉建窯遺址蘆花坪窯場發掘出刻有紹興十二年(高宗年號,公元1142年)字樣的匣缽。

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龍圖閣學士、兵部尚書程瑀(1097-1162)之女 程寶睦逝世,與先君汀州知州汪賡(1132-1178)合葬。

隨葬一隻烏金釉銀兔毫束口盞,口沿扣銀,釉水肥潤有垂釉,隱約可見銀毫,品質上佳。 出土於江西婺源▼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關聯文章→江西居然出土了這麼多建盞

流傳入日本,後成為館藏傳世品的知名建盞,也很多是南宋時期的作品。

14、成書於宋理宗(1205-1264)年間的《方輿勝覽》記載:

“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

15、南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年),審安老人撰《茶具圖贊》, 將點茶步驟中最關鍵12種器具以圖文形式詳解,其中將建盞推崇為點茶器之翹楚。

▼茶具圖贊論茶盞,以白描兔毫盞形象出現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關聯文章→歷史證明,好茶離不開好盞

16、1279年,蒙元滅宋。北苑御茶園和建窯都受到波及。

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因戰亂等打擊,於武夷籌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

大德六年,御茶園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旁,北苑則交給建安縣地方官府營辦。

17、根據水吉建窯遺址營長乾窯場的發掘證據, 元代初期,建窯改燒青白瓷,黑釉盞或未完全停燒,但已步入衰落階段,和兩宋專燒黑釉盞的情盛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元代建盞依然沒有從中國的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

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儀(1329-1410年)曾撰詩云:越箋題句披蟬翼,建盞行茶沃兔毫。

18、元代建盞的蹤跡,也有考古實物證據。1323年,從元朝寧波港駛向日本博多港的一艘商船在朝鮮半島附近遭遇事故沉沒, 1975年被韓國發現打撈上岸,稱為“新安沉船”。

▼新安沉船元代殘骸,船體遺骸經拼裝復原後,型制和建造工藝與泉州發現的南宋古船極為相似,推證為福建地區所造“福船”。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船上出水多隻建盞,以束口、撇口的兔毫盞為主。 胎土、釉面兔毫結晶都具備典型的南宋建窯特徵, 有的盞沿有缺損,有的盞沿特意鑲銅釦,多數碗底有使用過的劃痕。

▼新安沉船出水的一隻盞沿有缺的建盞,這隻盞曾於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種種跡象表明,新安沉船,很可能是為日本多家僱主承載商品的遠洋貨船, 船上出水的這批建盞舊物,是應日本客戶的要求,特別蒐集的宋代舊器。

可以想見,這些悉心蒐集的舊建盞,承載著日本貴族、僧侶等買主的殷殷期盼。 可惜古代的海運風險比現代大不少,這隻船尚未抵達目的地,就不幸沉沒在朝鮮。 不過也因為這次意外,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關聯文章→600多年前,日本人從中國海淘的奢侈品

19、真正給建茶和建盞致命一擊的,是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滅元,建明朝,年號洪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朱元璋下令罷造龍鳳團餅貢茶。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清蔣蘅《記十二觀》述:“元時武夷興而北苑漸廢”。

明時北苑盡廢。 建安北苑貢茶從五代閩國龍啟元年(933年)設御焙, 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罷造,歷經四個朝代,二十六位皇帝,進貢朝廷持續達458年

建盞是為茶而生的器物,與建茶一同進貢,一同興盛,一同衰微。建茶罷貢,民間飲茶習俗也徹底改變,散泡法全面替代點茶法,建窯也徹底斷燒建盞。

20、雖然在中國,建盞暫時下線,然而在鄰國日本,建盞的地位依舊超然。

從新安沉船就可以看出當時日本對進口建盞的狂熱。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1394~1428年間成書的,日本的《禪林小歌》中有云,

“胡茲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曜卞

(“卞”在日語中與“變”完全同音,小山富士夫認為其為“變”之訛字)……”

成書於1511年,介紹將軍家御用之物的《君臺觀左右帳記》中,如此稱讚建盞:

“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 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而油滴盞則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可見在日本的室町時代(1336-1573)甚至更早, 建盞就已經是他們心中最高級別的茶盞。日本的天目雜誌中建盞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

1603-1867年,是日本的德川幕府時代, 德川將軍(最高執政者,地位高於天皇)家繼承了前代的珍貴建盞, 目前日本博物館中的傳世品中國寶、 重要文化財等級的建盞基本是德川家傳出。

關聯文章→獨家掃圖 | 52圖欣賞絕版圖錄33只名貴建盞,日本幕府將軍如此蒐集傳家之寶

※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建窯曜變盞

傳承:德川將軍家(柳營御物)-春日局(德川家光乳母)-澱藩主稻葉家-小野家-巖崎家(三菱集團)-靜嘉堂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21、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西方文化打破地理屏障,開始全面碰撞,美國人也開始接觸到建盞。

美國藝術品收藏家 Charles·Lang·Freer 於1909年 從日本首相手中收購了一隻極品油滴盞,現藏於Freer藝廊。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關聯文章→水泥工人如何坐擁神品建盞,獲得美國總統垂青?

22、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陳瀏《陶雅》記載: “近有閩人掘地,所得古盞頗多,質厚色紫黑。”

23、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甌縣誌》(水吉曾長期隸屬於建甌,後劃歸建陽) 曾記載,有人從水吉的宋代建窯遺址盜挖黑釉碗,銷往上海、日本。

24、1932年~1933年間,就職於海關的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James·Marshall·Plumer,1899~1960) 在福州的一家古玩店買到建窯黑釉盞, 打聽到它來自閩北的水吉之後,普拉瑪氏就開始策劃去窯址調查。

1935年6月,普拉瑪氏從上海取道浙江進入閩北,到水吉當地調查建窯遺址。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到達目的地後,他大為驚歎,寫道: “這裡就是建盞的生產地,也是我夢想許久、千里迢迢來尋找的東西。”

在尋訪途中,普拉瑪氏拍攝記錄了當年水吉的風貌,並運走大量殘片標本, 加上在福州收購的整器,悉數運回故鄉美國。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這些珍貴樣本,如今多保存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美術館。也有部分捐贈給了哈佛大學下屬的博物館。

關聯文章→哈佛大學館藏13只宋代建盞與8件標本 | 建盞圖鑑

1935年,普拉瑪氏將水吉建窯遺址的調查結果發表於英國《倫敦新聞畫報》, 成為西方第一個發現建盞真實來源的人,引起轟動。

▼普拉瑪《倫敦新聞畫報》剪報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25、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軌道。 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後,宋伯胤、馮先銘、葉文程、曾凡等一批國內知名專家及

山崎一雄、林屋晴三、路易·艾黎等一批 日本、美國、新西蘭、英國、新加坡、韓國及馬來西亞 等國的專家,先後對建窯進行了科學考察。

26、1954年,華東文物工作隊福建工作組對水吉窯進行考古調查。 帶隊專家宋伯胤先生曾在蘆花坪窯址堆積中 採集到一件帶“紹興十二年(1142)”銘刻的匣缽(見上文15條), 對確定建窯的制瓷年代具有實證的意義。

27、1960年,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對蘆花坪窯址進行首次發掘, 發掘面積約90平方米,出土標本千餘件。

28、1977年,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系和 建陽縣文化館聯合對蘆花坪進行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208平方米。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29、1979年開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 共同研究恢復建窯建盞燒製技藝,1981年成功恢復建盞兔毫釉。

30、1985年,建窯遺址被福建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31、1990年~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 福建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建窯考古隊, 對建窯遺址進行全面調查和重點發掘,揭露多座窯爐遺蹟。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蘆花坪窯址的古代堆積物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32、2001年,建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33、2009年,建窯建盞燒製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4、2011年5月23日,建窯建盞燒製技藝經國務院批准, 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5、2016年9月15日,紐約佳士得拍出一隻宋代建窯油滴束口盞, 成交價約合人民幣7800萬,創下建盞公開拍賣交易紀錄。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關聯文章→建盞升值趨勢的力證!7800萬!拍賣史上最貴建盞誕生!與國寶油滴同一傳承,曾被日本定為重要美術品

36、2017年,建盞被官方選入金磚禮盒,代表福建,代表中國,再次走向世界。

重磅|建盞發展歷程中的36個重要節點

關聯文章→視頻 | 建盞再上央視,廈門會晤與五大名茶齊獻禮

從公元9世紀到21世紀,已經1000多年,建盞的道路,依然在繼續。

交流購盞,可以添加筆者V:13275099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