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電網建設「風」「光」盡顯

山西:電網建設“風”“光”盡顯

婁煩51.98兆瓦村級聯村光伏扶貧項目110千伏送出工程建設現場。(田曉君 攝)

國家電網的“堅守”之一,就是讓每個公民都能用上穩定的電。即便是在我省偏遠的山村,即便是利潤微薄,他們也要將電線架過去。在新技術、新能源、新管理快速發展的時代,國家電網加快實現轉型升級、優質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步伐已然加快。

  貧困戶有了“陽光收入”

4月25日,太原市婁煩縣杜交曲鎮小河溝村光伏電站和天池店鄉兌集溝村光伏電站破土動工。事實上,這個容量達51.98兆瓦項目配套的110千伏送出工程,已於1個多月前的3月8日開始施工。

“我們去年年底接到任務通知,今年2月份開始就與相關的各個鄉鎮召開對接會,為開始作業做好準備。”6月14日,國網太原供電公司項目經理姜偉說,由於各方原因,工期推遲了近3個月,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把工期追回來,他們開工後每晚都開例會、調進度,最終提前一個月完工。

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整個項目的“產業扶貧”性質,國家電網毅然決定他們承接的這部分工程投資由自己承擔。

建光伏電站是產業扶貧的重要組成。小河溝村光伏電站的建設規模為30兆瓦,為“農光互補型”,將建設100萬平方米的連棟溫室,頂上設置光伏板,力爭6月底併網發電;兌集溝村光伏電站則為“政府與企業合作型”,利用荒山荒坡,先由企業投資建站,併網後,婁煩縣回購80%的股權,其運營收益將分配給100個貧困村。

“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發電量7277.2萬千瓦時、年收入6185.62萬元。連同土地流轉費用,以及光伏電站建設施工用工等,這兩個項目可帶動當地7600餘貧困戶增加一項‘陽光收入’。”姜偉說。

對此,婁煩縣委書記薛東曉表示,這個聯村光伏項目是婁煩經濟社會建設的“一號工程”,標誌著婁煩產業項目轉型升級邁出了重要一步。

困難擋不住“風”的腳步

從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看,目前我省水能資源匱乏,清潔發展需要依靠風能和太陽能。這其中,風力發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4月我省風力發電達1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8%。風電之於山西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在2018年談起風電,中廣核太原陽曲楊興風電場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項目。該項目配套的220千伏送出工程由國家電網公司投資建設,自2016年10月工程開工以來,工程便始終面臨著部分交叉作業、手續辦理延遲、施工條件惡劣等諸多困難。

眾所周知,風速的分佈和地形地勢有密切的關係。風能豐富的地區往往都在海拔較高的山地,楊興風電項目也不例外。由於220千伏輸出工程的現場都在山上,到了運送設備的車輛開不上去的時候就只能由工作人員人力運送。

“有一次遇到下雨天,我們一輛運送混凝土的罐車在上山途中遇到山體垮塌,車輛整個向後栽去,幸虧有一棵樹正好在車的正後方擋住了車向後方滑的去路,我們趕緊把司機營救了出來。”談起施工過程中的一次遇險,該項目的負責人——國網太原供電公司的張莉仍有些後怕。

不過,這些困難都沒有阻擋住項目建設的腳步。太原供電公司現場項目部積極調整優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順序,最多投入施工人員150餘人,按照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最終確保工程按期圓滿完成。

技術和管理創新的集散地

代表中國電網技術水平的新能源電力工程建設,歷來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重要集散地。這也是永遠要求“精益求精”的國家電網人實實在在的感受。對於姜偉和張莉而言,與施工難度相比,對工程的標準要求所達到的高度,更是對建設者們的一次重大考驗。

不過,更高的標準、更多的困難,也正是一項偉大事業開創者的墊腳石。婁煩聯村光伏項目和楊興風電場兩個工程的配套送出項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背後,是一系列硬性標準和要求的堆砌。

有最嚴要求就按最嚴要求辦,有最高標準就按最高標準實施。正如國網太原供電公司負責人所說,“中國有句俗語,叫‘蘿蔔快了不洗泥’,通俗地表達了速度與質量難以兼得的現實。然而,一項優質工程的誕生,往往又是質量與速度的結合體。太供人在各個工程中奉獻著青春,揮灑著汗水,就是為了一次次實現這個最終目標。”

春頂風沙、夏戰酷暑、秋沐冷雨、冬浴寒雪,建設隊伍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工程一線,才讓兩個工程都取得速度和質量的“雙高”。

省經信委近日製定了《可再生能源電力參與市場交易實施方案》,引導和促進全省可再生能源電力(風電和光伏發電)積極參與電力市場,逐步建立和形成可再生能源電力與其他電源、電力用戶互動共生、利益共享的市場機制,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全額消納。《方案》一出,契合了“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目標,必將進一步促進我省新能源建設與發展。

扛鼎綠色能源的電力“鐵軍”,又將有更多可用武之地。(王 蕾 田曉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