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食單|「燒秦皇魚骨」有啥傳說?和孔廟的魯壁有啥淵源?

魯菜食單|“燒秦皇魚骨”有啥傳說?和孔廟的魯壁有啥淵源?

山東的“孔府菜”中有一道充滿恨意的菜,叫“燒秦皇魚骨”。話說是因為孔家後人對秦始皇非常憎恨,借做菜之機,把他“火燒火燎”。此菜選用上好的鱖魚中段與高質量的明骨(即魚 骨),燒製而成。那麼“燒秦皇魚骨”有啥傳說?和孔廟的魯壁又有啥淵源?下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為解恨,孔府後人要火燒秦始皇

話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為了鞏固秦王朝的統治地位,在國內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著名的扼殺文化的“焚書坑儒”運動。

當時,孔子的第九代孫孔紛,在秦都有個好朋友叫陳餘。有一天, 陳餘給孔紛傳了消息,。孔紛聞聽後,就把許多祖傳的經典書籍,如 《論語》《尚書》《孝經》等,偷藏在孔子故宅的牆壁裡。

後來孔紛參加了陳勝的起義隊伍,病死在軍營中,到他死時既沒有把藏書取出來,也沒有把 藏書的秘密告訴他人。藏書之事,從此便無人知道了。

魯菜食單|“燒秦皇魚骨”有啥傳說?和孔廟的魯壁有啥淵源?

至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將他的兒子劉餘從淮南遷到曲阜,封為魯恭王。 魯恭王有個嗜好,喜歡建宮造殿。就在他派人擴建王宮拆除孔子故宅時,發現了用竹簡書寫的 《尚書》《春秋》等著述。當時被秦始皇幾乎抄絕燒盡的詩書,卻有六經得以倖免並流傳至今。 這就是為文人所津津樂道的“魯壁藏書”的故事。

為了紀念孔紛藏書的功績,南宋時孔氏後裔在孔子故宅內修建了一座殿堂,取名“金絲堂”。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孔廟時,在“詩禮堂”的後面又單獨建了一座“魯壁”。

魯壁落成之日,孔府內大擺酒宴,以示慶賀。當時,府廚掌灶的廚師選用微山湖出產的鱖魚,配以魚骨製作了一道菜餚獻到宴席之上,取名“燒秦皇魚骨”,以表達對秦始皇“焚書坑儒” 之舉的痛恨,以及對“魯壁藏書”的紀念,當即受到了 “衍聖公”的稱讚。

魯菜食單|“燒秦皇魚骨”有啥傳說?和孔廟的魯壁有啥淵源?

燒秦皇魚骨的做法:

1. 將桂魚(鱖魚)宰殺治淨,取中段去脊骨片成兩片,在魚外面劃三至四刀;

2. 把水發魚骨切成長條,放入燒開的清湯中“度”過,撈出瀝乾水分;

3. 把魚骨夾在魚的刀口中,加醬油10克,溼澱粉調勻拌好;

4. 把蒜瓣用竹籤串成兩串;

5. 將炒鍋放火上,加花生油,燒至六成熱,放入蒜瓣串炸黃撈出;

6. 再燒至七成熱,放入魚段,炸成金黃色時撈出,瀝去油;

7. 另用炒鍋燒熱,加入豬油,燒熱後放蔥、姜炸過撈出,再放甜麵醬,燒製;

8. 待其沸起後,加醬油、清湯,燒一分鐘,離火盛到碗內;

9. 把蒜瓣串擺放在魚肉上,加入鹽水,入籠中蒸約十分鐘取出,復扣在湯盤中,取出蒜串棄掉,把湯水潷到炒鍋內;

10. 炒鍋放火上,燒開後加黃酒、香菇、筍片,淋上花椒油,澆到湯盤中即成。

燒秦皇魚骨的製作要訣:

1. 魚骨,又稱明骨,若以秦鰉魚之骨入饌,乃是孔府正宗風味;

2. 桂魚選料必須鮮活,孔府菜十分講究,死魚不上桌;

3.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花生油500克。

小貼士

1、魚骨,又稱明骨,若以秦鰉魚之骨入饌,乃是孔府正宗風味。

2、桂魚選料必須鮮活,孔府菜十分講究,死魚不上桌。

3、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花生油500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