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很多的俗語都給我們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我覺得,這類說法雖然不完全正確,卻也他們流傳千百年的道理,孩子們最初的學習榜樣,肯定是他們的父母。即便是後天教育得當,讓他們和父母那輩人有了不同的觀念,不同和階層,但父母們的言行,早就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的融入了孩子們的性格和品行之中。讀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便是此感。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全詩

我的翻譯:天亮了便到田間去耕地,到了晚上,便回到家中搓麻繩。村中的青年男女都各自挑起了養家的重任,勤苦的努力著。家裡的兒童們還不明白耕地和織布的作用,以為這是一種樂趣,也在桑樹樹蔭下,學著大人們的樣子種瓜以為娛樂。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晝出耘田夜績麻

范成大的這首《四時田園雜興》,是他告老還鄉後,晚年生活在家鄉時所見所寫,寫得是最淳樸的農家生活。前兩句很直接的寫了農家兒女的工作,天亮了,男人便到田間工作,除雜草,照看農作物,晚上的時候,婦女們在家裡搓麻繩。這些都只是農家生活的一部分,但范成大選的角度很好,他選了一個男性的工作,選了一個女性的工作,選了一個白天的工作,選了一個晚上的工作,讓讀者看到了農家青年男女挑起家庭重任的勤苦。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范成大畫像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應該就只是想寫一寫自己田園生活的見聞,而這首詩多半是范成大看到孩子們的童趣行為,有感而寫。但我讀《四時田園雜興》,在感受那份童趣之餘,我也讀到了一絲理趣。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人們印象中的農村兒童

有什麼樣的父母,不一定有什麼樣的孩子,可這個孩子曾經都模仿學習過他的父母,模仿學習過養大他們的人。父母長輩是田間勞作的農家,孩子們的娛樂是“學種瓜”,父母長輩是市集中商人小販,孩子們的娛樂可能便是學著擺起攤位叫賣,父母長輩是教書先生,家中的孩子也會喜歡裝模作樣的拿著書翻。模仿大人,尤其是自己父母的行為,是每個孩子都會做的事情,或許,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孩子們最大的影響力之所在。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言傳更需要身教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感覺不僅僅是父母如何教導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如何做的,言傳之外更是身教,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們看到,父母們如何做,如何應對,他們就如何學習如何模仿,於是,大多數的人,其性格特點和品行,都會和自己原生家庭,成長環境的特點有著聯繫,一生相隨。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孟母三遷就是為了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對象

若是父母處世暴躁,多以拳腳解決問題,孩子想要溫文爾雅,只怕是有些難度。但身為人子,有了自己的世界觀後,多讀書,多開闊自己的眼界,即便父母的言行會對我們產生較大的影響,會為我們的個性打下基礎,但讀書和旅行,真的是能讓我們重新塑造我們,由內而外的塑造。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幸福的家庭需要行動而不是空口白說

若是成為了父母,在孩子面前,更應該注重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或許很是平凡,不足夠在孩子面前誇耀,但下班回家之後的休閒,或許便會成為孩子們模仿的範圍,回家便是遊戲,便是追劇,對於孩子來說,手機電腦或許也會成為他們的追求,回家後讀詩,撫琴,品茶,觀月,我想孩子也會有相當的韻味吧。

品讀《四時田園雜興》,孩子的品性優劣興趣愛好,都來自其父母

大人讀書孩子也會喜歡跟著讀書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的世界觀,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興趣愛好,他們的個性,都是由他們看到的世界所決定,而這些決定因素,大多來自他們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