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倖存者捐獻遺體 讓愛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2018年6月19日,汶川大地震倖存者王友瓊在家安詳地合上了雙眼,走完了70年的人生路程。生前,她主動聯繫成都市新都區紅十字會,將眼角膜捐獻給了成都愛迪眼庫,遺體捐給了成都醫學院。她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延續。

汶川大地震倖存者捐獻遺體 讓愛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被埋7天7夜奇蹟生還 萌生捐獻想法

王友瓊是來自成都市新都區新民鎮的一位退休職工,2008年5月12日,正在彭州銀廠溝九峰山避暑的她,被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埋在了一座寺廟之下,度過了艱難的7天7夜,最終被解放軍解救出來。王友瓊的兒子之一曾令華表示,母親在08年5月12號失聯,一家人都非常焦急,在地震發生之後他和兄弟二人全力尋找母親,但始終沒有結果。

“我們當時也在盡力尋找,但是始終得不到消息,整整7天7夜,每過一分一秒都意味著機會的渺茫。我們都抱著悲觀的態度。”曾令華說。

沒想到在5月20日,曾令華得到了母親生還的消息,雖然慶幸能夠找到母親,但是母親的身體情況不容樂觀。 “經歷過這一切,不光是身體上的病痛,在心理上的衝擊更是難以治癒。”曾令華說,母親是一個非常好心的人,平時也經常幫助她人,而也正是因為經歷過這樣的事,讓她有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家人的支持與尊重 做出捐獻決定

王友瓊向家人表達了想要捐獻遺體的願望後,家人表示理解。曾令華說,母親回到家之後便一直在向家人提及捐獻的事,經歷過這樣的事後,自己也能夠理解母親。“有時候母親還說想要回當初地震被救出來的地方看看,但是我們一直怕勾起母親傷心的回憶,並不願意去。”曾令華說到。家人經過商議,尊重了母親捐獻遺體的想法。

回到新都家裡,王友瓊老人等到身體稍微穩定,便在兒子們的陪同下在新都紅十字會完成了遺體捐獻志願者登記。

讓愛得以延續 器官移植是終末期器官衰竭者唯一希望

“我們平時也有了解捐獻的常識,這是救人的事。而且對於母親的決定,我們也表示尊重。”曾令華在採訪中表示。人一旦去世,逝者所有器官就失去了維持其生命的功能,但對於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來說,這是他們延續生命的唯一希望。

2018年6月19日,王友瓊老人在家中安詳的走了,家人也遵循老人的遺願,聯繫紅十字會完成了遺體的捐獻,將眼角膜捐獻給成都愛迪眼庫,遺體捐獻給了成都醫學院。

“母親走了之後,我終於回到了當初的地震遺址看看。”曾令華說。時隔十年,曾令華終於帶著母親的寄託,回到了當初的地震遺址,感慨萬千。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數十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只有1萬例左右。截至2018年6月17日,實現捐獻17903例,捐獻器官50648個,志願登記476823人。等待移植的患者數量太多,成功進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卻相對太少,多數患者都依靠藥物和機械維持,在漫長的等待中失去了最後的移植機會。

市民如果想成為器官、遺體捐獻志願者,可自願到當地紅十字會或“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上登記。捐獻者的大愛,捐獻者家屬對遺體捐獻事業的支持,將推動更多大愛人士和普通百姓理解、支持遺體器官捐獻事業。

文/董子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